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忘却的浠水白莲河湖北省水利电力专科学校

2023-10-07梁晓群梁吟曦汪德富

中华建设 2023年10期
关键词:白莲水利厅湖北省

梁晓群 梁吟曦 汪德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省浠水县白莲河还是大别山脉荒山野岭中寂寂无名的河流。1958年开始兴建水电枢纽工程后,才有了人的聚集。1961年,湖北省水利电力专科学校(简称“水校”)从武汉市下迁到白莲河使当地人口大增。在当时国家压缩城市人口、减少城镇数量的大形势下,学校的下迁促成了白莲镇的成立。1963年,省政府批准设立浠水县白莲镇。新建的白莲河水电枢纽工程和下迁的湖北省水利电力专科学校成为白莲镇的根源和基础。

水校起源

全国解放初期,为适应水利建设事业对人才的需要,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合并中南地区五所学校在武昌南望山建立“水校”。这五所学校分别是:广州天佑工业技术学校、湖南省立沅陵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广西柳州工业学校、武昌水利学校、广州珠江水利学校。学校于1952年开始基建,1953年完成五校合并,1954年2月正式开学。成立时名称为武汉水利学校,后改为武汉长江水利学校,隶属于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领导。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当代水利专家林一山兼任校长。

1957年10月,湖北省水利学校作为第六所学校并入武汉长江水利学校。1958年底,水利部下放十所学校到地方管理,包括武汉长江水利学校下放到湖北省管理,并改名称为湖北省水利电力专科学校,隶属于湖北省水利厅领导。

学校先后开设水动、水文、水工、河川枢纽、水电、测量等专业。开办中专、大专教育,一度开办本科教育,后来还开办了技工、业余函数教育。学校师资来自多所专业学校,力量雄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教学有方。学校在沿用前苏联教材、教学大纲的同时,组织教师自编教材19种,并自编8门课程教学大纲,经水利部教育司组织修改后作为全国水利学校的教学大纲。学校建有11个专业实验室,15个教研室。在1960年全国水利科学群英大会上,学校完成的“湖北省水利化规划”等12项科研成果获得奖项。

为响应国家“勤工俭学”的号召,学校师生到省内外参加水利工程实践。同时在黄陂建水文站,在咸宁办采石场,在武汉市郊办农场等,并受湖北省水利厅委托管理鄂城水泥厂。学校成立了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室,承接工程设计任务。校办水利机械制造厂,成功自制60千瓦发电机,十分畅销,《长江日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1954年长江爆发特大洪水,学校90%的师生投入长江沿线抗洪,其中武昌抢险队被武汉市授予集体三等功;毕树芬老师等十余名师生荣立个人三等功。

为建“水校”,水利部投资202亿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币)。“水校”下放到湖北省水利厅后,水利部继续保持投资,每年向湖北省水利厅拨款128万元(到1970年截止)。到1960年,校园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36000㎡,教学、实训等配套设施齐全。学校在册职工总数达到705人(含校办工厂、农场职工)。每年在校生人数达千人以上。其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在水利部所属全国8所水利学校中名列前茅,声誉鹊起。水利部冯仲云副部长、国家教育司张司长曾先后来校视察。学校还与越南水利电力学院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于1959年选派贺缠许教师作为水文专家到该校任教。1959年秋,前苏联列宁格勒青年代表团专门前往学校进行了访问交流。

1953年至1958年,学校毕业生全部由水利部统一分配;1959年以后,由湖北省水利厅统一分配。数以千计的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水利电力战线的骨干力量!

小镇办学

从零开始,艰苦建校。 1959年起,连续三年特大自然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湖北省委作出“压缩城市人口,减少开支,支援农业第一线,调整新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布局”的指示。1960年6月,湖北省委文教部批转“水校”下迁襄樊市,后因条件不具备未果。不久,学校改迁沙洋,建起部分教室,后因条件改变暂停迁校。

1961年5月,湖北省水利厅报请湖北省委同意,最后决定将学校迁往浠水县白莲河,并要求在同年10月底之前搬迁完毕。起初,学校师生听说迁校襄樊市思想波动不大,后来听说改迁沙洋、后又改迁白莲河这样条件极差的小地方情绪动荡。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师生员工思想逐步稳定。1961年8月,学校开始了由武昌到白莲河的大搬迁。时年的白莲河,蛮荒原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质匮乏。学校置地200亩,处于浠水、罗田、英山三县交界处的月山,“吃的浠水粮,住的罗田地,喝的英山水”。

由于迁校时间异常紧迫,学校无法先期进行基本建设,师生员工只能在白莲河水库工地的旧工棚暂且安生。说是工棚,其实就是用稻草缠绕高粱杆当墙体,黄泥糊墙面的破旧茅草棚。饮食问题更大,菜难买,实行定量。加上日常生活处处碰钉子,教职员工留恋大城市的情绪越来越浓。学校党委维护国家大局形势,毫不动摇办校决心。校领导和中层骨干带头把家属子女从武汉下迁到白莲河。学校再次开展宣传教育,动员大家继承和发扬延安抗大的革命学风,克难攻坚,终于使毕业班于1961年11月1日在工棚恢复上课。

工棚上课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学校边教学边基建,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建筑面积12000㎡。除办公大楼和大礼堂兼食堂委托武汉市设计院设计外,其它建筑和规划,如实验大楼、教室、学生宿舍、职工住宅、澡堂等20余栋大小建筑都由学校设计组自行设计。学校还建有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等基本体育设施;设有图书馆、医务所、幼儿园、理发室等;开辟苗圃,配有花匠。学校沿香木河畔开垦出农场,安排随校家属种植,既解决了当地无菜市场问题,又提供了就业岗位。

1965年,湖北省水利工程二团、四团完成施工任务撤回武汉,其办公、居住建筑11栋共1680㎡移交给学校使用。在一半杂草丛生一半沙滩的月山脚下白莲河畔,终于建成一所规划有序、美观大方、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水光山色融为一体的美丽校园!

精简办学,科学管理。在精兵简政大政方针的历史条件下,下迁到白莲河的水校大幅度精简了办学规模。相比武昌南望山,校园面积只有六分之一,建筑面积只有三分之一。师生人数同样大为减少。1960年底到1962年,学校精简大中专学生1100余人,教职员工280余人。教职工暂定编制140人。根据上级的指示,撤消中专部,只办大专。1963年夏,停招大专生,改招中专生,在校大专班办到毕业为止。虽然办学规模精简,但仍延续了“武汉水校”严谨办学的优良传统。

1961年4月,时任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漆少川兼任学校校长,刘焰、梁健、程志远、汪枫、尹聘伊任副校长。刘焰任党委书记,刘秉瑞任党委第二书记,梁健兼任副书记。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一系列制度配套齐全。

教学管理是核心。学校迁到白莲河后,主要开设有水动、水文、河川枢纽、水工、农电、农水等专业。大专学制四年,中专学制三年。在学校原有13个学科委员会基础上,建立了水文水力、水工结构、水土改良、理化电工、工程力学、建筑施工、制图、数学、测量等教研室。对原使用教材结合实际进行了修改。恢复建成水力学、物理电工、化学、电子技术、电机、建材土壤6个实验室。实验室数量虽减近一半,但仪器设备却依然丰富且相当先进,许多德国、苏联等国进口,上海、天津等地生产的仪器设备,堪称“高大上”!

女生在实验大楼前

男生在教室前

师资荟萃,力量雄厚。学校下迁白莲河时拥有教师101人,由于精简整编,1963年减至60余人。虽然教师人数减少,但师资水平却很高。如时任教导科科长黎洪禧、副科长蒙石新毕业于民国广西大学土木系;图书馆馆长曾庆福毕业于民国湖南大学,还有毕业于民国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中央大学、黄河水专等院校的。解放后加入水校教师队伍的老师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水电学院、华东水电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华中师范学院等名校。如毕业于民国同济大学的陈晋模是最高级别的四级教师,他撰文著书出版的《普通测量》《平面测量》两本教材在全国发行,水利、铁道、建工部系统等大型企业、许多大专院校包括水校图书馆都使用收藏他的教材。教师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深受学生好评。校领导也时常参加教学活动,由各种人才组成。如时任副校长刘焰是延安抗大毕业的高级干部;梁健是广西师范学院理化专业毕业的中共地下党南宁市城工委书记;尹聘伊是董必武的同学,后调任湖北省政府参事室任参事。

按照学校规定,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教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废除灌输式,采用启发式,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长期坚持互相观摩教学、听课和评课制度,坚持到实验室、水电站开展实训教学。1964年,学校还派出教职工到麻城、蕲春等地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没有教师评选活动,教师默默奉献似蜡烛燃烧。改革开放后,原在白莲河“水校”、后回到“武汉水校”的一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名师。如刘志光被授予“全国教育优秀工作者”;陈江媛、盛传鼎被授予“水利部优秀教师”;唐才钰被授予“全国水利行业职工教育先进工作者”;丁之江参与编写《陆地水文学》,被评为全国中专学校专业优秀教材并获二等奖;丁之江、谈炳忠均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得证书。

1963年2月河川枢纽大专303班毕业生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白莲河大坝前合影

学生进取,桃李满天。由于精兵简政,学校在校生人数同样大为减少。1961年在校生近1700人,两年后只有大专生180人。恢复办中专和开办技工学校后,在校生人数保持在每年500人左右。学校设立了团委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广泛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并出台了四好团支部、五好班级、五好宿舍、五好学生等条件。学生们认真学习,努力奋发,积极参加专业活动和公益劳动。有些暑期留校的学生还主动为教职工子弟举办免费补习娱乐班。

1965年6月,湖北省水利厅决定成立半工半读技工学校,与白莲河“水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时任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漆少川兼校长,副厅长蔡光耀兼副校长。技校分土木、机械、电气、木工4个专业班,并在省水利工程一团设立了分校。

学生进取,教师尽职,教学质量达到教学计划目标。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梁健在1963年陆地文大专毕业设计答辩时,向一名学生提出问题:“白莲河水库溢洪时,如果需要溢洪道闸门打开,水校位于平地的校区将被多深的水淹没?”学生回答:“淹没校区平地的水深将是一米。”时隔6年,1969年夏,白莲河水库溢洪,溢洪道闸门全部打开,校区平地包括办公大楼、教室等被淹没,水深果然是一米左右。

“水校”毕业生遍布省内外的水利电力战线,缓解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学生们成为各个岗位的行家里手、技术骨干、专家学者或领导干部。如白莲河水校毕业的大专生容加利曾任中国水利水电工程集团闵江工程局局长,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谢毅曾任三峡工程右岸指挥部指挥长;万汉华曾任湖北省水利厅常务副厅长(正厅级)。白莲河“水校”毕业的中专生余汉新曾任湖北省水利厅副巡视员。

农电中专6502班1968年底在办公大楼前毕业留影

技校电气65班1967年在办公大楼前毕业留影

技术支持和文化影响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一个小镇上拥有如此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和文化人才,在全省乃至全国不说是绝无仅有,至少是屈指可数。作为小镇人才最为集中的“水校”,在完成自身培养人才的同时,也积极为地方建设发挥了技术支持和文化影响的作用。

一是技术支持。1963年3月,学校专门为浠水县代培了一个43人为期4个月的电力排灌训练班,为确保训练质量,学校发函给浠水县委,将训练班延长一个月到鄂州电排站实习;同年9月,举办70人参加为期一个半月的全省水利工程管理训练班;1964年3月,举办50人参加为期两个半个月的全省水利管理训练班;1965年10月,又举办为期3个月有数十人参加的全省水库管理训练班。

1965年,白莲河水电站隧道大面积渗漏。学校组织30多位教职员工和325名学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抢修隧道。隧道直径约两米多,师生进入隧道内,采用当时昂贵的环氧树脂进行修复。师生们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从事了50多个工种,经过四个月的辛勤付出和努力,终于完成了全部修复任务。学校师生还经常参加当地的公益建设。如为建设白莲河大坝的运输转扬轨道,学校组织师生到河边铲沙、挑沙,并将沙子运到大坝使用。这次公益劳动持续半个月,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到现场挑沙,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白莲河电站的出水流经小镇的浠水与罗田之间,切断了白莲镇唯一的交通干道。原本主持房屋设计施工的黎洪禧老师,又钻研桥梁设计理论,虽然受到缺乏桥梁设备支持的限制,仍然根据实际条件设计了一座白莲河大桥。这座大桥解决了小镇的交通问题,方便了小镇居民,运行四十多年,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大桥还颇具艺术气质,成为当年人们拍照打卡的主要取景地之一。

六十年代的白莲河大桥

学生都喜欢以大桥为背景留影

二是文化影响。“水校”师生员工、家属千人左右。他们从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湖南约20个省市汇集到武汉,又从武汉到白莲河,把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带到小镇,逐步将城市文明与乡镇文明融为一体。

1962年始,学校恢复周末俱乐部,同时走出校门与白莲河电厂职工联欢举办当地从未见过的交谊舞会;在白莲河水库工地临时大礼堂与小镇居民共同组织文艺演出。校内保持着与大城市同步的文化活动。如当年有一部上海话剧《年青的一代》轰动全国,学校立即组织学生排练这部话剧全盘搬上舞台,其中的男主角就是由后来任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的万汉华同学饰演。后来,大型歌剧《东方红》在全国上演,学校又组织师生包括子弟演出了一部简版的歌剧《东方红》。

学校在办公大楼三楼设有一个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报时事新闻和娱乐节目,四面八方都可听见;学校常放露天电影,大礼堂演出文艺节目,十里八乡都可前来观看。学校图书室藏有3.9万册图书,小镇单位亦可借阅。在小镇缺医少药特别是尚未建医院时,学校医务所积极为当地服务。医务所五位医务人员都是科班出生,其中张瑤光所长是1946年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经验丰富,名望很高,不少居民和村民慕名前来就医,许多疑难杂症都得到有效治疗。

在当年体育器材不全的条件下,武汉体育学院毕业的胡超群老师和学校一起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从1962年开始连续举办校运动会。1965年,湖北省水利厅在白莲河水库举办厅属单位游泳比赛,“水校”有10人参赛,均超过国家运动员三级标准,其中6人取得名次,并夺取两个第一。1966年,学校派出300人参加武汉横渡长江活动,30人参加湖北省水利厅举办的“神枪手”活动。蓬勃的学校体育促进了当地的体育运动。1965年,浠水县借用“水校”场地举办了全县运动会,整个小镇红旗招展,健康向上,热闹非凡。

“水校”和小镇居民,共同创造了正直纯朴、团结向上、乐于助人的社会氛围,熏陶出一代优秀的青少年。1970年6月29日,白莲河中学10名学生在上学途中乘船过河不慎翻船,10名学生和2名成人落入水中。其中水校子弟任双禄、刘立环、梁小山会游泳很快自救。当他们看到其他人在水中挣扎时,又马上下水去救人。同学们大都被救起,但是,水校数学教师刘紘本的儿子刘立环同学却为救当地老乡不幸献出了自己年仅17岁的生命!白莲镇在水校大礼堂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浠水县人武部追认他为共青团员、五好民兵、五好学生。

1966年初夏,“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很快被卷入其中,陷入无政府状态。学生开始全国大串联,一切教学活动停顿,学校瘫痪。1966年至1968年,学校连续三年没有招生。1967年,技工学校学生毕业;1968年底至1969年初,在校中专生全部毕业分配离校。不久,黄冈地区派出“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教职员工搞“斗、批、改。”1970年6月,湖北省革委会水利电力局发文,宣布学校撤消,改为白莲河发电设备制造厂,学校全部财产除测绘仪器上交省水电局外,其余全部留厂。学校教职员工全部交给黄冈地区管理。至此,“水校”历史写下它最辛酸的一页。

1972年4月原水校部分教职员工离别时留影

走向不同岗位的原水校教职员工仍然保持着德艺双馨的高素质,积极发挥自身作用。1971年,原副校长梁健带领20多名原水校教师和黄冈水电局职工前往恩施地、县支援天楼地枕等水电工程建设一年。在白莲河发电设备制造厂,黄宗佑、黎洪禧等老师负责厂房等建筑设计施工;龚崇让、杨汝节等老师成为技术骨干;谭明东老师后来任该厂厂长。不久,白莲河新建铝厂,毕树芬老师被调去当总工,负责厂房、办公楼的设计施工。还有一批教职员工在黄冈师专、浠水师范、麻城师范等学校成为教师骨干。校办李世瑜主任调到黄冈中学任校长成绩卓越;肖玉石老师创办黄冈水利电力学校任副校长;阮宝洲老师在麻城师范能力突出,后来当了鄂州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

尾声

1972年5月,“水校”在武汉恢复重建。2002年4月,学校恢复升格为大专,更名为“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拥有南湖和汤逊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73亩,建筑面积21万㎡,教职员工430余人,在校生1万余人。在高职智库发布的教学能力国赛成绩排名中,学院位列全省第二,被水利部确认为首批“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成为全国重要的水利水电人才培养基地。

六十年过去,白莲河小镇也发展成为黄冈市白莲河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示范区。

“水校”在白莲河十年,教师队伍没有壮大,因为没有一个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偏僻落后的山区工作。而“水校”下迁白莲河的教职员工包括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却默默无闻地为培养人才、建设地方奉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人生才华。后来,白莲河“水校”先后有20多位教师调回武汉参加“水校”恢复重建。其他教职员工除少数调往水利系统或外省老家外,大部分留在黄冈地区继续努力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做出了令人尊敬的贡献!

铭记:浠水白莲河湖北省水利电力专科学校!

致敬:浠水白莲河湖北省水利电力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

白莲河库区现状 陈立新摄

参考文献:《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志》(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06年第一版)

猜你喜欢

白莲水利厅湖北省
池上
水利厅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大会等
白莲
河南省水利厅2016年新任领导成员
省水利厅纪念建党95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参观白莲抽水蓄能电站赠吟友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召开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