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院”协同:“五位一体”的新时代大学生礼仪教育

2023-10-07张乃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书院制礼仪教育实践路径

[摘 要]基于学院制以及书院制两种模式的优势与不足的解析,在尝试综合两种模式之优势的基础上,建构一种融合的“双院”模式,即“五位一体”的礼仪教育路径:在优化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强“专业”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发展;在“两个课堂”相结合的基础上丰富礼仪教学形式;在实行“双院”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在推进导师制的基础上构筑师生共同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以期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的礼仪教育路径。

[关键词]学院制;书院制;协同;礼仪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8-0062-03

一、问题的提出

礼仪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的宏观层面,更是直接体现于个体的微观层面。在个体层面,礼仪素养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对于个体主体人际关系的建立并维护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良好的礼仪素养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人才基础,大学阶段则是大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前置阶段。因而,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意义重大。综观现阶段大学生礼仪教育实践,大部分高校均是在传统专业学院制度框架下进行的,也有部分院校开始实行“书院制”并试图通过书院制改革提高礼仪教育效果。实践表明,专业学院与现代书院的一院制模式,在礼仪教育中均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基于此提出使“学院制”与“书院制”相互协同,从而建构“双院协同”的礼仪教育路径,以发挥学院和书院的相对优势,优化教育路径,提升教育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高校在反思当前专业学院制模式下礼仪教育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实施书院制改革是可能的提升教育效果、优化教育路径的路径。虽然书院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弥补学院制模式下礼仪教育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传統学院制模式影响的较为深远,高校的书院制管理模式改革又可能面临困境。因而,亟须探索两种管理模式融合发展的“双院”协同模式,从而助力高校的礼仪教育。

二、“单院制”模式下大学生礼仪教育分析

当前,“专业学院”通常具有相应行政、教育、科研等各项权力。相比而言,书院则具有更强的“生活气息”,主要承担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养成等通识教育的新型学生教育。基于两类学院在“专业”与“生活”之间的差异,在礼仪教育方面各具优势与不足。

(一)传统专业学院制模式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专业学院制对于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其教学内容设置系统化、教学管理运行科层化与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化。第一,教学内容系统化。我国高校礼仪教育重视礼仪专业知识的传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礼仪基础知识和方法。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因此,在传统学院制模式下,高校大学生能够以正式的课程形式学习到较为全面系统的礼仪理论知识,这是其言行举止符合文明礼仪要求的知识前提。第二,教学运行科层化。专业学院的学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有较强的行政性,是较为严格的科层制。在科层制这种自上而下的体制下,整个学校可具体化为“学校—职能部门—院系—辅导员-班级”的层级体系,且在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之间保持密切连接。按院系和班级进行分类集中管理,有利于礼仪教育体系的稳定;学院统筹礼仪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并且依靠行政管理权的势能督促各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完成,教学效率能得到保障。第三,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化。基于二级学院之间以及学院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锦标赛”,学院制办学的自发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礼仪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得以提升。学院制模式下运用班级授课制可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礼仪教学,教师、教室、网络等各类教学资源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提升礼仪课程的教学效率。

然而,专业学院制在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些许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通识教育重视不足。在学院制模式下,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相对而言,通识教育则可能受到忽视。学院制模式下,缺乏人文素养的实践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过于强调自我、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使高校礼仪教育效果被削弱。第二,教学形式不够多元。学院制模式下主要的教学形式即为课堂教学,只有极少数课程特别设置了少量的实践环节。礼仪教育虽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积淀,但是在教育目标与效果上仍然在于实践层面。因而,需要在礼仪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的比例。第三,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式微。在科层管理体制严格的规章制度下,学生主体往往只是扮演被动的“执行者”,他们往往是因为担心违反规章制度带来的惩罚而遵守相关礼仪,导致礼仪教育很难内化于心并外化为一项自主性行动。

(二)书院制模式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相比于学院制,书院制更加注重通识教育。书院制正是在通识教育目标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发挥导师作用,拓展教育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在推进礼仪教育方面,书院制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第一,有利于借由通识教育塑造学生礼仪素养。书院制注重在传统的学院制以外,在突破专业领域界限的前提下实现专业融合,在打通学院管理空间的前提下实行学院联通,重点推行基础性教育和综合性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良好的个人品格。注重通识教育使学校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上给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有利于创设更适合提升礼仪教育效果的人文环境。第二,有利于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书院制模式下,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礼仪学习热情。书院的学生礼仪活动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学术讲座类活动、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各类活动不仅使得学生的礼仪知识有了“用武”之处,更是让学生在礼仪实践的过程中将礼仪认知转化为礼仪行为。[2]第三,有利于通过住宿区拓展礼仪教育空间。书院社区是基于宿舍而布局的,宿舍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职能。完善的宿舍功能扩展了学生的礼仪学习空间;部分实施的混合住宿制度使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络得到扩展,学生日常礼仪实践增多,因而有利于在这种频繁的交往中提高学生礼仪素养。第四,有利于通过导师制实行“身教”。导师制是书院制的核心和精髓。书院中的专业导师、常任导师、兼职导师一般分别由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朋辈同学担任,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全场域内的“身教”。

书院制模式对于礼仪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第一,专业教育可能会受到削弱。虽然书院制力求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但从目前书院制改革实践来看,书院割裂了学生与专业学院、专业教师原本关系,对专业教育产生了冲击,造成学生专业教育不同程度的缺位、对学院没概念、专业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3]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必然会随着书院的教学重点转移,书院将重点置于通识教育及第二课堂的开展,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系统全面的礼仪理论知识指导礼仪实践。第二,教学方向可能变得更加复杂与模糊。书院制通常会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进行这样的双重管理,这种结构对职能分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高校在书院制改革中未能在实践工作中明确并细化书院和学院的具体工作内容与职责,进而导致书院和学院权责不清,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任务分工不明确,不利于学生理解礼仪学习的方向和重点。第三,物力、财力和人力成本投入更高。实施书院制,通常需要创设或拓展礼仪文化育人空间,比如改造宿舍社区、创建第二课堂礼仪学习区域等,这些需要对学习空间统筹和配置,意味着高校礼仪教育在书院的建设和运营上需要耗费更多的物力和财力。同时,多元化导师制的实施必然需要相应数量与水平的导师,这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投入。高成本投入在实施过程中则可能成为书院制改革的主要困境之一。

上述分析表明,传统的专业学院制与现代书院制,基于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两者在礼仪教育实践中亦存在相应的优势与不足。既然两种“单院制”均存在一定的优势与不足,那么融合两者的优势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各自的不足,这便是“双院协同”路径的意义所在。

三、“双院协同”:“五位一体”礼仪教育路径的优化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4]可见,“优秀人才”既要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就业市场需求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才”,更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德”。基于“德才兼备”型人才的共同育人目标,专业学院制和书院制可以实施优势互补的组合策略,建构“双院协同”育人模式以更好地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有效解决高校礼仪教育效果不佳的难题。

(一)在优化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與“通识”教育的融合发展

学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专业知识教育方面的优势,构建系统礼仪课程体系。礼仪课程体系可以涵盖社交礼仪、商务礼仪、政务礼仪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礼仪知识体系。书院应该侧重于礼仪精神培养、礼仪实践活动等礼仪素质能力培养,充分依托第二课堂,打造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教育平台。书院在专业学院指导学生掌握礼仪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交互效应中提高礼仪素养。

(二)在“两个课堂”相结合的基础上丰富礼仪教学形式

学院侧重于第一课堂教育,考虑专业价值,书院侧重于第二课堂教育,考虑人文价值,两者统一于学生的发展。学院依托第一课堂,根据礼仪教育培养要求,面向学生开展礼仪课程教育,以正式教育形式展开礼仪理论知识传授。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依托专业学院教师课堂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难以完全满足礼仪教育的需求。“双院制”可以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依托第二课堂的礼仪专题讲座、礼仪座谈会和礼仪实践课等活动,帮助学生将第一课堂上学习到的礼仪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在实行“双院”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书院“以学生为本”,承担专业教学之外的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学业辅导、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以及书院文化建设等职责,重在品行养成教育、提供成长指导、提升综合素质。[5]学院“以学科为本”,集中精力抓好专业教育和礼仪指导,重在培养礼仪技能、指导礼仪言行。学院要强化责任制与工作绩效评估,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双院”协同的考核机制,例如,在学生礼仪教育理论考试指标上学院、书院赋予不同权重,在礼仪实践活动等指标上则主要由书院承担,提高学生礼仪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四)在推进导师制度的基础上构筑师生共同体

导师是书院制改革的魂,是衔接书院与学院之间的纽带。[6]在“双院协同”育人模式下,礼仪教育的实施有赖于专业与学科教师与书院辅导员之间在协同的基础推进礼仪教育工作。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日常性生活类活动以及特定日期类的仪式性活动,从而在各类活动的“互动”中促进师生关系,辅导员可以通过专业教师,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专业教师则可以通过辅导员,掌握学生礼仪实践活动,实现课程教育的迭代改进,使课程教育满足学生礼仪发展需求,[7]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兼具学习指导与素养熏陶的礼仪文化校园。

(五)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双院协同育人模式下学院和书院可以建立资源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双院联动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坚实的教育平台。专业学院负责专业教学资源供给,包括礼仪专业教师、礼仪课程资源等,书院负责日常礼仪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等,例如从校外聘请礼仪专家开展讲座、礼仪文化指导等各类活动。同时书院文化空间可以同学院教育资源进行对接,围绕礼仪培养目标,进行教学硬件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四、结语

目前礼仪教育主要是在传统学院制模式下或新型育人模式的书院制模式下进行的,在这样的单院制模式下礼仪教育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难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尝试建构融合专业学院制和书院制的“双院协同”模式来开展高效的礼仪教育,这种协同育人模式结合了学院制注重专业教育和书院制注重通识教育、学院制第一课堂较系统和书院制第二课堂较完善的优势,同时克服了学院制模式下严格的科层制和书院制模式下组织分工模糊的局限,以及“单院制”模式下资源相对短缺等不足。“双院协同”的育人模式,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多元化导师的指导引领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双院协同”育人模式及其引导下大学生礼仪教育路径的优化策略研究,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予以检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2]张乃华.礼仪实践:大学生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的有效弥合[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6):43-45.

[3]刘海燕.双院协同育人:现代大学书院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江苏高教,2017(3):35-38.

[4]习近平.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N].人民日报,2016-04-23(001).

[5]陈晓斌.现代大学书院制“双院协同育人”困境及对策探讨[J].教育观察,2020,9(1):3-6.

[6]张哲.现代大学书院制双院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7,26(6):89-93.

[7]罗列,姚熠,郭春娟,陈小涵.双院协同育人模式下创业教育机制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7):136-138.

猜你喜欢

书院制礼仪教育实践路径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谈英语课中的礼仪教育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多种途径实施礼仪教育的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