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七军“小长征”群众路线实践及其社会响应
——以桂北民族地区为例

2023-10-07冯名梦麻秋怡

广西地方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红七军长征红军

冯名梦,麻秋怡

(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2)

引言

党的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它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这不仅为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实践指明了方向,而且与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群众路线相接相承,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对群众路线的探索从未止步,红七军北上会师中央红军(史称“小长征”)途经地区开展的群众工作便是其中一次伟大实践。

民国时期,桂、湘、粤、赣交界地区不仅是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反动派长期在这些地区进行欺骗性宣传,丑化、诬蔑红军,将红军刻画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负面形象。该地区的各族群众受到长期欺骗宣传的影响,对红军十分恐惧,听闻红军将至纷纷躲进深山密林之中。红七军每到一处所见基本上都是空城空村,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群众热情拥护的盛况截然不同。

红七军是诞生于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军队,极为重视群众工作。1929年10月以来,红七军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布实施了《广西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最低政纲草案》《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等关乎各族群众利益的政策文件。目前学界对红七军在民族地区的群众路线实践研究集中于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民族教育与民族干部培养[2]、民族经济政策[3]和统一战线政策[4]等方面,而“小长征”途经民族地区时开展的群众路线实践情况尚待研究。基于此,本文拟结合文献档案和田野调查资料,以桂北民族地区为个案,考察红七军在“小长征”途中群众路线实践及其效应情况,不当之处,祈请指正。

一、红七军“小长征”在桂北民族地区的群众路线实践

1930年11月红七军出发北上,于11月18日到达第一站仫佬族聚居的罗城时,群众已经逃跑一空[5];1931年1月2日红七军进入全州,群众家家关门闭户,会龙铺人甚至丢下正办着的喜酒撒腿跑上山躲避[6];1931年1月14日红七军到达贺县桂岭,县长岑孟达唆使群众坚壁物资外出“避难”,妄图断绝红军粮草,并下令民团和地主武装到各交通路口阻挡红七军入境[7]……“小长征”途中,红七军既要应付敌人前堵后追和坚壁清野,还要解决被群众疑惧躲避的困境。否则,部队不仅找不到群众购买粮食、布匹、药品等必需品,而且也难以探听到地方敌情,找不到带路的向导。为顺利经过民族地区,红七军前委结合实地情况发出工作指示,要求部队全体尊重各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团结各族群众,做了大量工作。

(一)宣传政策,亮明身份,消除隔阂

红七军十分重视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在北上途经地区宣传党的政治主张,表明军队是从劳苦百姓中组建起来的。其中,最常用的是个别谈话、书写标语和召开军民大会等方式,深入群众之中宣传符合各族群众切身利益需求的政策,争取各族群众的理解、同情和拥护。

1.与群众个别谈话。这是红七军途经民族地区时最早使用的宣传方式,通过面对面近距离的交流交底交心,让各族群众相信红七军是自己的队伍,不会伤害百姓,消除群众的怀疑、恐慌和顾虑。例如,红七军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深山密林找到一些躲避上山的侗族人,热情地向他们宣传:“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是各族劳苦大众的队伍,是专门打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老财的队伍,是为穷人求解放的队伍。”[8]在进驻全州时,无论是红七军的将领还是战士,都和和气气地向群众讲解党的政策,“我军的女同志也到妇女中去,和她们作亲切的谈话。部队的战士们忘记了疲劳,用家乡话向群众问长问短。在部队周围,人群越围越多”。[9]通过口耳相传,当地的群众都知道红七军是穷人的队伍,商店重新开门,街边的小摊子也摆出来了,男女老幼都过来听宣传员讲话。

2.刷写宣传标语。红七军的宣传标语内容有国际任务、中国革命任务、苏维埃政权、土地革命、肃清反革命、群众、红军与赤卫军等方面,共计7类57条[10],各类标语在“小长征”途经地区均有使用。例如,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红七军以士兵委员会的名义在街道墙上写下“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军阀!”“废除苛捐杂税!”“实行耕者有其田!”“红军不拿农民一点东西!”“进行土地革命!”等[11];在三江的梅林、富禄、八江等地留下“工农群众不要怕,不要走,我们是你们的军队!”“红军是工农的子弟兵,不拉丁,不打人,不骂人!”“红军到处不发洋财!”“红军是为工农群众谋利益的!”“我们替穷人打天下!”“取缔一切苛捐杂税!”“我们实行平买平卖!”“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统治!”“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建立苏维埃政权!”[12]等宣传部队政策的标语。

3.召开军民大会。红七军途经桂北地区时,在天河马道坪、三防镇下街街头大榕树下、富禄同善社楼等地通过公开宣讲、教唱革命歌曲、演戏等方式申明军队的主张和纪律,不拿群众东西,保护贸易,以此安抚饱受兵匪骚扰之苦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全州县,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分别在龙水村小学门口、龙水“中和堂”中药铺门前和县关岳庙石狮子旁作了演讲,对围拢过来的群众说:“我是李明瑞,别人说我们杀人放火拉夫,这些都是反动宣传。我们是穷人的军队,我们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13]1931年1月12日,恰逢贺县桂岭街圩日,红七军暂住的张公庙门前地坪上挤满了农民群众。军长张云逸利用赶集人多的机会召开军民大会,在戏台上讲共产党主张和宗旨,号召群众支持和拥护红军。当他高喊“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时,群情激昂。会后,桂岭圩桂剧团献演《杨家将》《木兰从军》等戏目,军民同欢,气氛热烈。[14]

此外,还有张贴布告、传唱革命歌曲等宣传方式。红七军的政策宣传,内容丰富,形式简洁,接地气而富有号召力,如同“宣传队”和“播种机”一般,向少数民族群众传达党的宗旨、纪律、任务和目标,并宣传红七军“工农群众队伍”的身份,深刻揭露和批判反动统治,传播革命的道理,唤醒民族地区群众的觉悟,号召他们支持和拥护革命。

(二)严明纪律,解决问题,争取群众

除了政策宣传工作之外,红七军在政治上反对民族歧视,经济上反对横征暴敛,在桂北地区严格执行群众工作纪律,以尊重、爱护和帮助少数民族的实际行动,展现人民军队优良的作风,扭转国民党反动派捏造、宣传的红七军负面形象。

1.尊重群众,秋毫无犯。红七军军纪严明,坚持“三不”政策——不进村、不拉夫、不掳掠。红七军经过桂北地区时,天气严寒,战士们缺吃少穿,但坚持不侵犯群众的私人财物。在三江程阳,红七军在路旁搭灶做饭,用的是自己带来的粮食。[15]在桂岭,红七军到时正值深夜,为了不惊动群众,战士们在忠孝祠、张公庙和张家祠等会馆、庙宇里住下,几千名官兵进驻一个小镇,秩序井然,毫无嘈杂之感。[16]据红七军战士黄志民回忆,在三江八协村有两个战士犯了军纪,张云逸军长在小河滩上进行训诫后,当众枪毙了。时值寒冬,有战士睡觉时用炭火取暖,误烧坏了侗家木板楼,赔偿了光洋十五元。[17]红七军在离开村寨之前都会归还从群众处借来的东西,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例如,在三江梅林寨开拔前,红七军将向侗民借来作铺盖的稻草全部捆好放回原处,再把住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才离开。在八江村,战士们也把村寨打扫干净,归还好所借用的东西,才和乡亲们道别。[18]

2.爱护群众,怜贫惜老。红七军途经桂北时尽管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但无论何时遇到老百姓都是态度和蔼、说话和气,热情爱护。据老战士孟国基回忆,部队行经湘桂边界的苗山地区时,他跟着张云逸军长进入一个苗胞家里,发现人们赤裸着身子围在一堆火边。其中,一位青年妇女一手抱着小孩一手拿着筛箕遮住下身,一位十多岁的姑娘用一张破烂的草席围住身体。张军长见此情景,立刻将他仅有的一套衣服拿来送给她们,许多同志也将自己的衣服送给了苗胞。[19]在全州大石江村祠堂,红七军战士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递给六岁的蒋昌柏一小块锅巴①②注:来源于全州县实地访谈资料。;在桂岭忠孝祠后楼,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将口袋里仅有的五块光洋掏出来送给蒙馆塾师孙效先,为其妻儿治病[20];在贺州市博物馆至今存放着1931年1月红七军战士留给桂岭圩大西门古四妹的一床棉被和一只锅头。[21]

即使遇到了民团,红七军也尽量争取团结他们。亲眼见过红七军和民团交锋的全州人文圣德说:“粮子(红七军)抓了民团的人,还对民团的人那么客气,既不打骂,又不杀人,还放他们回去。”②在贺县开山寺附近,红七军遇到地主于东挺率领的两百多名团练和地主武装的阻拦和火力攻击。先头部队见是一群穿便衣的群众,便不予还击,大声喊话表明身份。由于团练继续向红军射击,司令部只好命令炮兵营发射了两发炮弹,民团吓得匆忙向后山逃命去了。[22]

红七军所到之处不扰民侵民,对少数民族同胞和蔼客气,用细致入微的关怀感动沿途地区群众。这种纪律严明、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与国民党所宣传的“兵匪”形成鲜明对比,获得了各族群众交口称赞。

(三)为民谋利,保护权益,造福群众

红七军“小长征”期间,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从不占群众便宜。相反,红七军在途经地区以买卖公平、打击土豪劣绅和协调解决群众利益纠纷等行动,造福沿途各族群众。途经地区人心很快得以安定,商业贸易甚至比往常更为繁荣。

1.实行平买平卖。粮草短缺是红七军北上的一大障碍,在行军的过程中时常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尽管如此,红七军从未私自取用群众的东西,在向群众购买粮食、药品等军需时,严格按市价给足现银。据三江梅林寨两次迎送红七军的赖云芝回忆,负责军需的叶季壮请他们帮筹购军粮和副食品,附近的群众拿礼品来慰问红军,叶军需推辞不掉只好照价付款收下了。同村的罗天秀记得红七军战士在他家煮粥要了十多根葱花,固执地给了他一元大洋。[23]桂岭“会生隆”杂货店在红军到前全店人都走光了,待红军离开后,店主回来见柜台上留有一张纸条,内容大意是红军初到那天一时买不到粮食,杀了两头大猪,猪过秤按市价付款放在镇团局里,请他凭此条到团局取款。[24]

2.打击土豪劣绅。桂北地区土豪劣绅用苛捐杂税剥削各族群众,人们长年遭受压迫,生活穷困、痛苦。红七军经过时,通过访贫问苦了解情况,严厉打击作恶多端的地主土豪。在三江梅林侗乡,蒋太来屋前挂的屠宰税招牌被红军砸烂了,墙壁上到处写着:“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取缔一切苛捐杂税!”等标语。在村中盘剥发横财的豪商赖学鸿、反动团总莫如今受到了红军严厉的打击,布匹、粮食等浮财一律分给群众。[25]在融水大坡苗寨,红七军得知平寨屯地主莫得义勾结伪乡府抓丁、收税、放高利贷等恶行,决定开莫得义的粮仓,分发粮食给贫苦苗民,按人头每人分发一箩谷,单身孤寡的每人分得两箩。[26]

3.为群众服务。在桂北地区,红七军每到一处都主动帮助群众打扫屋子、挑水、劈柴,路过之处比原先还要干净整洁。据老战士姜茂生回忆,红七军行经柳州侗寨,把部队的粮食煮给劝返回来的群众吃,帮他们打扫院子,替他们挑满水缸。[27]在全州,流传着红七军帮助化解梓溪村和大石江村水源纠纷的故事。红军前卫队宣传人员来到大石江村后,看到流经村前的黄石坝堰渠因两村水源纠纷,上游断水,堰渠水位低下,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很不方便。红军前卫队宣传人员还了解到水源纠纷械斗事件的起因是,黄石坝堰渠的上游流经邻村地域,有人为方便在下游抓鱼,经常夜间偷偷地在上游渠道开挖决口,毁坏堰渠,影响到下游大石江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前卫队员请出两村的族老,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使双方消除了隔阂。前卫队的红军战士随即带领群众用石头堵塞好了渠道决口,村里也继续无偿提供渠水给邻村灌溉。此后,两村和和气气地又恢复了往来。①注:来源于全州县实地访谈资料。

诞生于民族地区的红七军,在“小长征”期间通过与壮、瑶、侗、苗等少数民族群众的密切联系,探索出一套朴素而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办法,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心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桂北地区各族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桂北地区各族群众对红七军群众工作的回应

红七军通过不遗余力的政策宣传、展现优良作风和为群众谋利的实际举措,使沿途群众逐渐了解红七军,消除了对红七军的误解,转而理解、同情和支持红七军。各族群众积极帮助红七军筹粮筹款,接收红七军伤病员,用最朴实的方式拥护红七军。

(一)各族群众为红七军筹备军需

1930年11月,红七军从河池出发,踏上北上的征程。12月,红七军攻打长安失败,眼看攻占柳州、桂林无望,便转入三江。红七军初过三江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助老百姓做家务,给当地人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红七军再次经过三江富禄镇,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镇上百姓推举赖云芝为代表前往迎接红七军,并为红七军安排好食宿。当晚,红七军召开群众动员大会,动员各商店筹集粮饷,第二日,群众送来了鸡蛋、蔬菜等慰劳红军,使红军的粮草得到补充。[28]

后来红七军经过三江林溪时,由于红七军前期群众工作开展得好,林溪群众已不再害怕他们,而是非常期待他们的到来。当要红七军过三江林溪的消息传到当地,群众议论道:“林溪这个地方红头军、国民党其他杂七杂八的部队都来过,那些队伍烂得要命,毎次过境都搞得鸡飞狗走、不得安宁,不像红七军这样秋毫无犯。”[29]因此,当地群众决定用侗家的隆重礼俗,抬酒、抬红猪、放鞭炮迎接红七军。红七军先头部队到林溪后,当地群众将屠杀好的猪涂上红粉染成红猪,将酒坛和红猪摆放在路中间,鸣锣放炮迎接红军。[30]红七军在当地休息期间,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红七军经过桂北地区时,正值寒冬时节。红七军缺乏粮食和御寒衣物,生存遇到极大挑战。沿途各族群众除了为红七军捐粮外,还会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物品。红七军来到全州县大石江村时,村民蒋石柱看到红军都打着赤脚,脚底都磨出了血泡,心里不是滋味。他连夜为红七军织出了40多双草鞋,还把原来准备拿去卖的草鞋一起送给了红七军。①注:来源于全州县党史办内部资料。各族群众自发为红七军捐粮、捐物,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红军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也极大地鼓舞了军队士气。

在筹粮的同时,各族群众积极帮助红七军筹集军饷。红七军北上经过的地区多为贫困山区,当地百姓生活贫苦,筹集军饷成了一个大问题。这时红军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先向商号、地主等富户筹粮筹款,遇到与人民矛盾极深的土豪劣绅,打击他们的势力,并开仓放粮。这样既团结了当地贫苦的少数民族群众,又解决了粮饷问题。当地群众与红七军站在同一战线,打击土豪劣绅的势力,帮助红军筹集军饷。

在三江富禄镇,当地群众与红七军一起,打击富绅势力,帮助红军筹集军饷。当时有群众向红七军反映土豪劣绅赖学鸿顽固不化。上次红七军经过时将他的粮、油分给了当地人民,待红军走后,他就对当地群众打击报复。这次红七军筹借粮饷他抗拒不交。红七军对赖学鸿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于是带领当地群众,再次打开了赖学鸿的粮仓,将粮、油分给群众。当地人民群众在愤怒中烧毁了赖学鸿的油榨厂,并为红七军筹得军饷一千多元。[31]红七军进入全州城后,当地经济秩序并未受到影响,各行各业照常营业,市场繁荣。商会深受感动,各大商号纷纷捐款,共筹集了7000块银元,为红七军解决了燃眉之急。[32]

红七军关心、爱护各族群众,用实际行动感化了各族群众,老百姓皆称“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军队”。红七军的行动扭转了群众对他们的最初印象,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支持与信任。桂岭圩居民称“小诸葛”的蒙馆塾师孙效先,被红七军救国救民的情怀所感动,称赞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识高智足,捐弃国民党高官厚禄,仰奔共产党义师打天下,是国家难得的将才”。金山村的秀才郑香圃也对红七军称赞道:“红军义帜齐天。”[33]出于发自内心的对红七军的信任与感动,当地群众自发为红七军捐粮捐款,使红七军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为红七军顺利北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各族群众为红七军救治伤病员

战争时期,医疗救护工作是后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七军“小长征”期间,医疗物资缺乏,安置伤病员成了极其困难的问题。红七军贯彻执行的政策及所作所为,感动了沿线各族群众,各族群众不惧困难,帮助红七军救治伤病员,甚至不顾被国民党军队报复的危险,将病员留在村里照顾。

1930年12月,红七军经过三江八江镇,听说当地人民被土匪抢寨的事情。在枪支不多的情况下,红七军留下了七条步枪给当地村民用作自卫武器。红七军离开八江镇的时候,留下七名伤病员,并将伙食费交给村里的族老,委托当地帮助料理。村里没有药品,居民们就请草药医师来治疗。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查,村民们将红七军伤病员隐藏在杨令公庙里,他们将伤病员当作亲人,悉心照料。[34]

12月25日,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红七军军部决定攻打湖南武冈城。这场战斗,红军伤亡人数多达500人。[35]安置、救治伤病员成了棘手的问题。全州县的蒋永璚将自己挖到的草药都给了红七军,还给伤员们敷上了加工好的草药。同时,蒋永璚还动员他的弟弟——老中医蒋永珞给伤病员们看病。后来,红七军的伤病员住在蒋永珞等四位村民家中养病,他们每天为伤病员熬药敷药,细心照顾。村里的乡亲们也主动打下手,帮忙照顾红七军伤病员。①注:来源于全州县党史办内部资料。

出于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一些少数民族村落对救治外人有一定的禁忌,如融水红水乡黄奈村,当地忌讳外人死在自己家中。然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在延续民俗传统禁忌的同时,仍想尽办法,创造条件救治红七军伤病员。黄奈村的村民看到村口有受重伤的红七军士兵,就将其藏在一棵空心大树中养伤,由村民们轮流照顾。

对于牺牲的红七军,当地群众怀着敬意将他们妥善安葬。如融水白云乡瑶口村黑魁屯的群众安葬了牺牲在当地的红七军战士,每年清明节,村民自发地给烈士们扫墓。近两年,村民们还出资重新修建烈士墓。

红七军北上过程中,沿途群众不畏困难,创造各种条件接收、救治红七军伤病员,为挽救红七军的有生力量、保存革命的火种,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各族群众自发为红七军引路

“小长征”经过的地方多是偏僻之地,红七军不了解当地的地形地势等情况。沿途群众被这支“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军队”所感动,自发地为红七军引路。

1930年12月,红七军战长安未克,撤往富禄休整后,转向湖南绥宁。红七军从富禄出发,进入两省交界的大山小路。这些山地势险峻,经常有马匹、路人跌落山崖。当地各族群众通过宣传标语及红七军的实际行动等,逐渐了解红军的各项政策,于是主动给红军带路,并帮助红七军将武器弹药运出富禄。[36]

1931年1月,红七军继续在桂、湘、粤、赣四省边界前进。1月9日,红七军到达江华县,休整后前往贺县(今贺州市)桂岭进行整编。原江华县县长张世英被反动势力囚禁,红七军路过江华县时,解救了张世英。张世英主动担任红七军的向导,为红七军带路,顺利到达桂岭。[37]

除了给红七军带路外,沿途各族群众还用各种方式支持红七军作战。如灌阳县文市镇青年农民王锡光与同村青年王科益连夜出发到湖南,一夜之间走了三四十公里,为红七军打探敌情。[38]

红七军北上途中,一面是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一面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红七军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各族群众,用实际行动爱护各族群众。沿途各族群众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红七军的关爱、爱护,自发地为红七军带路,开辟了一条又一条生命通道,带领红七军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危险之地,为“小长征”的胜利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四)各族群众踊跃参军参战

红七军严格军纪,爱护各族群众,得到了沿途各族群众的高度赞扬,群众们都称红七军是“穷人的队伍”。于是,饱受剥削的贫苦农民踊跃报名参军参战。

红七军从河池出发,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减员十分严重,行至桂岭时,只剩3000多人,后备兵力急需补充。红七军沿途虽然做了不少宣传工作,动员青年参军,但在国民党的残酷统治下,群众不敢参加红军。然而,仍有一些群众打破国民党的禁锢,加入红七军的队伍。在桂岭湖广街,孤儿张家清请求红七军带自己一起走,了解到张家清的年龄还小,行军艰苦,军部将他留在班上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几天,向他宣传革命道理,一个红军战士拿出了身上仅有的四毫子给张家清让他回家。但红军出发时,张家清悄悄跟在红军队伍后面,一直跟到江西,终于成了一名红军战士。[39]

莫文骅在回忆录中提到,红七军在全州时,群众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激发了群众参加红军的勇气,有上百位贫农参加了红军。[40]

三、红七军“小长征”实践群众路线的作用

从结果上看,红七军在“小长征”沿途开展的群众路线实践,不仅使队伍顺利通过情况复杂的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在这些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保障了红七军会师中央红军既定目标任务的完成。红七军在“小长征”途中广泛开展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谋利益解纠纷的各种实践,用实际行动爱护群众、争取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各族群众也用质朴的行动热切回应红七军的群众工作,在军需物资、敌情报告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可以说,“小长征”沿途开展的群众路线实践,是红七军顺利通过壮、瑶、侗、苗、仫佬等民族地区的前提。由红七军的群众路线实践引发的社会响应,使“小长征”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人民战争,并为后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这些民族地区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树立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红七军“小长征”途经之地,以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为民谋利等实际行动扭转了群众印象,得到了各族群众的同情、理解、支持和赞扬。当地群众纷纷捐款捐物慰问红七军,主动照顾受伤的战士,妥善安葬牺牲的战士,部分群众受到宣传感召加入了红七军队伍。至今“小长征”沿途各地仍广泛流传着“萝卜眼里长铜钱”[41]等红七军经过时在取物处放上等额甚至超额的钱币的故事,各地纷纷建起纪念场馆,年年不忘祭扫烈士墓。

(三)推动了民族地区民主革命的进程。红七军在“小长征”途经地区大力开展革命宣传,推动土地革命,鼓舞了民族地区群众奋起反抗反动统治和剥削压迫。同时,红七军在民族地区以实际行动反对政治歧视和经济剥削等,促进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播下了消灭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革命火种。他们在民族地区所开展的这些革命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沿途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意识觉醒,有助于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相处风气的形成,有效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红七军“小长征”在桂北民族地区广泛地宣传了党的政策主张,树立了良好的人民军队形象,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掀起了反抗封建剥削压迫的革命热潮,营造各少数民族平等团结的政治生态。红七军途经地区无不形成“军爱民,民拥军”的良好互动关系,为“小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红七军“小长征”的群众路线实践是卓有成效的。此外,红七军“小长征”所经过的地区多为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红七军在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以及“白区”少数民族群众时,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并深刻指出:“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42]通过红七军“小长征”时期在沿途地区的群众路线实践历史可知,无论在怎样的历史阶段、身处何种困境险境中都需要保持同群众密切联系,相信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宣传,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和引导群众。惟其如此,才能汇聚起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红七军长征红军
邓小平对红七军“小长征”历史的记述及其价值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少寨红军桥
神秘洞穴 内藏红军遗迹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闽北红军参加组编红七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