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10-07吴佳彦
吴佳彦
摘 要:卷帙浩繁的方志典籍不仅是镌刻底蕴文脉的基因密码,也是记述时代变迁的文化瑰宝,更是资政辅治、作育人才、民族振兴的历史借鉴。将脱贫攻坚事业、乡村振兴战略等宏伟壮举写进志书、载入史册是方志人的使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地方志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既促进了地方志专业发展需要,又助力了乡村事业发展路径。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总结培养地方志人才的现实意义。文章将结合调研的实际数据来探索地方志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通过因素分析,提出转变学科分流设置、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协调专职兼职人才、加强地方志业务培训等地方志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地方志;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2-0140-04
地方志又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历史记述方式。是古今文明演化的总览,是一本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知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地方志事业发展做出重要批示,强调培养方志情怀的重要性,要“喜欢读志、善于用志、重视修志”以及“努力在‘存史、资政、育人方面做好文章”[1]。乡村振兴时代的方志编纂,是一项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时代任务,是集学术、实践、真实、系统、广博、客观、长期等属性于一体的复杂工作,志书的编修离不开专业的方志人才队伍。《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强调,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关键是重视方志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构建合理科学的方志研究队伍,发扬资政育人的传统方志价值。高素质方志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编纂高水平、高规格、高质量地方志书的核心因素。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地方志人才的历史意义
第一,记载中国新成绩,承新志,谱新章。编修志书是我国历朝历代的千秋事业,方志文化是先辈们在历史洪流中,用血汗和智慧铸成的文化城墙,抵御了外族文明的侵略,延续了华夏子孙的文脉,维护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存史存鉴、文化强国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稳健向前,中国乡村发展步入新时代。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是党和国家赋予地方志的历史任务,是方志人才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2]。脱贫攻坚胜利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成就,更是全球脱贫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谋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行动和中国智慧。新一代方志人应秉承执笔著史、传承新篇的精神,将中国新成绩、新壮举载入方志典籍、历史卷宗。这一举措需要一批理论硬、专业强、素质实、站位高的新方志人才队伍来实现。“承新志、谱新章”,是乡村振兴时代培养方志人才的基本目标与要求。
第二,記述农村发展事,扶乡村,促振兴。方志记载了地方的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产业渊源等跟生产紧密相关的内容,涵盖范围宽广,是地方发展、产业振兴的绝佳参考资料。2018年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着重提出,要大力鼓励乡村史志编纂,将方志工作延向乡村基层。贵州、四川、山东、天津、江苏等地先后发布的省、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均提到要担负起“地方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地方志事业规划,推出了特色志、摄影志、影片志等多元记录形式来讲述中国农村故事。利用先进技术、智能手段帮扶乡村,构筑精神家园,留住民风民俗,延续乡村特色,弘扬乡间文化。在推动乡村建设的同时,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树立优良村风民风,为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和研究提供数据来源。可见,培养方志人才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社科研究学者,也是为广大农村培育推动乡村发展、产业振兴的指导人才、实践人才、领军人才。因此,“扶乡村、促振兴”是乡村振兴时代培养方志人才的重要目的。
第三,更新乡村文明史,辅国政,助育人。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方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2022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史,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可见,前朝历史乃当代之鉴,当代历史成后事之师。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留史、存史是每个时代的重要工作。乡村振兴这段历史是我国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乡村振兴时代创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制度、体系,如实施了惠民利村的精准扶贫,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等。地方志是乡村历史薪火相传的“根”与“魂”,方志人才是培根育魂的引路人。打造一支专业的引路人队伍才能系统地留史、存史,才能为今世之发展辅治,为后世之传承存鉴,为中华乡村文明崛起再添荣耀。所以,“辅国政,助育人”是乡村振兴时代培养方志人才的最终意义。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地方志人才的现实困境
(一)人才力量薄弱
根据中国方志网2021年数据统计[4],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在编地方志工作人员总计26738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合计1514人,占比6%,硕博学历人数为1900,占比7%。全国县区级在编地方志工作人员共有20645人,其中在编专职人员为5180人,仅占总县区在编人数的1/4。截至2022年4月,中国有县级行政区2844个,按人数均分,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地方志机构仅有7~8人,其中的专职人员仅1~2人。可见,当下我国的方志人才力量非常薄弱,队伍建设不仅面临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的窘境,还存在人才质量普遍不高的困境。
(二)方志专业被轻视
虽然高校是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第一通道,但是我国高校针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学科设置中,方志学专业极为少见。不仅高校内从事方志研究的教师屈指可数,校外的方志研究培训机构更是寥寥无几。方志学专业是一个薪火相传又与时俱进的复杂学科,部分专业知识更新较快,高校的课堂教学容易与实际工作脱节。所以,科班出身的方志工作者凤毛麟角,地方志机构业务人员中,除极少数人员是历史学专业毕业以外,其他大部分工作人员在高校学的专业均为文学、新闻、管理、教育等。因此,高校对方志学专业的轻视直接导致方志人才培养缺乏规模性和专业性。
(三)方志工作被歧视
方志工作岗位少,学生就业难,方志部门人员配备不齐,方志工作常被当作临时性工作,由单位行政人员或其他单位借调人员完成,方志人才的培养和规划缺乏系统性。有一些地方志机构把方志工作定义为抄写工作,对工作内容缺乏科学认识,把方志业务人才挪作他用或对其置若罔闻。甚至有些机构歧视内部工作力量而重视外部编修团队,一方面造成内部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导致志书质量无法鉴定。还有一些世俗观念认为,地方志部门属于边缘单位,薪酬福利缺乏吸引力,晋升机制并不完善。综上,各种偏见导致方志部门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优秀人才。
(四)方志培训被忽视
方志业务培训是动态提升方志人才素养的最直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方志业务培训并未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第一,培训对象单一。目前方志业务培训工作主要针对部门负责人进行,一方面使方志工作的实际编纂者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方志人才队伍的系统性建设。第二,培训范围偏小。地方志编修工作辐射地区范围广泛,有人文社情发展的地方就有地方志的记载,但地方志业务培训往往只在省、市部门进行,而区县或乡镇的方志培训十分缺乏。第三,培训方式传统。大部分的方志业务培训方式仍然以专家理论讲座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枯燥导致培训成果难以转化。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地方志人才的可行路径
乡村振兴时代的方志人才培养既要顺应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时代需求,挖掘乡村人才,助力乡村发展,又要符合方志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立足实际问题,提出可行建议。
(一)转变学科分流设置
地方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科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方志学专业并未列入传统专业目录,只是历史学类下设专业(历史学)的研究方向。地方志的研究不仅跟历史学类专业紧密相关,还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工学、理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几乎所有门类专业息息相关。可见,如果高校单设“方志学”专业,则该专业所匹配的学科设置将出现必修科目门类众多、学科领域跨度广泛的局面,而现实层面中四年制高等教育难以实现这种跨领域、多学科的“复合型通才”培养模式。
因此,高校可将方志学作为传统专业门类的下设专业来进行招生,从属传统门类进行人才分流培养。例如,在经济学类下设“方志(经济)专业”,在管理学类设置“方志(管理)专业”。据2021年统计,我国高等教育专业门类有12种,下设94个专业大类、740个具体专业。这样的分流培养模式,可将原本内容繁杂的方志学,分别嵌入12大学科门类之中,在各个门类中增设“方志(某门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则转变为培养“各个领域的方志专才”。这样既减轻了高校的学科设置压力,又构建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多方联动机制
地方志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等社会生活发展、文明变迁演进的方方面面,这使得方志人才的培养要兼具“学术性”和“应用性”。由于高校方志学专业在现阶段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条件,所以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应保持开放、动态、持续的理念,以地方高校为中心,联合当地图书馆、档案馆、乡村振兴办、地方志办、产业研究机构等单位主体,构建多方联动机制,以解决地方志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专业培训、充足师资,实践平台、可用资金、晋升岗位、激励保障等现实问题。
具体而言,多方单位主体可联动设立“地方志研究基地”或“乡村志服务站”,通过承办各类方志研究研讨会、评审会、交流会,或者举办行业专家讲座、方志课题申报、方志编纂培训等来促进地方志人才的开发,并为方志人才提供动态的学习机会、稳定的实践平台和可靠的工作岗位。可借鉴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对外开放上述基地和服务站,鼓励市民、村民前来参观,以此培養地方民众的方志情怀,践行“读志、用志、修志”精神,扩大民众对方志的认知度,增强方志文化自信,为挖掘当地潜在方志人才做好铺垫。
(三)协调专职兼职人才
第一,采用“委培定制”模式培养专职人才。修志单位委托高校、人才培训中心或方志研究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方志人才。委培单位将根据修志工作的实际人才需求,定制专职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学习课程、专业实习实训和绩效考核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委托定向培养,保证方志专职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与实际修志工作的人才需求相匹配。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不但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增强方志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还可以为各修志单位定向供给紧缺人才,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第二,利用“斜杠青年”头衔吸引兼职人才。科技发展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生变量。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形式可呈现多元化趋势。比如公司文员的另一重身份可能是自媒体博主,小超市老板的第二重职业可能是跨境电商,现代社会人人都可变身“斜杠青年”,即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青年人才。所以,地方志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向也应该顺应“互联网+方志”的时代趋势,积极鼓励市民、村民成为“方志斜杠青年”,为区县、农村的地方志事业发展培养专业的兼职研究员或编纂者。
(四)加强专业培训学习
地方志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首先,分层级扩大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从方志部门负责人调整为所有从事方志业务、年鉴编纂的工作人员,并且可以根据培训人员的职级、年龄、学历、经验等内容对培训人员进行分组培训,通过分层学习、层层带动,提高方志人才业务能力,全面推进地方志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分片区拓宽培训范围。方志工作上至国事历史,下至乡村纪事,方志内容涉及的区域是全中国。方志业务培训应横跨省、市、县、乡、镇、村的所有地方志部门,分片区展开,全组织覆盖。
最后,丰富内容并强化成果转化。方志业务培训要重视培训成果的转化,不仅扎实提升编纂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要切实提高其实际编纂技能。一方面,可以丰富集体培训的课程内容,使传统的培训方式多样化,鼓励编纂人员在培训中交流想法、做法、体会,拓宽培训人员的业务思路,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讨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以老带新”特殊培训方式[5],老同志经验丰富、知识扎实,新同志精力充沛、积极进取,让老同志一对一培训新同志,帮扶新同志适应实际工作内容和环境,培养新同志的作风和修养,做好人才续接、业务传承,加强实战演练,提升整体方志编修水平。
四、结语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乡村振兴时代的方志人才培养。首先,从分析方志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时代的历史意义出发,提出了“承新志,谱新章”的基本内涵、“扶乡村,促振兴”的重要目的、“辅国政,助育人”的最终意义。接着,文章阐述了我国目前方志编纂工作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方志人才力量薄弱、方志专业被轻视、方志工作被歧视、方志业务培训被忽视等。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我国方志人才的培养思路可以从转变高校学科分流的课程设置开始,再以高校为中心,构建多方联动机制,重视兼职人员的培养,采取专兼职人才结合管理模式,多渠道、多方式、多内容地进行方志业务的专业培训,以提升方志人才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总而言之,地方志工作是我国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十分关注的历史事记,特别是中国城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乡村振兴时代,地方志的编纂显得尤为重要,优化方志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地方志工作质效的关键,需要协同各方力量,多措并举,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高京斋. 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史志学刊,2022(02):4-11.
[2] 江涌. 在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中彰显方志人新担当[J]. 新湘评论,2021(21):56-57.
[3] 王志迁,纪莉莉. 深耕地方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C]. 江苏地方志——江苏省地方志学202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198-204.
[4] 中国方志网. 全国地方志系统地方志工作人员情况统计表(2020年度)[EB/OL]. (2021-06-01). http://www.difangzhi.cn/zxf w/tjsj/202106/t20210601_5337491.shtml.
[5] 欧长生. 创新思维 立足特色 努力提升年鉴业务培训成效[J]. 福建史志,2018(04):18-20.
(荐稿人:蒋伟进,湖南工商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