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消防站水域救援能力分析与探讨
2023-10-06潘一鸣
潘一鸣
摘要:转隶改制以来,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国家应急救援队伍的主力军,担负着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隐患、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职责与使命。其中水域救援是消防救援队伍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基层消防站来说,如何在完成辖区灭火作战行动的同时,成功处置各项水域救援任务,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实践分析等方式,结合水域救援任务特点和基层消防站实际,研究探索基层消防站水域救援力量的建设方法,分析了当前基层水域救援队伍建设现状,就如何提升基层消防站水域救援实战能力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水域救援;基层消防站;训练;装备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域灾害事故多发、频发,基层消防站面临的水域救援任务也逐渐增多。转隶改制以来,各地根据不同的水域灾害类型,成立了省、市级水域救援专业救援队伍,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水域救援技术,强化水域救援装备建设,有效提升了队伍水域救援能力。但水域救援与其他灾害类型的救援任务相比更具时效性,第一到场的基层消防站如果能够迅速、高效开展行动,救援成功率将得到极大提升。因此,强化基层消防站水域救援能力是成功处置水域救援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水域救援行动分类
水域救援是指人员在水域(冰域)中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或重要场所、建筑物受到水流破坏、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灾害等,如不及时施救将会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所采取的救援行动。按照救援类型可分为水面救援、冰面救援、潜水救援。按照救援环境可分为静水救援、激流救援、潜水救援、冰域救援、沼泽救援[1]。作为基层消防站接触更多的救援类型是冰面救援以及水面救援中的静水或激流救援。常规执勤队站内的水域装备也是针对上述灾害类型而配备。
二、基层消防站水域救援相关概况
(一)基层消防站人员概况
据统计,2022年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共接报处置警情任务209.2万起,共计出动消防救援人员2247.2万人次、消防车401.3万辆次,平均每天接报处置警情5731起,平均每15秒钟就处置一起突发警情[2]。相较于繁重的灭火救援任务,基层消防站的人员配备可谓是捉襟见肘。以笔者所在支队为例,除特勤消防站外,其余队站人数均不足30人,部分三类消防站国家队消防救援人员仅为10人左右。为满足执勤战备需要,支队大量招收合同制消防员、政府专职消防员充实到一线,参与灭火救援行动。但合同制消防员培训周期长、流动性大,部分人员刚过培训期,便因福利待遇、休息休假等诸多原因申请离职。留下的人员一般实行二班或三班轮休政策,执勤值守时间不固定,难以开展业务理论学习,实战能力提升缓慢。
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在转改后,由现役体制向职业化发展,消防员不再是军人身份,而是一种光荣的职业。职业化的优点不胜枚举,弊端也很明显[3]。在职业化的初期,新招录的消防员数量有限,且需要一个培训周期才能参与执勤战备。随着职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消防员将步入婚姻殿堂,基层消防站已婚人员比例也会逐步加大。以笔者所在支队为例,基层队站已婚人员占比平均值为23.4%,个别队站已婚人员占比高达45.8%,如此高比例的已婚率,在节假日结婚人员休息时,执勤战备实力必将受到影响[4]。
(二)基层消防站水域救援训练情况
1.任务繁多,训练时间难以保障
面对灾情,救援人员既然已经到场,势必要开展救援行动,这就要求基层消防员具备处置特种灾害事故的基本能力,因此各类灾害事故的业务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对于基层消防站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5]。
在众多训练任务的情况下,留给基层消防站进行水域救援训练的时间可谓是少之又少。近些年,虽然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水域救援培训,使得部分消防救援人员掌握了水域救援的基本战术技巧,并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但参加培训的人员毕竟是少数,且很多人员在培训结束后,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便因缺少时间、岗位调整等诸多原因被束之高阁、再无用武之地。
2.基础薄弱,专项训练难以开展
开展水域救援训练的前提是参训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游泳能力。目前,通用的标准要求参训者在6分钟内游完200米。以笔者所在支队为样本,基层消防员能够符合标准的人数比例不足35%,其中大部分为水域专业队成员,其他消防站的人员寥寥无几。要想提升游泳技能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专业的指导及大量的训练作为基础。因此,除水域专业队外,其他消防站很难开展专项水域救援训练。
3.场地有限,训练成效不明显
北方的水域救援训练场地内设施并不健全,且大部分城市并未设置专业训练场地,专业队人员也只能依靠天然的河流、水域开展训练。自然环境下的训练受气候、场地等诸多因素影响,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最好的训练场地是能够模拟激流、海洋、静水等自然条件环境,人工设置微笑流、翻滚流等7种以上急流情况并能保证训练安全的综合性训练场所。放眼全国,仅有山东、云南几个省市建有这样专业的水域救援训练场地,且多用于承担全国性的水域培训、演练任务,基层队站的水域救援训练依旧无法在专业的场地上开展,训练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三)基层消防站水域裝备情况
1.器材装备单一,人装融合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基层消防站配备装备的主要作用是应对城市火灾及救援现场,水域救援装备仅配备了救生圈、充气式救生衣、绳索抛投器等基本器材,实战救援能力有限。部分消防站虽然配备了激流救生衣、水域救援服、动力橡皮艇、冲锋舟等救援装备,却因训练时间和场地有限,大部分消防员不能熟练掌握装备性能,无法实现人装融合,难以发挥装备器材的最大效能。
2.备用器材不足,通信装备短缺
以急流救援为例,按照器材配备标准,水域头盔、割绳刀、高音哨等个人防护10件套必须按人员个数配备齐全,且每件装备都需要按照1∶1的比例做好备份。除水域救援专业队外,基层消防站器材配备很难达到标准要求。大型水域灾害事故多发生在宽阔的河流或地势低洼的乡村,因事故地偏远且多伴有雨水雷暴天气,消防站常备的通信电台难以满足实战需求,能配备防水电台的基层消防站寥寥无几,而搭建新的通信网络又需要时间,所以在灾害事故发生后如何快速保障基层消防站的通信畅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资金投入有限,使用频次不高
专业的水域救援装备因材质工艺等原因售价不菲,如一件加拿大马斯托“指挥官”冰面救援服,在网上标价为44000元,一整套4人冰面救援小组套装的售价更是高达40余万元,基层消防站难以配备如此昂贵的装备。因水域、冰面救援在基层消防站出动任务中的比例不高,装备器材使用频率较低,投入高额的采购费用,实效却不高,所以很多单位会选择采购水枪、水带等常用装备,减少水域救援装备的资金投入,导致基层消防站的水域救援装备单一老化,实战救援能力大打折扣。
三、提升基层消防站水域救援能力的建议
(一)配齐人员力量
组织站内有游泳基础的人员,成立水域救援专班,结合辖区水域特点,有计划开展水域救援训练。针对辖区水域特点,制定有计划的水域救援训练计划。这个计划应该根据当地水域类型、水流情况、救援场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针对性训练,消防人员能够熟悉并适应各种水域环境,并掌握相应的救援技巧和策略。专班人员日常训练应以游泳、绳索等基础水域训练科目为主,在保障充足的训练时间前提下,强化基础技能训练,培育基层消防站专业的水域救援力量。在训练中,除了强调技能掌握外,还应注重团队协作和应急反应能力的培养。消防人员需要明确在水域救援中的角色分工,配合其他队员进行救援行动,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二)夯实理论基础
首先,应聘请当地水利部门专家,深入基层消防站讲解地理、水文基础知识,使基层指战员可以从源头了解水域灾害事故的起因及规律,并教育引导大家寻找积极有效的处置应对办法。其次,要组织基层消防站指战员到专业的培训机构或国际认可的激流救援训练组织、潜水训练国际组织参与培训,接受考核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回到支队后,充分利用“水域救援小课堂”“水域知识大讲堂”等形式,开展理论知识授课,从“纸上谈兵”开始,提升基层消防站水域救援能力。
(三)聚焦实战演练
水域救援事故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洪涝灾害救援、孤岛救援、溺水救援、城市内涝救援等多种情况,想要成功处置各类灾害事故,需要大量的实战救援经验。作为第一到场处置的辖区消防站,必须强化实战训练。站内的水域救援专班要在做好游泳、绳索等基础训练科目的前提下,全面开展个人救援、间接救援、舟艇救援等实战科目训练。充分利用好自然环境或专业训练场地,在激流、静水、海浪等多种水域情况中开展训练,确保专班人员能够掌握应对各种水域灾害类型的技巧与方法。此外,夜间救援训练对于基层消防站的水域救援能力提升至关重要。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提高能见度管理、寻找和定位被困人员、水域导航和方向感训练、团队协作和沟通以及夜间装备和安全措施等方面的训练,消防人员能够在低能见度和复杂环境下熟悉救援操作流程,掌握特殊装备的使用技巧,培养应对夜间救援挑战的能力。
(四)加大装备投入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精良的装备,何谈强悍的战斗力。器材装备的投入是队伍形成战斗力的前提。目前,基层消防站水域救援装备配置水平普遍较低,应加大装备器材的资金投入,健全装备体系、完善装备种类。基层消防站的水域救援专班应配齐水域救援头盔、PFD救生衣、干式、湿式水域救援服、水域救援靴、水域救援手套、抛绳包、牛尾绳、割绳刀等水域救援单兵装备。有条件的队站可以按基础类、辅救类、通信类、船艇类、系统类、特种类共6类配备水域救援团队装备,进一步强化水域救援能力。与此同时,应当建立系统的装备维保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指战员对装备器材的使用、养护能力,更好满足实战化训练和水域救援任务的需求,确保在救援现场发挥实效。
(五)建设训练基地
各地应因地制宜建设专业的水域救援训练场地,根据辖区不同的水域情况在具有代表性且与灾害事故相近的激流、深水、沉船、落水等区域设置训练基地。或者按照灾害类别进行建设,训练场地可以模拟溺水、洪涝灾害、城市内涝、孤岛救援等不同灾害现场开展训练,达到以练促训、以练为战的目的。也可以将水域救援人员按照个人能力水平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再依据人员类别建设训练场地。不同救援素质的救援人员进入不同层次的训练基地接受训练,每个级别只有完成考核后才能够进入到下一级。上一级人员若日常考核不合格,也需要降到下一级场地重新开始训练。
(六)推进社会联动
首先,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民间组织、现场有能力的群众等救援力量,完善联动救援机制,强化初期救援能力。消防站应在支队的组织下,定期与渔政、水利、应急、辖区水域范围内的个体商家、单位、水域救援设备科研单位、民间志愿者等展开沟通协作,确保灾情发生时能够与社会力量第一时间响应联动,强化第一时间现场救援力量。其次,可以与高校、科研部门展开合作,开设水域救援课程,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深入基层消防站为指战员授课,进一步强化救援专班人员水域救援理论知识和设备操作能力。
(七)强化安全意识
水域灾害事故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救援人员在开展救援行动时始终处于危险环境中,因此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是有效保证救援人员及被困者安全的前提之一。首先,要树牢“一百减一等于零”的安全底线思维。基层消防站应积极开展水域救援事故案例学习,深刻剖析事故原因,汲取事故教训,常态化开展水域救援安全思想教育,让安全意识深植于指战员心中。救援人员要严格执行水域救援“五个决不允许”“十五项基本原则”等规范性准则,在救援过程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保证救援行动可以有序、高效、顺利开展。其次,要紧抓救援关键环节。救援行动开始前,必须对救援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合理设置安全员、紧急救助小组等应急处置力量。救援人员不得盲目开展行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所有人员要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避险措施快速撤离危险区域。
结语
水域救援行动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作为第一到场的处置力量,基层消防站的水域救援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救援行动的结果。因此,强化基层消防站水域救援实战能力,不仅可以快捷、高效完成水域救援任务,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对消防救援队伍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邵薇.消防水域救援培訓体系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23(02):10-14.
[2]马锦琨.消防救援队伍面向水域救援的效能提升策略[J].水上安全,2023(02):125-127.
[3]孙超伟.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救援技术研究[J].今日消防,2023,8(02):38-40.
[4]王超.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救援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今日消防,2023,8(02):115-117.
[5]姜学鹏,王美娜,荚旭东,等.城市沿江水上消防站选址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3,4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