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五位一体”的制胜之道及其现代镜鉴
2023-10-06陈二林朱余婷
陈二林 朱余婷
《孙子兵法》的撰著“初衷”,可谓是孙武子出于“胜敌而益强”(《孙子兵法·作战》)〔1〕的现实需求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追求,为君主将帅们提出的涵括时势、事功、谋略、实力、仁道五大要素,是有着独特内在逻辑、生成机理与精神实质的制胜之道。这种用兵制胜艺术,是《孙子兵法》的最大魅力所在,也是其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力探讨《孙子兵法》的制胜之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内在逻辑
秉承三代以来的文化传统及家学渊源,顺应诸侯国举贤尚功以争霸称雄的时代潮流,孙子构建起以时势为战争环境、以事功为战争动力、以谋略为战争手段、以实力为战争基础、以仁道为战争旨归的制胜之道。
以时势为战争环境。孙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周天子式微、列国分治、礼崩乐坏,“礼乐征伐从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从诸侯出”(《论语·季氏》),以智谋诡诈而追名逐利的争霸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兵者”乃“国之大事”,已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孙子认识到,对待战争,既不能像道家那样一味否定,也不能像儒家那样迂阔轻忽,更不能像墨家那样简单拒斥,当然也不能像法家那样推崇备至,而应该理性面对、认真研究、辩证看待、妥善处理。即是说,不能就战论战,而是要审时度势、“任势”“制权”、示形动敌、有所为有所不为,跳出战争审视战争,超越战争谋划战争,始终将战争置于宏阔纵深的历史背景下,把军事与政治、经济、外交、心理、自然条件等综合因素有机关联起来加以系统考量。〔2〕
以事功为战争动力。基于对春秋末期复杂时势的深入洞察,孙子毫不隐讳地宣称用兵作战要坚决贯彻“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与“杂于利害”之原则,以尽力实现“胜敌而益强”“兵不顿而利可全”及“安国全军”之最大功利目的。“利”字可谓十三篇中的一个“高频词”与“关键词”,是孙子念兹在兹的核心理念之一。恰如杜牧所注:“计算利害,是军事根本”〔3〕。因为孙子已然洞明,“‘利’是战争的根本动因,又是影响和制约战争进程的深层根源。”〔4〕不过,需要着重指出,孙子眼中的“利”是一个辩证复合体,其不是蝇头微利、短浅之利、诱惑之利、个人私利,而是整全之利、长远之利、根本之利、国家乃至天下之利。即是说,孙子是系统、辩证、动态地看待和分析功利的。所谓“巧能成事”与“必成大功”,战略上以“全”求利、战术上以“权”求利、管理上以“法”求利、心理上以“害”求利,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宏大高远的以利为本的事功追求。〔5〕
以谋略为战争手段。孙子认识到,在诸侯纷争、风云变幻的时代,要想赢得如此整全而安稳的大事功确实异常困难,君主将帅要具有卓越眼光与创新思维,制定和实施高妙周全的谋略。为此,孙子崇“智”尚“谋”重“计”,倡导“上兵伐谋”,强调要围绕“五事七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庙算”。这种智谋手段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天时、地利诸多方面,既有“深间不能窥”“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之阴谋,也有“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之阳谋;既有“上兵伐谋”的战略之谋,也有“兵以诈立”的战术之谋,还有“治众如治寡”的管理之谋。可以说,基于创新思维而制定和实施的灵活多样的政略与兵略,是制敌取胜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占据主动而免于危败之关键。
以实力为战争基础。战争不能玩“空手道”,要想赢得“全胜”“全利”,仅有强烈的事功追求与高超的谋略设计还是不行的,关键还要靠实力说话,要以强大实力作为支撑,要善于积聚、保存、珍惜、衡量和运用实力。孙子之所以对当政者反复强调“主速”“拙速”的重要性,也主要是因为在其所处的冷兵器时代,诸侯国虽都想做大做强,但各自实力又都比较有限,大多打不起、拖不起、输不起,战败者更是要面临“诸侯乘其弊而起”的潜在风险与“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的莫大后患。因而,战争俨然是一把“双刃剑”与“回旋镖”,其虽可能有助于增强实力(“胜敌而益强”),但也可能严重损耗实力(“百姓之费,十去其六”“公家之费,十去其七”),甚至是两败俱伤。因而,那种“百战百胜”甚至是“战胜而天下曰善”式的战胜之法,即通过直接作战、死打硬拼、线性思维而取得的胜利并不可取,因为那还是硬性的、单向的、消耗式的,胜得并不“巧”“易”。故此,要将斗力、斗气、斗勇与斗智有机统合起来,尤其是要基于实力比较而决定是否开战、如何开战、怎样善后,力争以最少投入与代价而获得最大收益。只有具备一定实力,并进行精心准备和高明谋划,才能真正形成“以镒称铢”的优势,才能取得“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也才能最终实现“不战”而“全胜”的理想目标。
以仁道为战争旨归。由于战争对诸侯国乃至天下的前途命运都会产生深广的影响,直接关乎国家实力增减乃至生死存亡,这就要求君主将帅们坚决杜绝不负责任的感情用事,“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而要始终立足于诸侯国乃至天下的整体利益,多从政治与道义上来思考和行动,尤其是要“将战争中的 ‘仁义’与战争中的 ‘诡道’有机地统一起来。”〔6〕即是说,发动与结束战争的全过程与全领域都要做到与民“同意”“上下同欲”,要高度重视战争的巨大残酷性、危害性与负效应,要充分发挥智谋策略的关键作用,尽力以最小的成本而赢得最大的效益,始终以“唯民是保”“全国为上”“不战”而“全胜”之仁道追求作为“善之善者”与最终旨归。诚如黄朴民教授所言,孙子“对国家有‘道’的强调,对国君素质的道义要求,对安国保民的关切,对国计民生的重视,无不表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和道义担当,这不仅对战争产生了无形的道德约束,而且对战争暴烈程度和善后都产生了良性的管控。”〔7〕
总之,按孙子所论,时势催生了事功又规约着事功,事功借助于谋略又激发着谋略,谋略有赖于实力又运筹着实力,实力裨益于仁道又范导于仁道。这种时势的研判与把握、事功的设定与追求、谋略的设计与实施、实力的积聚与使用、仁道的彰显与践行,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种以时势、事功、谋略、实力、仁道为主要内涵的制胜之道,“在整体上呈现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特点”的“致胜模式”〔8〕,将影响宰制战争的多方面因素与条件,加以综合、系统而辩证的解析考察,“注重用政治眼光看待战争、注重对战争起因的剖析、注重战前的战略谋算、注重谋求战争的‘全胜’、注重谋略的运用、注重将帅的重要作用、注重‘知’对战争的影响、注重战争中的灵活多变、注重对战争中‘势’的运用、注重探寻治军法则”〔9〕,集中体现了孙子兵学的高超智慧与艺术。
二、生成机理
究极而言,孙子之所以能构建起时势、事功、谋略、实力、仁道五位一体的制胜之道,主要是因为其对战争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洞察探析,遵循慎战、重战、知战、谋战、备战、能战、善战、不战之思维理络,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战争观与治国治军理念。
战须慎重。孙子洞明,在争霸兼并战争甚嚣尘上的时代,战争乃是关乎士卒生死、百姓祸福、国家兴亡、社稷继绝、天下治乱之“国之大事”,是各诸侯国不能轻视、无法回避、难以消弭而又“不可不察”的重大现实问题与客观社会时势,对于战争的巨大风险与致命危害不能不“慎之”“警之”“经之”“校之”。
“慎”必贵“知”。“‘知’是战争制胜的前提,是军事谋略的基础,是战争活动的最基本内容。”〔10〕出于对战争的慎重态度与警惕立场,孙子主张尽力做到事先、全面、深入的“知”战。在其看来,君主将帅要深知“五事七计”,“尽知”用兵利害,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知常知变、知得知失、知功知过、知胜知负、知安知危,而绝不能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君主将帅只有努力做到及时、周详而准确的认知,才有可能斩获“胜敌而益强”的丰硕战果,而避免“乱军引胜”“覆军杀将”乃至“亡国不可以复存”之灾难性结局。
“知”而能“谋”。事先对战争加以全面透彻的洞悉,就为周全而巧妙地谋划战争提供了坚实的认知基础。即是说,只有对认知阶段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多维纵深的剖析研判,根据实际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与精妙谋划,才能选择和实施最佳方案,也才能避免为战而战与穷兵黩武。正所谓,先察而后为、先计而后战、先谋而后动。在孙子看来,作为“明君贤将”,要谋得早、谋得全、谋得深、谋得远,要谋天、谋地、谋人,谋略要贯穿战争的全过程与全场域,尤其要围绕“五事七计”细致深入地“庙算”,战前要谋不战,战时要谋巧战,战胜攻取之后要谋修功全利,而绝不能“无虑”“少算”甚至“无算”。
“谋”而必“备”。周密的谋划就为精明的战备工作提供了方向与路径。而且,“谋”本身,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贯穿始终的重要准备工作。孙子对疏于准备而仓促应战、鲁莽上阵而又求胜心切者,给予严厉批评与坚决否定。这种怠于准备而心怀侥幸的“先战而求胜”者,开战之前实际上就沦为“已败者”了,无缘真正的胜利。相应地,从我方来说,对于毫无防备或拙于准备的敌手,则可以抓住时机加以快速攻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当然,备战也要讲究策略方法,既不能草草应付,也不可面面俱到,因为在总体力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即是说,备战本身也具有正负效应,是主动与被动、优势与劣势、集中与涣散、强弱勇怯治乱转换变化的关键环节,所谓“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因为其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不能精巧准备,则很有可能使得功夫白费、机遇错失、追求泡汤。
“备”而有“能”。所有的战备工作,意在促使君主将帅把个人的德能、智能、治能转化为军队整体“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的动能、“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势能与“威加于敌”的威能,从而在指挥、布局、外交、速度、实力、态势等方面取得“以众击寡”的主动地位与“以镒称铢”比较优势,形成强大作战能力。换言之,主动地位、比较优势与作战能力不是坐享其成的,也不是一厢情愿的,当然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需要决策指挥者经由深入洞察、悉心谋划和精心准备,而后才能将一定的实力转化为相应的能力,甚至将本来相对弱小的实力提升为相对强大的能力。当然,当对手实力明显强于我方而彼此悬殊时,亦要“强而避之”,“不若则能避之”,避实击虚,而不要随意消耗、白白浪费实力。总之,有了实力与能力,还要懂得“治气”“治心”“治力”“治变”,即要善于灵活机动地保存和使用实力。相反,如果知之不深、研判不准、谋划不周、准备不当,则有可能陷于由强变弱、本勇却怯、虽众“无斗”的不利局面。
“能”战而“善战”乃至“不战”。有了主动地位、比较优势和强大能力,还要善于隐藏、激发、调配、转化、提升、珍惜和保全,即是说,在使用实力、展现能力的过程中要体现智谋策略与仁道情怀。只有这样,方可实现从“能”战到“善战”乃至“不战”之质的飞跃,进而达到“古之所谓善战者”“昔之善战者”的理想境界。换言之,“善战者”一定是超越“众人之所知”者,一定是因时处置、因地制宜、因敌制胜者,一定是善于“奇正相生”者,一定是以“全国”“全军”“全胜”“全利”为上、“必以全争于天下”者。而懵懂无知者、头脑僵化者、拘于成令者、准备无方者、炫耀逞能者、“顿兵挫锐”者,均无法成为真正的“善战者”。
概言之,我们从孙子慎战、重战、知战、谋战、备战、能战、善战、不战的战争观与治国治军理念中,可以看出,其强调出于“国之大事”的时势研判、围绕“安国全军”的事功目标、秉持“上兵伐谋”的谋略原则、基于“以镒称铢”的实力前提、本着“全争天下”的仁道情怀的制胜之道,是其战争观与治国治军理念的具体展开与逻辑必然。
三、精神实质
孙子时势、事功、谋略、实力、仁道五位一体的制胜之道,高度强调精深认知、力争主动、形成优势、善于应变、确保安全、倡导道义的重要性,集中反映了把物质与精神、政治与战争、人心与人力、全局与局部、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等方面有机统合起来的思想智慧,具有积极而鲜明的精神特质。
系统辩证精神。依孙子之论,时势、事功、谋略、实力、仁道五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复杂而宏大的制胜系统。这五大方面,蕴含着彼己、形势、攻守、进退、虚实、奇正、众寡、专分、全破、巧拙、迂直、劳佚、速久、动静、屈伸、刚柔、勇怯、治乱、利害、强弱、胜负、安危等诸多对立矛盾概念,环环相扣而辩证互动,其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产生连锁反应而影响整体系统。对时势认识不透,就会导致对事功定位不准,对谋略考虑不周,对实力运筹不当,对仁道彰显不够,反之亦然,如此类推。
务实功利精神。通读《孙子》十三篇,其对战争态度的斧正、对战争目的的揭示、对战略战术的阐明、对政治道义的重视,一种异常清醒而强烈的务实功利精神跃然纸上。即是说,在孙子看来,对时势的正确把握、对事功的合理确定、对谋略的高超擘画、对实力的科学运筹、对仁道的大力标举,其旨在通过智谋理性最大程度地限制战争的残暴、降低战争的代价,以实现战争效益与政治道义的“双赢”,这充分体现了务实功利精神。恰如钮先钟先生所指出的,孙子“并不玄想,其一切观念又都以现实为基础。所以,他的哲学是一种实用的哲学。他重视经验,重视数量,在其书中到处都表现出他务实的态度。他的书绝非抽象化的空谈,而是一本具有实际可行性的教科书。简言之,孙子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务实导向。”〔11〕
变革创新精神。孙子立足于争强称霸的现实需求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追求,承接前人诡诈用兵的经验,及时而主动地实现了从“以礼为固”到“兵以诈立”的重大转变〔12〕,形成“兵无常(成)势”“应形于无穷”“因敌而制胜”“因敌变化而取胜”“践墨随敌”而“战胜不复”的变革创新观念。依孙子之见,时势、事功、谋略、实力、仁道及其内在关联,不是恒定不变的;作为一个复杂的制胜系统,时势的治乱、事功的全破、谋略的优劣、实力的强弱、仁道的有无,五者之间既可能形成良性循环而相互支撑,也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相互消解。
人本和合精神。在孙子眼里,对时势的正确把握、对事功的合理确定、对谋略的高超擘画、对实力的科学运用、对仁道的大力标举,需要把天、地、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君主的贤明、将帅的睿智、民众的支持有机结合起来,把道义、谋略、器物有机结合起来,“把战争艺术与战争理性、武力运用与武德要求完美地结合为一体”〔13〕。换言之,孙子讲求功利而不唯利是图,推行仁道而不欺世盗名,崇尚和平而不异想天开。其讲求的功利,是诸侯国乃至天下的整体利益,是理性范导下的功利。其推行的仁道,是与实际利益相结合的理智德性,是体现政治道义的伦理德性。其崇尚的和平,是在慎战、重战、知战、备战、能战而善战前提下的“不战”,是建立在谋略与实力基础上的“全胜”。不难看出,《孙子》十三篇“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气度与风骨,体现了崇道、尚义、勇武的兵学精神,具有丰厚的人文意蕴和道德情怀”〔14〕,而且也“体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辩证统一,展示了高远的价值追求与深切的人文关怀,闪烁着耀眼的人性光辉。”〔15〕
四、现代镜鉴
孙子时势、事功、谋略、实力、仁道“五位一体”的制胜之道,逻辑缜密、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对当今中国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
其一,准确研判时势方位。我们要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洞明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应对诸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能源危机、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公共卫生等重大风险、重大挑战、重大矛盾、重大问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之时势中奋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其二,锚定既定事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也是我们的核心利益与最大事功所在。我们要锚定既定目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
其三,科学制定战略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7〕我们要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与历史方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与优化战略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精神而久久为功,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踔厉奋进。
其四,大力提升综合国力。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要继续大力提升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积极推动全球善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因为,在国际较量中,高明的政治外交还需要足够的实力作为坚强后盾,有没有实力、会不会运用实力至为重要。我们只有牢牢把握和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获得国际社会的更大尊重,也才能更好发挥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五,高举道义旗帜。我们对时势的研判、目标的确立、战略的擘画、国力的提升,诚然是为了我们自身更好的综合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国际社会的团结进步。因此,我们要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决反对和摒弃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与冷战思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脚踏实地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断提供深邃、高超、积极而强大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牢固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注释】
〔1〕为简便起见,文中下引《孙子兵法》,均不再注明具体篇目。所引原文,主要依据中华书局 1997年出版的李零先生的《吴孙子发微》、中华书局 1999年版杨丙安先生校理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钮先钟先生所著《孙子三论》对《孙子兵法》的校释本、解放军出版社 2008年出版的吴如嵩先生的《孙子兵法新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郭化若将军的《孙子兵法译注》等。
〔2〕陈二林,孙玉红,董功攀:《〈孙子兵法〉的思想精粹、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滨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3 期,第16-21 页。
〔3〕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 页。
〔4〕黄朴民,高润浩:《孙子兵法新读》,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69 页。
〔5〕陈二林:《论〈孙子兵法〉的“利本”思想》,《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 期,第31-35 页。
〔6〕姚振文,鲁旭:《论〈孙子〉的学术地位》,《中国军事科学》,2016年第4 期,第47-58 页。
〔7〕黄朴民,诸葛瑞强:《〈孙子兵法〉“道”论考述》,《齐鲁学刊》,2019年第3 期,第37-43 页。
〔8〕阎盛国:《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4 页。
〔9〕张建设:《探究制胜之道,揭示战争规律——读〈孙子兵法〉与〈淮南子·兵略训〉》,《孙子研究》,2018年第6 期,第48-54 页。
〔10〕陈学凯:《制胜韬略》,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版,第2 页。
〔11〕钮先钟:《孙子三论:从古兵法到新战略》,文汇出版社2016年版,第19 页。
〔12〕黄朴民:《从“以礼为固”到“兵以诈立”——对春秋时期战争观念与作战方式的考察》,《学术月刊》,2003年第12 期,第82-90 页。
〔13〕李际均:《中国军事战略思维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89 页。
〔14〕白吕《传承兵学精髓 服务伟大时代推动孙子兵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孙子兵法研究创刊号》,2022年第1 期,第4-8 页。
〔15〕陈二林:《论《孙子兵法》的三大理论成就》,《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 期,第67-72 页。
〔1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光明日报》,2021-11-17,第8 版。
〔17〕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