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路径探析
2023-10-07王前前吴舸洋
徐 秒, 邓 云, 王前前, 刘 蕾, 吴舸洋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科创基地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四川 成都 610000
0 引言
2018年6月,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2021年,《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高标准建设重点实验室体系,优化重组高分子材料、牵引动力、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创新营运管理和评价激励机制,突破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1]。近年来,四川省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新建一个”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择优遴选建设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四川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战略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力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四川省委第十二届二次全会要求,四川省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将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的定向性、体系化基础研究作为推动四川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因此,优化重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对发挥四川省各类创新基地的先锋队作用,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资源研发载体,努力成为开展高水平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1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四川省共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37家,包括学科类105个、企业类32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厅市共建5个、厅州共建1个。实验室涵盖医药健康、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食品轻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及其他领域,分别占27%、17%、9%、8%、7%、5%、27% (见图1)。研究方向已覆盖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等65个一级学科,覆盖率达58.56%,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覆盖率为87.50%。
图1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各领域占比
目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已作出卓越贡献[2]。但从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域分布、各领域科研水平、实验室发展定位等方面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建设领域分布不均
自2003年启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来,各领域实验室建设数量稳步增长。2007年开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入高峰期,2011年后每年新建数量有所减少,并呈锯齿形波动(见图2)。其中医药健康领域和其他领域实验室年度建设数量相对较多,而食品轻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实验室建设数量较少且相对平稳(见图3)。总体来看,医药健康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数量最多,增幅明显,占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的50%以上,建设领域分布不均匀,不利于四川省优势产业的均衡发展。
图2 各领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增长情况对比
图3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年新增总数对比
1.2 研究方向及目标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契合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决定一个地区战略地位的关键因素。四川省从2019年开始分别对生物综合领域、医学综合领域、电子信息综合领域、工程与材料综合领域开展了周期评估工作。根据各领域周期评估绩效统计结果来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诸多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各领域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仍没有达到预计水平(见表1)。建设数量最多的医学综合领域在周期评估统计范围内产出投入比仅13.42%,没有充分发挥优势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对四川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部分省级重点实验室目标不清晰,偏离了科学前沿探索、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定位,与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关系不密切。过度注重开展短期内能出成果或转化成经济收益的研究或某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不利于围绕战略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长期发展。
表1 不同领域省重点实验室周期评估成果转化情况
1.3 依托单位分布差异较大,研究方向重合
目前由实力较强、条件较好的依托单位建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多,如四川大学共建设有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包括医药健康领域11家、其他领域4家、能源化工领域1家;西南交通大学共建设有9家实验室,包括电子信息领域4家、先进材料领域3家、装备制造领域1家、其他领域1家(见表2)。可以看出,侧重对优势依托单位进行培育,同时同领域中同一依托单位建设有多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没有将四川省相同领域其他依托单位的资源充分整合,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资源分布不均衡。同时,同领域不同依托单位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还存在研究方向相近、相似或交叉的问题,如医药健康领域,研究动物疫病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有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大学2家,研究电生理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有西南医科大学和四川省医学科学院2家,研究医学影像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有四川大学和成都医学院2家,研究精准医学和放射性肿瘤学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有川北医学院和四川省肿瘤医院2家,研究代谢性疾病的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这就导致了资源分散,科技资源分配不均,不能更好地在该研究方向发挥出引领作用。
表2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及相应省重点实验室数量 单位:家
根据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发布的历年年度考核结果来看,将各领域历年获得优秀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数量与该领域参评数量进行比较,统计平均值后发现,建设数量最多的医药健康领域实验室优秀率仅18.20%,装备制造领域最高为46.67%,其余领域分别为电子信息领域21.19%、先进材料领域20.45%、能源化工领域17.15%、食品轻纺领域9.03%、其他领域20.73%,所有领域的优秀率都未超过50%,说明其研究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见图4)。通过分析发现,一些早期建立的实验室既定研究方向确定较早,与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不适应,且规划定位不明确,使实际研究重点与既定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实验室研究成果不突出,发展停滞不前。
图4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各领域年度考核优秀数量占比平均值
2 优化重组实验室路径建议
提升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平是实现省级重点实验室发展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作用的前提和关键[3],因此要在贯彻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对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优化重组,改善与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不适应、定位不明确、投入强度不高、原始创新和产学研融通能力不强等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更好地探析四川省优化重组的路径,本文对各地的规划进行了分析研究。目前,包括浙江、广东、江苏、北京、安徽、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吉林、辽宁、江西、福建等在内的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到了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新增、重组和未来建设规划。截至目前,已有江苏、云南、广西、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开展了省级实验室的优化重组工作。
江苏省已对3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组建设试点,其中苏州大学的江苏省先进负碳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全省唯一进入试点的新建实验室[4]。云南省将年度考核结果直接作为优化重组依据开展优化重组[5]。辽宁省综合采取撤、并、转等方式对省级重点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6]。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优化调整一批、撤销淘汰一批、新认定建设一批”的思路对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进行优化整合[7]。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以充实、调整、整合、撤销的方式分批、分领域开展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8]。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通过充实、调整、整合、新建的方式,分领域、分批次对2021年前批准建设的实验室以“五个优化”为目标,按照“五个重组”原则开展优化重组,做到“五个实”[9]。
可以看出,各省开展省级实验室优化重组主要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基础,结合省级重点实验室自身发展特点,以提升国家和各省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着眼长远和全局,在进行资源最大利用优化的同时,突出自身发展特点。因此,四川应优化重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体系,构建凸显四川优势的实验室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1 优化产业领域布局,强化领域优势
省级重点实验室处在产学研合作的上游,对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研究支撑地位[10]。为满足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重大科学技术的要求,科技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明确四川省产业发展方向,优化布局,推动各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均衡发展、充分发展,以领域平衡为前提,开展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通过充实、调整、整合、移出、新建的方式,分领域、分批次开展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试点。针对发展最成熟的领域开展优化重组工作,围绕国家和四川省产业发展需求,布局新建相关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优化重组工作方案,按照方案要求,陆续开展其余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工作,进一步发挥省级实验室对四川省战略需求的支撑作用。
2.2 明确研究方向,提升学科水平
各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要进一步凝练、明确研究方向。结合学科发展新方向、新趋势,分析实验室发展情况,找到更能支撑国家以及四川省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方向,明确自身优势,挖掘标志性成果。各领域已建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自查评估,进行实验室内部优化,按建设要求形成优化重组情况报告及可行性分析报告,梳理优化重组思路,优化实验室基础研究能力,促进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研究领域学科水平。
对符合新发展方向和要求、运行良好、作出积极贡献,但实验室现有资源不满足实验室开展进一步基础研究的已建省级重点实验室,进行基础设施条件整合优化,充实研究队伍;依托单位相同、研究对象相同、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按照根据四川省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整合,优化研究方向、人才队伍、平台条件;对于研究方向前沿属性和需求属性不突出、研究方向过窄或过宽、已不适应发展要求、科研能力偏弱的实验室进行调整;对于研究力量弱化、长期没有成果、不符合发展要求、达不到管理办法要求的重点实验室予以移出。将不同依托单位具有相似研究方向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集聚起来,发挥互补优势,推进资源共享,深化合作共赢。
2.3 加强建设制度规范,完善管理机制
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发展优势与短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让省级重点实验室发挥引领作用,带动相关领域产业发展。
完善现有的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指导和联系,切实提升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管理力度和约束力度,加大体制机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对管理制度建立不完善,管理模式局限、体制机制僵化的各领域省级实验室开展自查自纠,根据实验室自身发展要求和方向提出优化方案,完善优化体制机制,加强实体化建设,切实发挥各领域省级实验室的实验室主任办公会、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作用。
3 结束语
根据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目前的体量、往年考核评估情况以及对各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可分领域、分批次开展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试点,通过优化重组完善产业领域分布结构,使四川省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未来领域布局应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平衡各个领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数量,为各领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新建提供更多机会,为四川省优势产业均衡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促进实验室明确定位及发展方向,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实验室统筹管理能力,优化整合相似或相近研究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提高现有资源使用率,推动协同创新发展,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明确的重点实验室体系,达到建设科技强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