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食品经济政策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
2023-10-08陈巧迎
陈巧迎
一、前言
绿色食品经济以是以市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形式,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应立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以国家政策为依托,推动食品消费朝着“绿色化”方向迈进,提高绿色食品整体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结构。本文系统剖析我国绿色食品经济政策发展特点和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绿色食品经济政策发展特点
(一)绿色食品经济政策关注点突出
通过相关研究可知,我国的绿色食品经济政策内容大多集中于产品质量、产品标志、产品认证与产品标准制定等层面。其中,标准的食品生产技术、严格的食品质量控制、优质完善的食品生产环境与食用加工品标志构成绿色食品内涵。除此之外,政府相关组织推动创建绿色食品标志以及质量安全标准认证体系是规范管理市场食品安全的主要手段[1]。由于受到现代消费理念影响,广大消费者更加追求绿色食品,对食品品牌及质量体系的认同度决定着消费者购买意愿。所以,在设计、调整绿色食品经济政策时,需要从食品品牌、食品质量以及标准等方面入手,不仅需要充分满足现代民众的消费个性需求,也要确保市场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二)绿色食品经济政策连续性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绿色食品经济政策发展呈现出连贯性和持续性特征,同时出台产品质量标准以及认证管理等诸多文件,促使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尤其是2022年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方法》,切实提升了各大企业申请认证绿色食品标志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详细来讲,自2004 年后,以生产为主导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健全,而绿色食品经济政策亦是如此。不管是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要求,还是食品安全战略、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绿色食品经济政策始终同“三农”政策保持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推进[2]。
(三)绿色食品经济政策演变主线不变
在我国绿色食品经济政策发展中,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始终坚持将质量和安全当作政策演进主线。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更加重视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多方面加强绿色食品的生产和监督管理力度,充分引导绿色食品的有效生产和发展,为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提供保障。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强调要不断构建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体系,还加大了绿色食品标志的规范管理,严格审核监督。与此同时,也强调各个单位和部门需要将绿色管理和发展的相关制度落实,提升全过程审查力度。进而有效提高绿色食品品牌价值与公信力,推动我国绿色食品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我国绿色食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行业问题
(一)绿色食品行业的法治意识亟须提升
法治意识指的是将法律视为一种工具去推动和保障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要求绿色食品经济行业内的各个主体,充分尊重法治精神、遵循法治逻辑、遵守法律规定。同时,法治意识也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础、为准绳,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和行业公共利益的重要内容,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秩序。
而在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的落实期间,也需要行业内部以法治意识去确认和保护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地稳定绿色食品经济秩序和市场预期,进而令市场环境更加公平、规范。而有效的法治意识,需要建立在理解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目前,绿色食品监管依据的主要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其配套法规。随着绿色食品经济的发展,民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预期增强。而法治意识不足会导致虚假的“绿色食品”不断出现在市场,挤占重要的市场份额,使得绿色食品行业无法健康发展。轻则破坏市场竞争公平和经济稳定性,重则会令民众丧失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意愿,使绿色食品市场持续低迷,消费价格下行[3]。故而,优化绿色食品的法治意识已迫在眉睫。
(二)绿色食品行业宣传力度有待增强
绿色食品宣传指的是行业向公众传达法规、质量标准等信息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其中最为核心的作用,就是促进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
有效的绿色食品宣传,能够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介绍产品内容,让每个产品都可以迅速明确地被社会熟知,以此及时对经营方向和经营活动作出调整。同时,有力的绿色食品宣传也可以让群众更正确地理解绿色食品推广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广大群众认识绿色食品、认可绿色食品,从而实现绿色食品行业的有效落地。当前,我国绿色食品行业迫切需要通过宣传,提高绿色食品整体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结构。而企业宣传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促进民众参与。
调查发现,目前绿色食品行业的宣传已经铺开。但问题在于,宣传工作多在路面和电视媒体中开展。而我国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媒体已经全面承担起信息传播的重担,甚至已经成为信息量最大、公众参与度最高的媒体。且参与者年龄跨度较大,是少有的能够集聚全年龄段的媒体平台[4]。应该从多个层面继续加大在网络媒体上的绿色食品行业宣传。
(三)企业管理体系有待优化
良好的企业管理体系是绿色食品经济行业稳健推行的重要帮手。一般情况下,针对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需要达到三点要求:监管能力强、监管规定细、可操作性足。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绿色食品企业的现有体系明显存在监管规定粗略、细节处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自身监管能力不强,从而制约了绿色食品经济行业的有效发展。
目前,部分绿色食品企业的管理工作缺少强制性作用,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工作措施。这类问题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中也都有所体现。这导致部分企业管理层次不够完善、市场食品标准低,且不同区域绿色食品标准不相符等问题的出现。此种企业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绿色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进程。绿色食品认证标志需要通过绿色食品权威机构检验合格后才能在绿色食品上使用,该标志还可区分绿色食品和普通食品。绿色食品标志拥有特定商标,这也是证明绿色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标志,可以保护消费者消费权益。然则,因部分绿色食品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化、在绿色食品标准的宣传相对片面,以及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少正确认识,导致市场出现了部分企业扩大绿色食品认证商标使用范围或延长使用期限的情况,有些根本未通过认证的水果和蔬菜就被贴上绿色食品认证。这些产品农药含量和化学用量高,如果被消费者食用,极易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影响绿色产品行业形象。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必须优化自身的管理体系。
(四)绿色食品行业的生产水平有待提升
中国绿色食品企业的关注方向主要侧重于符合食品有关的标准和管理标准认证,在生产水平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其中管理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和消费等方面,对农业科技及生产者扶持的力度较少。并且绿色食品企业的投入大多集中在非生产部门,生产部门实际收益极小,难以切实提升绿色食品生产主体的热情和积极性。
绿色食品企业生产主体的不稳定,致使生产水平大打折扣。并且,绿色食品价格偏高,大部分消费者均很难接受,面向消费群体狭窄,阻碍了绿色食品在我国内部的发展[5]。另外,尽管绿色食品企业对行业标准高度关注,但在生产发展方面的投入资金有待提升,未能基于绿色食品生产主体给予相应扶持。而绿色食品生产作为主导的食品加工企业和生产主体,只有扩展到较大规模才能获得较高利润,而其他中小型生产主体利润率低,长此以往,定然会打消这些生产主体继续生产绿色食品的热情,从而选择放弃生产绿色食品,而开发经济利润更高的食品。产生此种情况,主要因绿色产品生产包括环境检测、质量检测、标识服务以及标签使用等成本耗费,而效益获取是由企业绿色食品品牌效应以及消费者认可度所决定。部分规模小且效益低的生产主体经济收益不明显,即便拿到绿色食品标识,也不确定是否可以在市场中获得较大经济收益,缺少相应动力开发绿色食品。此外,绿色食品生产也囊括产品包装、产品储存、产品运输等环节,任何环节都有确定的技术要求以及操作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产品质量。比如,果蔬产品培育生产过程需要多个技术点作为支撑,这是普通农民所无法实现的。所以,农民对产品技术支持服务拥有较大需求,但关于绿色食品生产规范培训以及企业的技术扶持缺少行为规范,导致提供这些服务的主体少,很难保证技术普及,加大了企业在培训成本方面的耗费,培训效果也无法保障,直接影响绿色食品行业发展速度。
四、我国绿色食品经济政策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政策激励。应结合世贸组织颁布的《农业协议》内容与农产品补贴有关的政策,拓展补贴规模,优化补贴结构,调整补贴法律制度,确保财政资金可以精准投放,提高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成效。一方面,面向农业科技与农业技术服务,提高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及生产条件,扶持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推动科技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得以高效应用,促使科技发挥最大价值。另一方面,支持我国科研机构研发绿色食品,打好绿色食品发展基础。最后一方面,加大农业污染预防、治理财政支出,优化食品生产环境。同时,还要大力推行财政奖励措施,积极扶持绿色食品企业发展,给予财政倾斜,为企业开发绿色食品设立专项资金[6]。其次,政策扶持。国家各部门要推动绿色食品经济政策调整,扶持企业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打开绿色食品市场。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针对绿色食品种植、食品加工、食品生产、食品包装、食品储存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打造绿色食品科研体系,切实提升绿色食品发展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政府组织支持力度,加大农村基层供给,健全基层结构。与此同时,定期组织技术人员为绿色食品种植户、企业提供专业培训或技术指导服务,强化相关主体生产技能,推动绿色食品经济稳定发展;转变绿色食品产业结构,创建绿色食品功能区,打造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标准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还要在资源环境条件优势明显的区域构建农产品公共品牌,助力绿色食品产业高速发展。总而言之,政府组织必须明确自身价值和作用,借助自身扶持力度,提升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和发展规模,实现“三教”深度融合,减少生产成本耗费,提升生产主体工作热情和自主性。
(二)优化产业监管体系
绿色食品经济政策是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关键。各机构和各部门要加强配合,积极完善绿色食品经济市场监管体系。具体来讲,地方政府组织要颁布详细规定,严格管控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保证企业生产程序标准。对于农村农业主管机构以及绿色食品管理组织来讲,则要配合市场监管机构规范管理企业绿色食品标准遵守情况。首先,按时检查基地环境、产品,侧重核查产品原料来源,扩大质量监管范围。其次,按时检查食品市场,维护市场发展秩序,规范绿色食品包装标识,改进不规范运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行为。与此同时,还要按照法律打击假冒绿色食品的商铺,严惩相关生产者及经营者,通过罚款或法律等手段,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再次,市场监管组织要加强管控食用产品批发市场环境,贯彻落实产品合格证检查制度,保证食用产品达到国家相关法律标准,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最后,践行社会共治,借助群众、社会、舆论等多方监督,维护绿色食品安全。另外,随着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加快创建绿色食品信息平台、销售网店的同时,也要保证绿色食品产业链各项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打击各种虚假信息,保证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平台与绿色食品有关的数据,有助于及时了解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接受程度,从而有针对性调整绿色食品生产方案,优化绿色食品经济政策,科学规避市场发展风险,推动绿色食品行业发展更好适应现代社会。
(三)健全保障制度
第一,税收保障。针对生产规模小的绿色食品企业来讲,可结合年度生产规模减免相应所得税,将关于生产技术开发的费用列入进项税额抵扣范畴,减少相关企业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优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适当扣除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支出所得税,降低企业整体税收负担,使企业拥有更多资金开发新的绿色产品,从而推动我国绿色食品经济高速发展。针对普通农户来讲,政府组织也要制定专项优惠政策,调动普通农户开展绿色生产的热情和积极性,从源头把握好绿色食品生产质量。除此之外,政府组织也要大力推行绿色发展理念,面向造成污染的社会企业以及生产行为设置环境税,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企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污染,以此更好保护绿色食品生产空间[7]。
第二,应急保障。要想降低食品生产企业的发展风险,政府组织需要颁布保险与补贴等多种保障措施。特别是针对部分出口企业,需要为其打开销售渠道,协助企业更好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减少发展风险,保证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领域中的声誉。
(四)完善食品法律法规
为推动我国绿色食品经济政策发展,需要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不断完善食品法律法规。具体而言,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夯实绿色食品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重新审视和完善绿色食品的有关立法。同时,在立法中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预防环节,提升监督与管理力度,转变我国对绿色食品假冒违法行为制裁措施不合理以及执法不严格等相关问题。从立法方面来说,需要将绿色食品转移支付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当作重点,即在中央层面提升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均衡、可持续发展[8]。同时,相关地方政府需要强化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与管理,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合理运行提供保障。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强化地方立法,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与市场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从而防止一些规范冲突与问题发生。进而通过绿色食品经济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提升绿色食品经济高质量发展效果。并且,通过绿色食品经济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落实,以及强化监督执法,为绿色食品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真正将法律保障的优势作用发挥出来,促进我国绿色食品经济政策完善发展。除此之外,在食品有关法律法规的优化和创新中,还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让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食品是我国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基础扎实、劳动力资源充足,为绿色食品开发、生产提供诸多优势。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发展也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对相关工作主体的支持。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正处在起步关键期,需要将科技、市场、政府组织与消费者进行有机融合,调整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打造多元发展的食品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