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策略
2023-10-06罗震
罗震
【摘要】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教育阶段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新课标下的数学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了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高中数学教学有必要也有义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在教材、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研究性学习、学科社团活动等方面为学生的未来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新课标;生涯规划;数学
高中阶段教育除了让学生培养相应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发展和自我规划的意识,因为这是未来社会人才的必备素养.开展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新时代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措施之一是通过学科教学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数学教学是落实新课标的主阵地,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数学教学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两者融合的现实溯源
(一)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新高考改革意味着学生需要把人生选择前置,从高二,甚至高一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方向.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高中这三年的时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更好的自己,为最终的选择做好准备,便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
生涯规划能力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一.高中阶段教育要让高中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职业观和终身发展的意识.
(三)区域发展的需要
本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三角洲腹地,城市化进程推进迅速,产业结构变更快,受社会转型、产业升级、升学压力等多方面冲击,年轻一代需具有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有必要.
(四)学生成长的需要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认为,11岁至17岁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此时人的价值观念开始形成,有职业兴趣,但不限于此,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和载体对自身的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进行探索和澄清,是生涯发展的探索时期.高中阶段正是个体人格趋于成熟、完整的关键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阶段慢慢趋于稳定状态,他们对职业的喜好和价值观开始形成,此时面临着较多的选择,如学科选择、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等生涯发展与选择的问题.因此,此时对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更显著.
(五)教师发展的需要
新课标凝练了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进一步融合了数学学科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提升通识素养,包括科学、人文和信息技术素养等.提升通识素养才能进一步履行生涯规划导师的职责,才能有效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发挥数学学科育人的作用.
(六)学科教学的需要
虽然专门的生涯教育活动课能比较系统地向学生渗透生涯发展有关的理念与方法,但在学校课时的限制下,生涯教育课可能每个星期或每两个星期才有一节,教育效果会因时间间隔太久而大打折扣.数学学科课程是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因此职业生涯教育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教师的力量,在课堂中充分渗透生涯规划的理念,促进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中生个体在对自我和职业有比较清楚了解的基础上,会初步确定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通过生涯选择使自己进一步明白接受教育或学习的目的,提高教育认知,之后随着知识技能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涯选择,这一过程循环反复,学生需要在探索、学习、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做出调整,直到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高中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其实是一种对自身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个人就业、择业、从业和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学科教师应鞭策学生努力学习,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帮助他们确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评估取得的成绩,找到不足之处,及时查漏补缺,抓住社会发展的机会,提升他们应对竞争的能力.
二、两者融合策略
(一)挖掘新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自我生涯发展意识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資源,数学教师应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介绍和数学相关的大学专业设置和职业类别,比如相应的专业:财政学、金融学、保险、税务、投资学、网络经济学、贸易经济、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等,介绍数学知识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结合数学史介绍那些人类历史上如璀璨明珠般的显著成就和优秀品质,帮助学生唤醒自我生涯发展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的主要方法.下面整理了教材各个模块涉及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分布与分析.
(二)在教学中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理论,加强学生的社会理解
因材施教思想、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舒伯)、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和威廉姆森)、生涯发展理论(金斯伯格和萨柏)、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等理论为两者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经验启示.如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强调个体的兴趣、能力、需要、价值、人格与职业密切相关,启示教育者引导、协助学生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的重要性.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强调自我效能感、环境支持、兴趣等因素对生涯目标确立和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提出以开放的态度积极面对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等.教师了解这些理论成果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实施.
数学是自然科学之母,虽然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在实际教学中做不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社会职业相对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向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设计教学活动时把握数学学科融合课的课型特征.数学学科融合课的课型特征要素:(1)引入案例、选择或设计情境,给学生带来实际或模拟体验;(2)总结、反思和交流体验过程;(3)课前和课后相结合,概括提炼经验,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观、职业生涯设计意识与技能等;(4)课堂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二是在教学中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引导者、建议者,而不是决定者,选择权与决策权在学生手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发展的视角帮助学生审视当前的学习,向学生明确数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相关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建立现在与因果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现阶段的努力学习其实是为了将来的职业之路走得更宽阔;帮助学生提升学科兴趣、认清学习价值、反思学习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追溯知识产生的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体会获得知识的快乐,为他们的学习赋能.
三是注意素材的选用,注重实效,选题要小而精,素材要有实效性,不追求大而全,要使学生的内心产生深刻的触动,即能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比如,教师对课上一个知识点的引入或技能的讲解,只有能够促使学生从认知到情感产生改变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坚持应用,实现螺旋上升,才能将知识学习迁移到学生生涯发展的其他方面.
(三)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
建模与探究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引导学生成立探究小组,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向学生提供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启迪与引导.如必修第一册中的“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基础上,从“刚泡好的茶水大约需要放置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最佳饮用口感”这个实际问题出发的,教师可指导学生组建合作团队,开展研究活动(包括背景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分析、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获得结论等过程),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开展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此类素材体现出时代特点和社会特点,激活了学生的先前经验,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与自己的关联性,对学生的生涯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在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可以让他们从日常实际问题的决策做起,掌握进行理智决策的技能,增强把握自己命运的自信.
(四)以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学科社团活动为载体,增进学生生涯体验
教师可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利用校外资源,结合社团活动,通过调查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职业人物访谈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或模拟情境中实习,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验职业角色发挥价值的过程,在知识学习和自我觉察、社会、工作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在动手实践中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发展良好的个性和社会性,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丰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健全自身的人格,积极地自我调适,提高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结 语
总之,在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形成对人生发展的清晰认识,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及自我提升与完善,为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好相应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石文龙.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1):175.
[2]顏浩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设计与实施[J].高考,2020(12):115.
[3]杨勇,冯炜.高中数学教学中生涯规划教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中学数学,202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