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加快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3-10-07彭俊杰

党政干部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彭俊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在总结不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蕴含着高质量发展的执政智慧。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擘画发展蓝图,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从“中部崛起”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必将推动中部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一、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22年中部六省GDP总量达到26.6万亿元,占我国经济总量比重从2015 年的21.3%上升到22.0%,河南突破6万亿大关、湖北突破5万亿大关,中部地区以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从GDP 增速来看,2022年中部六省平均增速达到4.08%,高出全国1.08个百分点,在全国增速前十的榜单中,中部地区占据四席,分别是江西、湖南、山西和湖北。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5-2022 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呈现上升趋势。2015 年,中部六省三次产业结构为9.9∶46.2∶43.9,可看出工业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2022 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2∶43.4∶48.4,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第二产业。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了1.7个和2.8个百分点。2015-2022年,新型服务业尤其是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数字经济、商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三)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中部地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中部六省的城镇化率在2015-2022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52%提高至2022年的61.38%,提高了9.38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至3.82个百分点。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不断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农村人口每年转移落户城镇近1000万人,进入了历史上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时期。

(四)改革开放成绩显著

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从2016年的15728.6亿元增至2022年的37842.3亿元,增长2.41倍,占全国比重由6.5%增至9.0%,其中,出口从10223亿元增至25674.3亿元,年均增长13.6%,占全国的比重提高至10.7%;进口从5505.6亿元增至12167.9亿元,年均增长15.2%,占全国的比重提高至6.7%。目前中部六省有自贸试验区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3个,还有产业转移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一批国家级开放平台,招商引资优势明显。

(五)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中部地区不仅经济总量增长迅速,而且居民收入也在快速提升。2015年,中部六省人均GDP 为40028.5元,同期全国人均GDP 50237 元,中部地区人均GDP 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68%。2022年中部地区人均GDP达到74327.3元,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了86.7%,提高了7.02个百分点。从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来看,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19元,2022年增加到18964.3元,年均增长9.3%;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809.6元,2022年增加到42795.5元,年均增长8.3%。从上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正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高于城镇居民。

二、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压力挑战

近些年,中部地区在综合实力、产业结构、城乡融合、对外开放、民生保障等体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应看到,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相比,仍然面临一系列困境和挑战,急需突破障碍,创新发展。

(一)“危”与“机”形势转变更加严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贸易摩擦日趋增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日益严峻的风险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省市都在对区域发展思路进行再梳理再创造,如,近年来浙江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建设,广东省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引领,福建省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以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圈建设为引擎,等等,区域发展新动力源加速形成。中部地区迫切需要增强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抓机遇、谋发展、促转型的能力,抓住用好重大机遇,对发展优势转化、体制机制改革、营商环境优化等进行前瞻谋划,危中寻机、化危为机。要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转变积蓄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胜势,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二)“赶”与“转”双重任务更加繁重

中部六省作为发展中的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存在一定差距。2022 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2万亿元,是中部地区的2.3 倍。中部地区人均经济指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中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约为7.4 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85.7 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5.6%。要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现代化,必须保持一定的追赶速度。同时,近年来中部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凸显,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经济建设转向高质量发展新轨道。在转型中保持追赶姿态,需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力。

(三)“新”与“旧”动能转换更加紧迫

中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已经进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关键阶段,创新能力不强显著制约着中部地区新旧动能转化。2020 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平均为2.40%,中部六省中的湖北、安徽、湖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2.31%、2.28%和2.15%,江西、河南、山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仅为1.68%、1.64%和1.2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从产业来看,新旧动能转化的质量成色仍亟需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新材料、数字信息技术等关键核心领域存在一些难点痛点堵点,产业链、创新链自主可控性不够强,亟须防范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尽管近年来中部地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但是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较大,新兴产业支撑明显不足,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滞后。如,杭州在新制造、四川在新经济、陕西在硬科技等新赛道上活力迸发,中部地区省份则相对活力不足、亮点匮乏。

(四)“城”与“乡”融合发展更加艰巨

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城市体系不完整、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城际联系弱、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群尚未形成。2022年全国城镇化率平均为65.2%,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平均为61.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2 个百分点。城乡发展差距较大,2022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高达2.3 倍。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如,河南省会郑州,2022年经济首位度仅为21.5%,除直辖市之外,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第22位,中部地区第6位;除郑州外河南仅有洛阳GDP 超过5000亿元,而江苏有10座城市GDP超过5000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强,脱贫攻坚任务刚刚完成,乡村振兴任务更加繁重,脱贫摘帽地区发展能力不足的现实尚未根本扭转,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全产业链竞争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欠账较多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要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要求”为基本遵循,始终明确“高质量”这一核心主题,扎实稳步持续推进。

(一)在创新发展上争一流,努力走在国家前列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四个一流”,加快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夯实创新根基,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中部力量,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贡献更多中部元素,以创新驱动赢得发展主动。一是聚焦搭建一流平台。抢抓国家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布局建设的机遇,实施创新能力建设重大工程,争创一批国家级科学基础设施和重大平台,发挥“塔尖”“重器”的引领力、爆发力、支撑力,占领“头部领域”、掌握“头部技术”,做强创新引擎。二是聚焦培育一流企业。坚持一手抓“大”、一手扶“小”,完善企业创新引导促进和梯次培育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集聚区,带动更多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做大创新主体。三是聚焦引育一流人才。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施“揭榜挂帅”等机制,全面参与人才争夺战,抓政策落实、抓待遇兑现,培育引进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做实创新核心。四是聚焦打造一流环境。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更多科技成果在中部地区转移转化,做优创新生态。

(二)在现代产业体系上出新招,强化新经济引领带动作用

瞄准结构调优、动能转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力”上出新招、出实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定向施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等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重点促进河南食品轻纺、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属、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挺起制造业“脊梁”。二是“借势加力”数字经济。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实施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加大对企业内网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上云”、“标杆工厂”等支持力度,持续拓展数字赋能,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是“靶向聚力”高能级产业载体建设。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加快服务业“两区”转型创新发展,大力营造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和政策生态,提高产业载体的功能复合度,形成高能级的产业生态圈,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四是“持续用力”产业融合。加快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行动,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三)在扩大内需上做文章,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国家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规模、要素保障、开放通道等优势,做好“四篇文章”,推动供给与需求互促共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内需与外需相互协调,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路径、争做示范。一是做好“扩内需”文章。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体验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做强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品牌经济、旅游经济,充分释放中部地区市场消费潜力。二是做好“稳投资”文章。实施基础能力和民生补短板行动,扩大“两新一重”领域投资,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改进政府投资基金运营机制,加快政府投融资公司转型升级,健全“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机制,保持有效投资合理增长。三是做好“畅枢纽”文章。把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战略任务,实施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行动,加快推动大通道、大路网、大枢纽建设,打通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促进生产和消费高效连接,推动物畅其流、货通天下。四是做好“强链接”文章。提升鄂州花湖机场、郑州航空港支撑服务双循环功能,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园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通关合作,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口岸互联互通水平,扩大与RCEP国家和地区双向投资经贸合作,提高要素、产能、市场、规则等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能力。

(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求实效,加快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稳存量、扩容量、提质量,健全就业促进机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加大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力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失业风险防范,更大力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二是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外著名高校在中部地区开展合作办学。大力发展更为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三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有企业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