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

2023-10-08邱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档案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改革开放中华民族

邱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对于其中蕴含的历史逻辑,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历史脉络,为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提供了重要遵循[2]。

1 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中,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和实践主体,民族国家为现代化的变迁提供了制度保证与组织支撑。另一方面,任何民族国家的真正强大或者复兴都是以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为基础的,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必备条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二者是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向上的历史进程的双线主题。

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实现民族国家的真正独立才有了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在开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前,中国共产党探索走出了中国式革命道路。

近代以来诸路不通,才使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在中国引起巨大回响。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走俄国人的革命道路,曾经是不言自明的选择。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才开始在失败和挫折中探索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不断开辟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立足于中国社会的革命道路探索,为中国共产党扭转民族沉沦,推进民族独立奠定重要理论和组织基础。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从衰落沉沦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政治上日益成熟的政党。面对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纯熟地结合起来,系统地回答有关中国革命的重大理论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在国共彻底决裂,内战全面爆发之后,弱势的中国共产党反而进退裕如,摧枯拉朽,打垮了国民党的主力,夺取了全国政权,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4],根本逆转了近代中国分裂的局面、衰落的命运。经历28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民众,统一民族国家,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对于中国这样的超大体量的国家来说,民族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进而打破在世界格局和体系中的依附地位,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是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必然要求。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斗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逐渐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推进民族国家现代化摆上日程。新中国开启的现代化建设有三大历史背景和条件:这个现代化是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是超大规模国家的现代化;是两大阵营对立背景下的现代化。从这三个历史条件中,可以抽象出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现代化的两条线索,一是这个现代化是有广泛深刻的外部示范、外部影响、外部制约和外部交流的;二是这个现代化又必然以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自身的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建立后,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时,有一个受苏联援助、向苏联学习的阶段。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它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在中国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具有直接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以此为背景,自1953年起,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积极而又循序渐进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制度。经历了过渡时期,新中国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5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及现代化道路的自觉探索。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讲十大关系,开篇时就讲到了以苏为鉴的问题。《论十大关系》全文19次提到苏联,基本都是在批评和借鉴的意义上使用的。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和开辟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由于缺乏经验,认识的不成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不久之后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当时突出的问题是急于求成,追求脱离实际的高速度。

对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和国际形势的认识差异,以及中国在中苏交往中感受到的实质上的“不平等”使中苏从交恶最终走向分裂。中苏分裂客观上使中美缓和有了可能。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在此期间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利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以及“一条线一大片”的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的冷战背景,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既受到限制和约束,也给利用这一体制,独立自主参照借鉴提供了空间和条件。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中国之所以能独善其身,重要原因是中国早已经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独立出来,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5]。

3 改革开放: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前提基础和各方面的条件和准备,改革开放则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探索和实践的关键历史阶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极为丰厚的思想资源和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体制基础,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活力。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使中国重回世界民族国家前列,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改革开放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取得的物质和制度基础之上的。改革开放之前历史对改革开放的正向影响,不仅包括“没有文革就没有改革”这样的反思层面的,也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所提供的前提和基础。否定作为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不等于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全部探索和实践。

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这除了表明中国现代化要走自己的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认识到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要实现那样的现代化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一定程度上,邓小平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转向“小康”过程中的过渡概念。正如他在会见大平正芳时谈到的,“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6]。党的十二大将党的十一大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为实现小康。确定从1981年至20世纪末,力争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明确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世界格局下,谋划自身现代化方略的战略目标。

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断深化,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等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认识,明确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同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现代化的基本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0世纪80、90年代之交,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社会主义阵营解体,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等全球化机会,奋力发展,使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7]改革开放的历史说明,实现现代化需要独立自主,也需要开放交流。中国正是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才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4 新时代:提供更坚实的制度、物质、精神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取得创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更加充分的理论实践自觉。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为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8]。

新时代是发展模式转型、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原有的主要靠要素驱动的发展无法持续,必须走向靠创新驱动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也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是统筹民族复兴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同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和安全日渐成为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枢纽性问题。如何实现安全发展,如何做到发展安全,是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

新时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创新突破的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不仅是现实的实然,也是理论的应然。这五个方面是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也是世界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要求。这五个方面的进一步突破创新不仅将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也将推进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进而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肩负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在挫折之后毅然奋起,在失误之后拨乱反正,在磨难面前百折不挠,在成就面前居安思危,不仅成功探索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而且成功探索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历经百年的持续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道路和模式的翻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是蕴含着深刻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版、人类现代化的中国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世界秩序的批判和反抗,吸收和借鉴,包容和扬弃,最终形成真正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猜你喜欢

中国式改革开放中华民族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