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伦理感召力的三重逻辑

2023-10-07崔东方

伦理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共产党宣言伦理

崔东方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共产主义文献。170 多年来,已经出版上千种版本。它如此受欢迎除了其真理性、时代性、先进性、阶级性等主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就是其文本自身的伦理亲和力,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伦理的要求,是对无产阶级革命伦理关系科学反映和正确运用的典范。无产阶级革命伦理是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性地解决革命与伦理关系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主要包含两种原则规范:其一,利用先进伦理关系的力量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诉求;其二,消灭或改造落后伦理关系及其维护工具——意识形态、错误思潮和国家机器,为无产阶级革命扫清道路。

一、作者间性叙述立场彰显受众主体性诉求,符合无产阶级革命伦理主体论

“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99)正是基于工人阶级当时代的道德状况,为工人阶级谋求翻身解放的伦理情怀,才促成作者立场转换。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以专家身份给受众拿出了革命说明书,更不是以救世主身份给受众一套救世方案,而是与同志们一起平等交流,以共同探究真理的姿态呈现共同劳动成果。受众主体性得以体现,满足了他们的存在感、尊严感。这一行为耦合了革命伦理主体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是真正的英雄,无产阶级革命宣言书彰显无产阶级主体地位,可以更好地维护无产阶级革命领导地位以及领导权威。

1.间性主体性伦理定位给受众带来存在感

作者采用了间性主体的视角,不把受众看作客体,而是看成另一个“我”,不把理论宣传工作看作主体对受众客体的征服与改造,不是将自己的理念强加给受众,而是将理论宣传工作看作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可以称作革命伦理主体转换法。

文本不是简单说教,受众也是创作者,表现在渐次修正而成书的过程中。撰写过程并不畅达,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取得旧组织的信任,一起改组,获得威信,取得起草纲领的权力后,广泛调查、与一些领导人交换看法、汲取实践经验,一点一点修正而成。作者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理论,直到1847 年底在伦敦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同与会的代表进行大量辩论,慢慢消弭了各种矛盾、不同观点和质疑,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逐渐被接受。马克思、恩格斯在汲取《共产主义原理》精华基础上最后完成了该经典。

其对受众主体性尊重还表现在序言的创作中,各篇序言也是《共产党宣言》的有机构成,是该经典创作和真理探究的延续。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一同研究形势变迁、不同国情、实践经验的启迪等过程中不断修正文本的错误,并不断补充新的思想,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以不断完善。

无产阶级作为阶级一经产生,就被置于资本家阶级奴役、压迫之下,这种落后的伦理关系,剥夺了工人阶级“人的尊严”,沦落到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和尊严的生存困境。作者间性主体转换,使得工人认清了自己的伦理地位、伦理使命,工人阶级体验到了被人尊重的幸福感与作为历史主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尊严感,极大地调动了无产阶级革命积极性。

2.真挚伦理情怀给受众带来关怀感

《共产党宣言》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它字里行间充满真挚的道德关怀和人文情怀,其人类关怀的价值诉求更是充分体现了其真善美的本质。作者站在解放人类的大爱立场,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了各个阶层在资本吞噬面前的生存困境。资本家阶级“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2](34)。农民、小商人、小食利者等也纷纷沦落成为无产阶级,作者在对他们表示同情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各自弱点。

文本以最真挚的情感为无产阶级代言,以感同身受的共情而非同情的态度对待工人阶级,又从道德角度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伪与残酷,资本罪恶地将人与人的关系蜕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2](46)工人像机器、货物、商品一样,失去自由与独立人格。文本进而论证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然后,它开诚布公地宣称共产党人就是为了帮助工人阶级解放自己,并指出了自发斗争的局限。共产党人带领无产者形成无产阶级,以阶级斗争形式,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构建共产主义,进而使得无产阶级获得自由全面的解放。共产党人公开宣布自己的学说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就是为了无产阶级的全面解放,并且也解放无产阶级的敌人资产阶级,即解放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全人类。文本分析了当时的主要伦理关系,论证了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以及手工业者和农民怎样沦为资本家阶级的牺牲品,运用阶级分析法警醒了其他中间阶级,为无产阶级找到了革命的同盟军和战友。

二、内容的针对性满足受众发展需要和期待,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伦理目的论

从内容上看,《共产党宣言》无论其原则、原理,还是方法策略,都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迫切需要及时予以回答的重大问题展开的。“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187)作者自觉运用物质激励的伦理法,把个人利益与无产阶级革命伦理目的连接,调动了无产阶级革命积极性,又把其革命目标升华到阶级利益的争取与维护的境界。文本与时俱进地满足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发展需要和期待,并且创造性地变革以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革命形势的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同需要。这是“和而不同”革命伦理方法的运用。这一创举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伦理目的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无产阶级革命伦理的科学反映的基础之上的理论,是对旧的伦理关系——压迫剥削与被压迫被剥削关系——的全面颠覆,剥夺剥夺者、消灭剥削、彻底解放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伦理的最终目的。

1.真理逻辑的感召力

《共产党宣言》伦理感召力表现为文本的真理性,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总结出其发展的规律,“两个必然”的发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动力。作者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析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在挣脱了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枷锁后得到长足发展,然而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又妨碍了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摧毁阻碍其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代之以共产主义制度。《共产党宣言》把劳动人民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第一次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科学的分析、严谨的逻辑推理、无法辩驳的真理赢得了受众的信赖。

作者将抽象的革命理论证明置于大众可感可触的伦理具象之中,运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揭开了资产阶级伦理关系的伪装,戳穿了包括伦理关系在内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虚伪面纱。文本有力证明了这种非人道的伦理关系不可能容纳先进的生产力,最终必将被先进的生产力摧毁,连同生产关系一起被先进的无产阶级伦理关系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这种叙事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2.各种思潮甄别的说服力

共产主义的幽灵“扰乱”了欧洲大陆的秩序,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也扰乱了无产阶级革命阵营的阵脚。这就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澄清各种混乱思想,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世界革命导航。《共产党宣言》担当起了这一历史使命。作者用阶级、历史和矛盾分析法高屋建瓴地揭露出各种错误思潮的罪恶本质,帮助受众认清现实。

首先,批判了三种反动思潮。文本对封建的、小资产阶级的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希望回归到旧时代以保全其自身利益,他们反对资本主义更仇恨无产阶级,这三种思潮都是反历史的错误思潮。其次,批判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保守思潮。一些理智的资本家阶级也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弊端,并以“社会主义者”姿态来改造之,其实质是企图通过改良来优化该制度,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既得利益。最后,批判了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之错误在于其空想性,尤其是放弃阶级斗争的幻想必将会使其走向反动的或保守社会主义者的一伙中去[2](64)。更重要的是,这一批判过程给受众带来了认识社会的科学方法,即革命伦理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这些所谓的“社会主义思潮”没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它们背后的阶级受制于自身的伦理地位、阶级立场,摆脱不了其阶级局限性,妄图依凭“社会主义”姿态来极力维护旧的伦理关系,为其剥削他人寻找合法性。

3.美好愿景描绘的关怀力

文本预见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通过价值引导法的革命伦理方法帮助无产阶级树立起自己的理想信念。文本描绘了美好社会图景。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可以真正获得自由,做自己的主人,进而获得全面发展。这一理想化状态的社会描绘正好符合了无产阶级的向往愿景。在当时,资产者将无产者作为工具来使用,将工人改造成为了一种物品,使“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2](38)。人的价值和尊严被无情地践踏,工人阶级失去了自由和独立人格,为了生存和尊严,工人们也进行过抗争,破坏劳动工具、机器,进行罢工等,但对于如何才能彻底解放自己,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并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的盲目摸索。

《共产党宣言》就是灯塔,给无产阶级以理想,使之明白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挺起胸膛地生活[2](42)。这种社会彻底消灭资本主义伦理秩序,构建共产主义伦理关系,使人人自由平等,劳动伦理关系裂变为人的第一需要的关系。

4.策略可行的吸引力

《共产党宣言》不仅给无产阶级以理想,更是通过不破不立的“批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革命伦理方法,科学地给出了追求理想的可靠策略,这种自信的执行力强烈地吸引受众走进该经典。

第一步,暴力夺权。第二步,剥夺剥夺者。第三步,发展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征收高额累进税;废除继承权;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2](52);通过国家银行掌控信贷;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开办国家企业,开垦土地;实行义务劳动制等十项[2](52-53)。因为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所有措施和手段都是可行的。革命伦理具有运用进步伦理关系实施革命的内涵,更有运用革命手段改造落后伦理关系的功能。作者在这里就是运用暴力革命手段消灭政治、道德、伦理关系等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来进行伦理秩序重塑。无产阶级伦理关系助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稳固。

5.强大“共同体”的向心力

强大“共同体”的向心力,是“推崇伦理共同体精神”革命伦理方法的运用。这种方法就是运用人的乐群性心理,以温暖可靠的命运共同体感召受众。无产阶级在拥有自己的政党之前,工人相对于资本家阶级而言,其力量是渺小的。但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客观上也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共产党的诞生使得壮大起来的无产阶级有了靠山。

共产党人没有特权,没有自己的私利,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正是有了无私为无产阶级谋利的政党指引,不断壮大、联合起来的全世界无产者组成的无产阶级队伍才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命运共同体,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将无产阶级吸引到它周围。革命伦理关系的构筑,使得工人阶级在意识到个体渺小的同时,认识到了所有工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强烈的共同体意识,提升了广大工人的思想觉悟,最终实现了从无产者到无产阶级的升华。

三、形式的创新符合受众接受审美心理需要,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伦理方法论

《共产党宣言》的形式创新也是助推其超越时空、文化差异及种族藩篱的核心要素之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宣言,自然首先要为无产阶级掌握。针对当时作为领导阶级的无产阶级绝大多数是文盲的现实,怎样让受众可以尽快读懂、听懂进而掌握革命理论是对作者的考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无产阶级革命伦理方法论的核心。审美心理观照是革命伦理审美化的方法的运用,文本以工人阶级审美情趣为基础,将抽象的革命伦理、革命理论、革命原则进行形象化、情感化等审美化处理,进而强化宣传教育效能的方法。

1.文章结构裂变加强了文本的感召力

“简单教义、抽象问答式文体”是当时“救世主”们乐此不疲的惯用文体,这种文体以其高高在上的真理抽象的特点悬挂在工人之上,同时也阻断了真理的普及。文本作者完成了“简单教义、抽象问答式文体”结构到散文化结构的嬗变,通过夹叙夹议又抒情的散文化结构使之变得可亲起来。一则,散文化结构,让从“简单教义、抽象问答式文体”形式中产生审美疲劳感的受众耳目一新,拉近了其与文本的距离感。二则,文章的容量增大,可以根据需要展开科学分析和逻辑证明,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建立在令人信服的科学基础之上并成为真理。三则,与作者绝不以“改革家、发明家”自居的创作理念相统一,文本注重受众的主体性和存在感。四则,“引言+四章+七个序言”长短不一的自由结构,给受众以一种与经典同行、不断修正共产主义原理的体验,满足了受众的获得感。文本中的错误或新发现、新资料的补充,以及《共产党宣言》再版的历史背景、各国革命形势、国情等,都以序言形式加以完善,使其成为与时俱进的不朽文献。譬如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文本在1872 年序言中就把第二章末尾的措施进行了修正:“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2](6)革命伦理理念贯穿全文,揭露了资本逻辑中工人阶级卑微的伦理地位,并赋予其应有的尊严和崇高的伦理地位。工人阶级是改造世界的领导阶级,拥有国家主人的姿态和自信才能够担当起历史使命。那么作为科学的革命理论,就必须首先为其所掌握,这种口语化、通俗化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这一创造性举措展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更彰显出其实事求是的革命伦理方法论。

2.语言创新提升了文本感召力

语言创新提升了《共产党宣言》的感召力。文本雅俗共赏的文字定位,是对工人阶级在旧的伦理关系中被剥夺了受教育权的现实勘察及工人阶级落后文化程度现状的应对策略。这是革命伦理共同语言探究法,伦理共同体依靠共同伦理话语进行交流沟通。反之,共同伦理话语也会强化伦理共同体凝聚力。作者这一话语定位转换极大地增强了其对工人的吸引力、感召力,在受众接受其影响的过程中,强化了其伦理皈依感进而提升其伦理共同体意识和阶级意识。正如列宁所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4](416)

其一,抑扬顿挫富有散文诗的韵律美。文本富有韵律美是指赋予艰涩难懂的革命伦理分析证明以动听的音乐美,强化其入耳、入脑性。形象化的理论容易掌握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物质力量的转换是内在理论、信念的外化结果,外化前提是内化。对于当时以文盲半文盲为主的工人而言,道理的接受基本无法“入眼”,只能靠“入耳”。所以韵律美的追求事实上正是革命伦理方法的创新发展。革命伦理要完成助推工人到领导阶级——无产阶级——的涅槃,就必须首先直面文化现实和工人文盲现实,大众化的语言、形象化的理论论证,使得《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喜闻乐见且闻而能懂、见而明白的通俗读本。文本利用散文甚至于诗歌般的韵律格式来创作理论可谓别具一格。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感召力。《共产党宣言》引言情感激越,语言铿锵富有节奏感,如果读者将这段文字按照其内在的情感律动进行断句、排列组合,就是一首散文诗: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2](30)

为了让受众理解认同自己的观点,作者常常将抽象思想运用抒情小品文的形式来呈现。文本在批判封建的社会主义的反动性时,讽刺道:“自由贸易!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保护关税!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单人牢房!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这才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唯一真实的结论。”[2](61)它用排比句撕开了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丑恶嘴脸,文字韵律的美反而更加凸显了资产阶级的丑陋。

其二,生动形象富有文学的意境美。这里的意境美特指将伦理关系或革命伦理作意境化处理,其本质就是通过漫画式、“图说”式、故事化地演绎革命理论的方法,以美的意境强化其可接受性,增强文本的感召力。

文本的意境化是指作者带着爱憎分明的情感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形象化地融入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之中,达到情理景的统一。意境般的描绘易于将抽象枯燥的道理、原则生动具体而形象化地呈现给读者,帮助受众理解把握共产主义原理与原则,助推文本广泛传播。这是革命伦理对工人阶级伦理地位、被剥夺文化教育权利伦理现实的准确预判而作出的科学应对。宣传不是卖弄学问,其本质目的是通过受众可理解的方式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意境化处理扣合了当时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和认知度。

对于抽象概念,比如,对于什么是压迫者和什么是被压迫者的术语介绍,文本先有一段具体演绎:“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这样的场景是工人熟悉的日常生活图景,在这样的图景中,工人天天都有不平等、被欺侮的情感体验。然后,作者依托这一段描绘自然而然得出其结论,“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2](31)。这样的文学处理方法,使文盲半文盲的受众也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哲学观念和思想。作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的无耻剥削嘴脸,分析生产力对落后生产关系的破坏作用原理时,就具体形象地描述了一种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尊严、热忱、价值、良心、虔诚纷纷消弭或异变[2](34)。

文本在论证资本的力量促使世界东方屈从于西方、农村屈从于城市、封建主义屈从于资本主义这一抽象原理时,有大段具体形象的描绘。这使受众很容易地在文本意境般的描绘中理解强大生产力对落后生产关系桎梏的毁灭力量。文本为了论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抽象道理,首先列举出历史上兴替变迁的图景,而后再得出结论。

其三,情真意切富有鼓动力。鼓动力是针对不具备阅读文本能力的文盲半文盲受众的革命伦理话语方式转换能力。宣传鼓动也是我们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1941 年我们党就出台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详细总结介绍了宣传鼓动的任务、原则和方法。演讲是宣传鼓动最有力的方式之一,演讲就是带着真挚情感论证自己的观点,并鼓动受众接受自己观点和建议的直接口头语言交流活动。演是情感抒发、讲是道理论证演绎,其力量来自情感与道理的融合。演讲鼓动法是革命伦理、革命宣传的常用方法,《共产党宣言》就是一篇经典的演讲稿,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阶级背诵、宣讲,这同样有效增强了文本的感召力。

《共产党宣言》的演讲鼓动效果来自作者对无产阶级真挚的伦理关怀,并通过伦理共情达成宣传目标。共情不同于同情,虽然二者都有将自己的情感情绪调试到与受众相同位置的内涵,但同情者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并非困境,无法和受众感同身受,往往姿态较高;而共情则不然,共情者消弭了这种高姿态,并且让受众感觉到共情者和自己一样正在经历着同样的情感情绪,拉近了共情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助推话语目标的达成,譬如:“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2](42)

结尾处演讲式动情的鼓动语言,催人振奋,令人向前。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2](66)让受众在共鸣中明白,共产党是为工人自己争取利益、自由的政党,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其宗旨就是为无产阶级谋幸福,跟着共产党才能翻身得解放,要解放就必须坚持阶级斗争,运用暴力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此外,那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已演变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最响亮的战斗口号。

其四,雅俗共赏富有语言的通俗美。通俗美追求的就是革命伦理通俗化、大众化。通俗化、大众化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有效宣传的成功经验。毛泽东特别强调了解受众对于宣传的价值:“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5](837)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6]。

《共产党宣言》语言格调是雅俗共赏,开大众化、通俗化革命伦理方法之先例。根据原理科学论证、错误思想的批判以及不同受众文化素养的不同诉求,文本时而“阳春白雪”般雅言雅语,时而“下里巴人”般俚语俗言,可以满足各色人等的不同审美趣味。语言通俗美的定位,就是革命伦理方法论的显现,是对无产阶级伦理地位的伦理关怀、伦理关爱基础上的话语体系选择。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遭受资本家阶级压迫的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伦理位置决定了其文盲、半文盲的地位,通俗化语言风格是消弭受众接受抽象科学革命理论屏障的有力武器。

对于资产阶级家庭关系的虚伪,作者曾用雅言雅语表达:“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2](34)同样的道理也曾用通俗的俚语俗言表达,如资产阶级家庭构建的基础“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则是它的补充”[2](48-49)。论证资本解放强大生产力被资本主义落后生产关系所束缚,最终落后的生产关系无力控制生产力这一抽象理论时,文本运用简单通俗的比喻阐释出其深奥道理:曾创造奇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2](37)。作者在强调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的重要性时说道:无产阶级不消灭统治阶级“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2](42)。通俗易懂的俚语俗言正是一般工人的话语系统,文本用他们所熟悉的话语系统陈述观点,让受众感觉到了尊重和理解,体验到了作者了解他们、愿意为他们谋利益的真挚情感,因而愿意接纳作者的观点与建议。通俗易懂的话语可以助推工人阶级正确理解与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本质,这也正是《共产党宣言》文本强大感召力的重要因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6],道德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7],才能使道理入耳、走心。要讲深、讲透、讲活某一理论,就要弄清楚该理论背后蕴含的各种伦理关系及本质、教育者与理论的伦理关系及本质、受教育者与理论的伦理关系及本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伦理关系及本质,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够选择适宜的故事、适宜的话语体系、适宜的途径和方法艺术,润物而无声地达到理论宣讲的目的。170多年前完成的《共产党宣言》,其伦理感召力堪称典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道德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习的榜样。我们应当认真汲取其科学经验,为讲好中国故事、为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共产党宣言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