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最优选择”导写

2023-10-06程元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22期
关键词:观念角度现实

程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

你对此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写作指导

题目以分号为界分成两个部分:前一分句的“倾向于做出”和后一分句的“未必做了”揭示出主观意愿与实际结果可能存在的差异。由此可见,题目的用意是在引导大家去关注这个差异,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藉此来呈现对所谓“最优”的认识。

倾向做出最优的选择是人之常情,但值得注意的是,题目中的“最优”加了引号,这提示我们对其含义的特殊性保持警惕。“最优”当然包含了“最好”“最佳”的意思,然而在这个题目的语境中,又不能简单等同于“最好”或“最佳”。这并不是在做近义词的辨析,而是在考察影响选择的诸多因素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从选择主体的角度,取决于个人的经验能力、价值取向、情绪性格等;从客观环境的角度,取决于外界条件的支持性、变化性等;从选择内容的角度,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复杂程度等;从选择结果的角度,取决于不同的受益对象等……

由此,我们能对题目中“‘最优的选择”形成比较准确的理解。主观意愿上的“最优”往往是完美的、绝对的;现实中“最优”的选择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依从一定的准则,综合平衡各种要素而形成的,或最有效、或最合理、或最适合、或最具可操作性的选择。因此,这种“最优”只能是相对,也就是说,现实的“最优”一定是有条件限制的最优。

例文

放下“最优”执念

□上海中学 刘博涵

坂本龙一曾坦言自己年轻时,总致力于创作“最优美”的乐章。但现实,撕碎了幻想,他没能作出“最优美”的,乐曲始终是千疮百孔。可当他“再看满月升起”时,了悟何来“最优”一说?于是他妥协了,让情感在旋律中流转、滋润、漫延,便足矣。

然,“理性人”的假设宣示着人去寻求“最优”选择的倾向性。在合理的范畴下,我们总是选择并希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论是物质或精神层面。它是一种观念上的完满。

但观念,与现实必然会分野。我们常常因与“最优”的选择擦肩而顿足喟叹、顾影自怜。观念与现实如是的错位来源于选择的本质特征。其“优劣”洵非先验,而是依赖实践性的检验而存在。但在做选择时,人只能以观念去试图接近“最优”的边缘,缺乏现实的凭据,落差注定而生。

而另一层原因,则衍自人的心理需求与情感逻辑。丹尼尔教授在《行为心理学》中指出,人会因情感的操纵,主动地舍弃传统经济学意义下的“最优”选择。三岛由纪夫笔下的清显少爷,正是在自尊、敏感、排斥等心理诱因下,为守护“精神”的“澄澈”,冷漠了聪子,爱而不得,让爱情实体在唯美的凄厉中落幕。但此刻,我们不禁质疑,倘若如此实体或“物质上”的“最优”选择,与“精神”或“情感”的诉求相抵牾,其仍然是“最优”的选择吗?

此疑惑让我们回归对“最优”的定义。“最优”本是一种量化的计算,它是以理性的、物质的算计去替代由人构筑的,那个无法被量化或几何实体化的世界。世界存在不同的面向与维度,这似乎彰明,若我们试图以单一的“量化”去粗暴地为选择优劣排序,无疑是抛却了世界的复杂性。

正如坂本的乐曲,许多选择本无“最优”之说,标准答案在人情社会总是缺位的。俄国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中反复叩问、敲击“伦理问题”的“最优”选择,他在不定中失败了。基氏意识到,生活中漫漶的不确定与人性的幽微,让“选择”不可能是“最优”的。

也许,我们应该放下对“最优”范式的期待。这并非丢失追求“最优”的选择的倾向性,而是在明知无法画出最完美的圓之后,放下执念,但心中仍然留存理想。它是一种并不颓然的“和解”。我们明白,自我选择的视野终是有局限的,外界的纷繁也并不总指向“最优”。于是,我们以“和解”抚慰自己,我们努力维系生活的平衡,不让“最优”扭曲、量化了生活。而是头置簪花,心中仍有对美好的希冀,在“最优”未降临时“不喜亦不惧”。

此刻,我们或许能如坂本龙一,抬头望向满月升起,在许是不完美的华章中,仍深陷似水流年下蕴藉的感动。

评点:上海中学 徐婷育

文章紧扣题干分析,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最优选择”预想和实际的落差做了深入的分析,以“放下执念”为中心依次展开,以“坂本龙一”的事例贯穿始终,次序井然,章法严密,语言优美流畅。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观念角度现实
维生素的新观念
神奇的角度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健康观念治疗
角度不同
人啊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