APP下载

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以广西大学为例

2023-10-08吴海燕周勋波广西大学农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小院

吴海燕 周勋波 (广西大学农学院)

2018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文件,首次提出“新农科”的教育概念。同时国家层面战略性地提出了“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为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1-2]“新农科”是相对传统农科而言,基于新时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农科教育体系改革要求。“新农科”的“新”,新在“农”,也新在“科”。[3]一是对传统学科的改造,“新农科”专业的设置是对传统农科专业设置的彻底改造,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学科。二是“新农科”要服务新产业、新业态。三是分析、预测今后一段时间的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要创造新的学科、专业以适应新要求。农林高校肩负着新时代“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涉农综合性大学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与纯农林高校相比,拥有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适合师生全面成长的环境与条件、优质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乡村振兴资源等优势。[4]然而,面对“新农科”建设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涉农综合性大学如何将大学里的优势学科与农科融合,充分发挥多学科专业优势,从而形成“新农科建设与多元学科合力发展”的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制,是“新农科”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广西大学农科专业已有90 年办学历史,包括传统的农学院、林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农科专业齐全,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 个,农业硕士专业领域硕士点8 个,本科专业9 个。本文以广西大学农科为例,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的涉农专业“新农科”人才的培养路径和具体举措。

一、新时代背景下综合性大学“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路径

2020 年11 月29 日,“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在浙江大学成立。由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等34 所国内综合性大学涉农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的全国性高校合作组织,旨在探索“新农科”发展路径,创新新时代办学模式,培养更高质量、更高要求、更高素质的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广西大学作为我国西南部边疆的一所重要高校,为“新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新挑战、新作为。

(一)利用专业多样集中的优势打造区域特色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优势,农林都在各自领域具备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多样性、课程设置互补性、科学研究相融性等特征。专业责任教授制度形成特色教师队伍,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教学改革。在强化实验教学的同时,专业实行专业责任教授制,要求各专业以教学评估A 级指标的内涵标准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专业责任教授小组的主要责任是制订本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要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与手段改革,组织各类教学活动;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实验基地建设以及专任教师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造升级传统的农科体系。学科之间进行专业融合,打破专业和学科的严格界线。在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培养的人才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出重要贡献,大部分学生将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农林畜牧产品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或进入其他企业工作,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农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人文社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及信息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能力,能更好地处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二)新时代“新农科”背景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将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与“新农科”教育理念相结合,推动智慧农业、智慧养殖、智慧植保、智慧园艺的发展,将无人农场、自动驾驶农业装备、精准作业的操作手推广应用。回答和解决地方政府、企事业等单位,以及农业农村农民提出的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形成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特色的“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以学分制、理论实践互动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课堂实验实践、大学生创新课题、横向科研项目、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产业体系广西创新团队项目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新时代“新农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理念。

(三)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引导科技创新

“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思维,是科研创新的灵魂。例如在农作物害虫化学防治方面,长期使用单一品种杀虫剂引起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害虫更加猖獗,同时次要害虫大量出现,不得不增加施药频率或提高使用浓度,造成杀虫剂愈用愈多,而害虫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带来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进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践中除了掌握害虫种群以外,还要利用生态、进化、遗传等理论知识,以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综合理论技术,来驱动实践过程大胆创新,实现系统控制害虫的技术创新。因此,实现创新,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关键。

(四)形成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为农业大省,地处南亚热带,山形地貌独特,农业资源独特且丰富,区域特色明显。围绕广西农林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目标,集成推广相关技术,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加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等,加大技术的研发以及农业推广服务优化。以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学生100%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尤其是与地市对接的需求项目、与企业联合攻关项目等的研究工作,以“教师指导,企业实践”为核心要素的创新人才培养,确定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定位。通过“创新项目,虚拟仿真”等形式,夯实学生基础研究能力、融会贯通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二、利用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新机制

“新农科”建设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具有重大意义。广西大学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新农科”人才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多所综合性大学针对“新农科”建设构建了相关体制机制,但综合性大学各有优势和特色,对于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各有侧重点。

(一)充分发掘社会企事业资源、共建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

传统农科的实验室主要是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而“新农科”则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和升级现有的涉农专业,更强调培养学生将现代科技手段与专业技能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师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体会真实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促进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协作,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例如,为适应广西口岸国门生物安全防控、扩大农林畜产品优进优出和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新要求,探索高校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好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利用实践实习契机,学生深入到出入境口岸、相关公司企业等,了解目前企事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完成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工作。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办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问题的机会,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素养。

(二)将传统学科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构建新时代需求的“新农科”课程体系

例如传统的植物保护实验,仅限于实验室内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经培养方案修订升级,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与传统农科结合,融入人工智能,打造“智慧农业”课程,各学科专业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真正感受到所学课程有用武之地,感受到学科专业间合作的力量,受益终生。学生可将新技术所引发的理念、知识框架贯穿于实践之中,让先进的技术引领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事业等行业界专家领军人物进班级,主题报告和讲座纳入学生常规教学之中,形成了具有“新农科”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三)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

与企事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专任教师到企事业挂职,既提高了教师的服务企事业发展的意识,又提升了教师业务能力。同时,还可将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思想带到课堂,正确引导学生理智选择就业、创业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联合科研院所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流的亚热带区域农业特色实验教学基地,实现专业实验与科学研究、社会应用有机结合。将部分大四学生和三年级专业硕士派送到相关科研企事业单位或实验教学基地或农家小院,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参与科研实践的同时完成其毕业论文研究工作。2019-2020 年期间,广西大学相继成立了扶绥甘蔗科技小院、邕宁桑蚕科技小院、右江芒果科技小院、武鸣沃柑科技小院、宾阳水稻科技小院和环江油茶科技小院、万秀食用菌科技小院、兴宾小龙虾科技小院、柳南田螺科技小院、东兴石斑鱼科技小院、容县三黄鸡科技小院、容县沙田柚科技小院、灵山香鸡科技小院、八步豆杯科技小院、合浦香芋科技小院、阳朔金桔科技小院等16 个科技小院。学生们在实地开展研究,同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与当地农户及生产组织对接,既促进当地农民高产高效生产,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农情怀。

(四)建立合作共建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办法确保成效

根据农科各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企业,如种植业、农林牧渔业企业等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运行产学研用和产教融合,通过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学校为提高企业的现代农业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加快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学校要组织专家组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促进企事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生产技术及管理法规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体现和发挥“新农科”各专业的特色。成立由校企双方参加的领导小组,共同制订实施方案,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以双方承诺书为保证的管理办法,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和技术保密制度,保障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新农科”建设对于综合性大学中的涉农专业的发展,有优势,有挑战,更是发展机遇。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要避免同质化发展路径与方法,要借鉴高水平农林院校的发展模式,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要结合大学自身实际情况,必须发挥多学科专业优势,探索“新农科”发展特色道路。广西大学“新农科”教育以“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一批具有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和宽国际视野的“新农科”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适应新时代“新农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以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提升农科专业,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发挥部省共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科小院
有梦小院(节选)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幸福小院
小院四季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