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伦理智慧
2023-10-07郑立新
郑立新
引言
如何走现代化道路,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根本的伦理问题。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民族复兴的正确的现代化道路,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地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64)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向人类文明新形态,表现出与主要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明显不同的伦理特质,其道德合理性和伦理正当性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当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伦理蕴涵研究有:从伦理内涵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土具体实际,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积淀所开辟的一条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转向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蕴含着“现代化≠西方化”伦理特质①参见徐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求索》2022 年第1 期;杨章文:《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逻辑》,《探索》2022 年第1 期。;从伦理意义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逻辑和“零和博弈”的思维,终结了西方文明关于“现代化=西化”的神话,超越了西方传统发展模式,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伦理意义②参见邢云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22 年第1 期;杨振闻:《从“文明蒙尘”到“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旨归》,《求索》2022 年第1 期。。已有研究从宏观上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伦理内涵、特质及其世界意义,但尚未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伦理智慧。本文从政治伦理的视角着重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的和平、合作、共享的三重伦理智慧,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对强权政治以及西式全球化和资本逻辑的伦理超越,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自立图强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和平:对强权政治的伦理超越
和平是人类的梦想,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2](247)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却遭受着战火摧残,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对战争的苦难刻骨铭心。正因为这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期盼,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平,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自我优先强权压榨的现代化道路的一种伦理超越,为坚持国际公平正义,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提供了中国伦理智慧。
1.和平发展实现了对“国强必霸”逻辑的价值颠覆
一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对内压迫、对外扩张掠夺的历史,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肮脏。资本主义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的暴力掠夺和疯狂殖民充满了罪恶。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266)今天的世界格局,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推行霸权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压榨,攫取巨大的超额利益。为了满足资本家的贪欲和所谓的政治利益,他们可以制造各种借口,策划“颜色革命”,甚至直接进行军事干预。这样的发展之路,不仅缺乏道德合理性和伦理正当性,也是不可持续的,无法真正解决人类发展问题,反而会给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美国以“山巅之城”“民主灯塔”自居,动辄以民主、人权为由频频干涉他国内政。而实际上美国的民主早已蜕变和异化,背离其民主制度最初的伦理内核和制度设计的伦理初衷,对内搞金钱政治、身份政治,致使政党对立、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种族矛盾、贫富分化愈演愈烈,民主功能衰退;对外引发地区国家政局动荡,导致民不聊生,破坏世界和平稳定和各国社会安定。比如美国所发动的长达20 年的阿富汗战争让阿富汗满目疮痍、民生凋敝,数以万计的无辜平民和军警丧生,1000 多万人流离失所①参见《美国民主情况(白皮书)》,载《人民日报》2021 年12 月6 日第15—16 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充分说明了强权政治发展道路的反伦理性,对此必须深刻反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指导下,颠覆了资本扩张和殖民的现代化模式,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和平是重要的公共产品,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首倡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未“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而挑起过战争,“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2](248)。中国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着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反对将自己国家的安全建立在别国的不安全之上的霸权思维,“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4](433)。中国式发展道路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伦理追求,与世界各国共同建设一个远离恐惧、贫困、封闭的世界,共同描绘“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蓝图,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强必霸”逻辑的价值颠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道德光辉,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2.和平共存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图景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交往日益密切,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地球村”。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既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许多需要认真共同应对的新威胁新挑战。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已经联结为一个整体,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人类的“公敌”,经济风险、气候风险、重大疾病风险成为人类共同的威胁。正因为看到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潮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5](522)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权益,将自己的命运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起来,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将自己的利益凌驾在他国的利益之上的自我优先的价值观有着本质的伦理区别。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也要看到:世界并不太平,人类从未远离战火的威胁;贫富分化加剧,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文明冲突难以弥合,文化隔阂的坚冰尚未打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国际生态治理欠账颇多。这些问题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资本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掠夺密不可分,更与当今某些西方国家奉行霸权思维和自我优先的价值观密不可分。只有秉持和平、发展、平等、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建立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走向多元、包容、互惠和共建共享,世界才能共享和平和繁荣,才能获得持久和平,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世界人民对和平、安宁、富足、包容的美好生活的期盼作为根本伦理目标,追求世界和平共存,共同面对和平挑战,共同享受和平“红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担当大国责任,与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西式逻辑和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西式办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其道德合理性和伦理正当性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希望发展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伦理智慧。
3.和平交往奠定了独立自主的伦理基石
独立自主、保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独立选择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基本前提,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伦理意义。“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2](249)中国的发展绝不会以牺牲别国的利益为代价,中国不会以邻为壑,不会搞霸权,不会干涉别国内政,而会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不容许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坚定维护我国发展的正当权益。
每个国家的主权都是平等的,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这应当是国际交往的基本伦理原则,也是保证世界长久和平的伦理基础。“只有各国都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思维,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舞’,而是相关国家的‘双人舞’‘多人舞’。”[6](31)然而,少数西方国家以所谓道义自居,推行所谓“普世价值”,高唱所谓“人权高于主权”,将“人权”“自由”“民主”作为武器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一副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一种模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国家的问题。生搬硬套或强加于人都会引起水土不服。”[4](458)西方国家高唱所谓民主自由、人权高于主权,只不过是以这些漂亮的口号作为遮羞布,实质上是推行霸权主义,攫取地缘政治利益,为本国资本肆意掠夺他国扫清障碍。正因为这样,中国坚决反对一些国家以所谓“人权”“自由”为借口,以势压人,肆意破坏他国的发展。人权最为核心的是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人权的基础。只有尊重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平等,尊重每个国家和人民自我选择的制度和道路,才能为人权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如果以意识形态画线,不顾实际地推行所谓单一的“人权”标准,不仅无助于改善人权,反而必然带来人道灾难,侵犯人权。因此,面对国际争端和国家内部争端,应当以尊重国家主权为首要前提,通过和平沟通协商,在国际法治的轨道上化解分歧和冲突。坚持和平交往,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伦理特质,体现了中国“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伦理智慧,得到越来越多追求民族独立发展的国家的认同。
二、合作:对西式全球化的伦理补救
当今世界联系日趋紧密,任何国家单靠自身的努力、关起门来搞建设肯定是行不通的。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78)开放的本质就是国际合作,这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充分发挥了自身比较优势,既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也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习近平指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2](248)然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全球化等同于西化,在政治上推行所谓“普世价值”和西方民主政治,在经济上推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本质上就是让东方从属于西方、发展中国家从属于发达国家,强调西方中心、西方优先、西方文明优越,为资本在全球运动攫取超额利润开辟道路。这种全球化是单向度的,即资本的扩张;也是不公平的,即伴随着资本对世界的掠夺和压榨;还是不可持续的,当世界经济遭遇危机,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就演变为对全球化的腐蚀和破坏力量。当前,美国对中国挑起贸易战,以各种借口挥舞制裁大棒,甚至鼓吹所谓“中美经济脱钩”就是如此。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4](455)而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开放合作战略,高举互利共赢、和平发展大旗,就是对这种自私自利的不公平的西式全球化的伦理补救,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伦理智慧。
1.以“共商共建共享”伦理超越“西方中心”伦理
开放合作是全球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逻辑,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8](114)。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大趋势大潮流,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相连,各国都成为这一链条中的一环,利益相通、命运互联。开放合作为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如果自我封闭就会失去世界、失去自我发展的机会。正因为这样,中国以积极的姿态拥抱全球化,积极利用世界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通过世界市场打拼和磨炼,有效地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5](478)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一条坚持开放合作、不断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世界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之路。
然而,长期以来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国家利用其资本、制度、话语权的优势,攫取超额利润,转嫁自身义务的不公平的全球化,“一些人享有了过多的权利,而一些人承担了不该有的义务”[9](36)。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化,必然因为其西方至上、资本至上的逻辑导致不公平、不平等的合作,缺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必要的尊重而遭到他们的抵制。因此,要推进合作共赢,必须打破经济霸权主义,遏制“零和博弈”的冲动,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商共建共享意味着对不同国家差异性的尊重,对每个国家平等发展权利的尊重,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共享等全球政治伦理原则,是对全球政治伦理的质变式推动。共商共享共建伦理是对“西方中心”伦理的超越,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以自己为中心而动不动“长臂管辖”、对外进行制裁和挑起贸易战不同,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损人利己的经济霸权主义,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主动将自身的发展作为他国发展的机会,在尊重、平等、公正、共享的基础上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指出:“贸易战不可取,因为不会有赢家。经济霸权主义更要不得,因为这将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最终也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44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推进互利共赢,为消解、缓和全球性矛盾和危机提供了中国伦理智慧,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2.以“国际公平正义”伦理超越“西方优先”伦理
和平、开放、平等、公平正义的国际环境是世界各国之福和世界各国繁荣发展的基础,是极为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国际政治伦理的基本准则。因此,联合国宪章将主权平等原则作为最根本的政治伦理原则,主张各国主权一律平等,世界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掌握。然而,西方中心主义一贯强调自我优先、资本至上的逻辑,在国际上以大压小、倚强凌弱,为了一己之私,动辄干涉别国内政,甚至煽动别国内乱,搞“颜色革命”,严重损害国际公平正义,扩大全球性议题的分歧,带来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和危机。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导致国际竞争摩擦有上升之势,侵蚀了国际社会互利共赢的信任基础,无疑是与国际政治伦理要求的平等、自由、公平的伦理原则背道而驰的。
信任是最好的黏合剂,只有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和平、开放、平等、公平正义的国际环境才有可能形成,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才能建立。这就要求各国摈弃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旧思维,建立平等、民主、公正、互利共赢的多边主义世界新格局。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5](523)。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就是为了更好更多地提供平等互信、开放包容、公平正义的国际公共产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公共产品,不仅是中国坚持开放发展所必需的,也是世界各国开放发展所必需的,是对国际政治伦理基本准则的遵循和维护,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发展和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伦理价值。
3.以“文明交流互鉴”伦理超越“西方文明优越”伦理
世界各国创造了璀璨多姿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记忆,具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然而,以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为了扫清资本全球扩张的文化障碍,以居高临下的傲慢姿态强力推行所谓“普世价值”,将现代文明等同于西方文明,将其他异质于西方文明的独特文明等同于“落后文明”,造成了深刻的文明冲突和文明隔阂。鉴于此,中国“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10](22),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消除文明隔阂与误解。
文明应当被尊重,应当被平等对待,这是国际政治伦理的基本准则,也是世界共同繁荣进步的基础。“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是灾难性的!”[4](468)尊重、平等是消除文明冲突和隔阂的内在要求,承认各国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由这种差异性带来的制度、文化多样性,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胸怀对待每一种文明,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伦理基础。
文明应当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而文明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交流互鉴,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然走向衰亡。交流互鉴本质上就是互相学习,从其他文明中吸收各种积极因素和养分,激发自身文明发展的活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就在于不断走出去、引进来,各种思想文化在中华大地交流互鉴。特别是今天,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带动了亚、欧、非、拉美等地区众多国家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交流互鉴本身就意味着多元性、差异性、双向性、平等性,而不是同质性、单向性、强迫性,只要秉持开放包容、平等尊重的理念,摈弃自私偏见、傲慢霸凌的思维,文明就不存在冲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1](5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伦理智慧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形态。
三、共享:对资本逻辑的伦理规制
谋求利益的最大化是资本的逻辑理性,资本利用市场机制将利润作为自己运动的唯一目的。商品生产的二重性,也就是商品生产的利己性与服务性,将人的本质需要异化为一种“发财欲”。“发财致富就是目的本身。资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殖。”[12](226)更为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不仅是一种物的关系,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以一种制度形式得以固化。“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3](577)固然,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至今为止最有效率的经济形式,对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这也是我国为什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因。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不仅对资本逻辑缺乏必要的伦理规制和约束,反而在资本主导下不断强化这种资本逻辑,必然带来深刻的伦理问题,甚至演化为对市场机制本身的破坏和腐蚀力量,如以资本垄断规避市场竞争,“囚徒困境”“零和博弈”破坏市场合作、“搭便车”逃避市场责任,破坏市场运行基础等。这种资本逻辑对内带来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撕裂,对外搞经济霸权、掠夺压迫他国、破坏国际经济合作,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鼓吹所谓中美经济“脱钩”等就是资本逻辑失控的集中表现。因此,对资本逻辑进行必要的伦理规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伦理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身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成为资本逻辑最重要最根本的伦理规制,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伦理意义。
1.以“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对“资本中心”逻辑进行伦理纠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应该‘至上’,必须‘至上’。”[13](5-6)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优势的同时,必须克服“资本中心”逻辑对人的异化——人服务于资本盈利逻辑而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恢复人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实践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将人民作为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的伦理目标,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指出的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更不是同等富裕,我们之所以选择市场经济,是因为其工具价值——更高的效率——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因此,我们不能否定市场逻辑的力量,否则就会陷入平均主义泥潭,走向共同贫穷。“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7](15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通过走市场化道路,遵循市场逻辑规律,才创造出历史性的成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人民至上”的共享发展理念,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是要否定资本逻辑,而是要在资本逻辑中注入伦理考量(伦理目标、伦理原则、伦理价值、伦理规范等),对“资本中心”逻辑进行伦理纠偏,避免资本成为凌驾在人们头上的异化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运用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大伦理关切,也是对“资本中心”逻辑的伦理纠偏,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民至上”的伦理智慧,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伦理价值。
2.以“实质正义”对资本“形式正义”进行伦理重构
公平正义作为一种基本善,是人类追求的基本价值信念和社会理想。然而,对于什么是公平正义,虽然有某些共识,但更多的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资本主义将正义理解为自由权利,实际上是资本增殖的自由权利。无论是罗尔斯的自由主义正义论强调的“自由只能为了自由的缘故而被限制”[14](302),还是哈耶克的经济正义论强调的“自由不仅与任何其他种类的平等毫无关系,而且还必定会在许多方面产生不平等”[15](102),都是以一种表面的权利正义或形式正义来掩盖实质的不正义,表现了资本逻辑对资本扩张带来两极分化的伦理冷漠和无视。马克思曾对这种资本“形式正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16](199)资本“形式正义”将人等同于商品、等同于物,必然造成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伦理亵渎,带来深刻的不公平、不正义。正因为这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以实质正义对资本“形式正义”进行重构,确保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每一个人。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抑或保障和改善民生,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人民一种享受生活的可行能力,避免资本逻辑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的侵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社会主义实质正义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权利,激发人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活力,体现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伦理智慧。
3.以集体主义道德观对“经济人”理性进行伦理导引
西方现代化道路是建构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曼德维尔、亚当·斯密、哈耶克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坚信,在市场规则“看不见的手”指引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可以变魔术般地带来“公共利益的涌流”,私人的“恶德”却奇妙地转化公共的“善”①参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年版;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肖聿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这一假设颠覆了西方传统人性悲观结论,使人们迷信只要遵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走出霍布斯“人对人是狼”的“丛林”,人们对私利的追逐再也不必因为所谓“原罪”本性而遭受良心上的折磨。对“经济人”理性的乐观假设确实推动了人性的解放和资本的扩张,无疑是有积极的伦理意义的,西方的现代化之路也正是沿着这一理论构想不断高歌猛进。然而,现代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经济学等已证明,没有道德参与的“自利逻辑”并不能自动实现公共利益,往往走向“损人不利己”的“纳什均衡”。个人理性与集体的理性之间横亘着一道无法逾越的“看不见的墙”[17](23)。可见,“经济人”理性如果没有伦理价值的导引是不可想象的。“资本终究由人掌握、使用和管理,因此,资本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善恶评价及由此形成的道德判断和行动,必然对资本的形成、使用及增殖的实现产生影响。”[18](113)集体主义道德观反对资本主义所谓自然的、普遍的抽象人性论,强调人只有在其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其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56)。所谓“经济人”理性只不过是对资本“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的一种价值遮蔽,其实质不过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以资本逻辑为基础的价值观,集体主义道德观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这是对资本逻辑和“经济人”理性的价值祛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构在集体主义道德观基础之上,以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中国梦来引导资本逻辑的个人梦,凸显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伦理智慧。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道路而言具有自身鲜明的伦理特质,和平、合作、共享,既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资本逻辑”的效率优势,主动构建资本运动所必需的“开放、合作、平等、自由、互利共赢”等伦理价值基础,以市场化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克服了“资本逻辑”自利本性带来的人性异化、两极分化、唯利是图等重大伦理问题,实现了“资本文化”的价值祛魅。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经济竞争加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和平、合作、共享、成人之美的胸怀和智慧具有特别重要的伦理价值,与西方自我优先的霸权逻辑形成鲜明对比,创造了世界文明的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