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与价值*
2023-10-06焦陈旺
焦陈旺 王 杰 李 影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与价值*
焦陈旺 王 杰 李 影
(安徽科技学院 体育教学部,安徽 滁州 233100)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一环,更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地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育人使命,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进一步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进行剖析。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立德树人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之本,高校公共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现出责任担当、协同育人、课程创新、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
立德树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1]。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建设和发展重任,由于心理尚不成熟,极易受外部不利环境影响,导致个人意识形态出现问题。因此,大学教育有责任让学生既收获专业知识,又能以积极健康的思想武装自己,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才。目前,高校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信念坚定与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发挥多学科优势[2]。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项目多、内容广、思政元素丰富,如何科学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对促使大学生既能“野蛮其体魄”又能够“文明其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内涵
1.1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研究
新形势下,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体育学科教育,创建“大思政”教育环境,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变得格外重要。众多学者也通过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进行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发现研究主题有围绕宏观层面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解答,亦有课程思政与高校某个项目相融合的具象表达。通过对文献梳理总结发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视角较多,但缺乏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高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专业课程其授课内容和教学对象均有区别,课程目标设定与思政元素发掘也各有不同,在研究中不可混为一谈。为此,本研究主要聚焦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可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1.2 立德树人目标的历史溯源与时代要求
立德与树人概念最早在我国早期著作《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管子》中就已提出,集中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追求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视。在新时代,我国相关文件已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立德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使命,既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师德的要求,也是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目标。树人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与使命,就是培养不忘初心、德才兼备、开拓创新、家国情怀的当代大学生。立德与树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立德是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并贯穿始终,树人是立德的目的与归宿。深入了解二者内涵与逻辑对更好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落实体育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
1.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
本文研究的高校公共体育是指狭义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是指大学生为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3]。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面向具有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且不包括体育类院校的群体,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具有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征。界定高校公共体育概念是研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与前提,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控性。
“课程思政”概念最早出现在一次关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孤岛化”问题的探讨上,将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并形成合力,共同提高育人质量。可理解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为指导,充分挖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形式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区别于体育院校和体育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具有特殊性、创造性、融合性。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2.1 立德树人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之本
在高校教育中,德育是关键,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双重要求,“立德”既要求教师自身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又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树人”是以“立德”为前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有德之才。学校培养人的方向要始终以国家发展需要为前提,要以德育为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在此过程中,立德树人就成了高校教育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建设的根本遵循,更是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承担着育人责任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更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将“立德”贯穿于“树人”的始终,使培养的人才最终能够为党、为国服务。
2.2 高校公共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重要路径
在高校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的途径应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在课堂中通过教师讲解进行立德树人,也包括在课堂之外进行一系列有助于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个人能力的锻炼。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育人使命。目前,全国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已经逐渐兴起,各高校也在积极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作用。课程思政理念的应运而生以及落地实施,将促进体育学科的育人能力,凝聚和释放体育学科的育人潜力,建立和建全体育学科的育人质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进一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育人质量,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一个重要渠道。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要充分利用好公共体育课这个主渠道。因此,新时代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应不断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运动为手段不断满足和提高学生的身体、意志的发展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度文明的人,将高校公共体育课变成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2.3 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基础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挖掘和发现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体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目标、任务、过程的总和[4]。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这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前提和重要环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开展一方面对学生具有思想教化的功能,能够提高其理性思维水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并加强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是以哲学、历史、法律、伦理等文化形式为载体,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化和熏陶,培养其对美的品鉴与创造,对价值和意义的确认与评价,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对多样文化的包容与理解,对法律的敬畏及对责任的担当等。因此,如何挖掘可用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合理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基础和重要影响因素。
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3.1 责任担当:贯彻和落实国家相关文件和指导纲要
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要以国家建设为根本。国家领导人和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曾多次指出学校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尤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国家教育发展为根本遵循,以国家教育相关文件和指导纲要为重要依据,切实守护好自己的责任田,履行好自己的义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布的相关教育文件和指导纲要。高校公共体育是面向广大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来自不同专业,身体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异,为此,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合理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布置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和运动强度,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和掌握运动技术,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喜欢运动,养成运动习惯,能够在课后形成自觉运动,在运动中既增强体魄,又能够调节自身情绪,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项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通过不同强度运动帮助学生建立起责任感和抗挫能力,实现强身、健心的多元目标,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促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高校公共体育课既完成了课程最初的立德树人的职责和使命,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3.2 协同育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高校课程的开展其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专业综合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不论是体育课程还是其它课程,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在部分高校中进行的思政课程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思想方面得到正确引导,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所开展的工作主要是以显性教育为主。高校公共体育课是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运动技能形成、发展体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其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公共体育升级和进一步要求,其目的就是充分挖掘各项目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融入教学中,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质,进一步确保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与思想得到积极的影响,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归根结底起着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作用。
3.3 改革创新: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深化改革
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落实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实际进行科学建设,其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需要针对以往的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其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中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但是,通过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体育课程改革出现了刚性过足,很多高校难以在场地、师资、制度方面做到适应,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细化各项目特点和思政元素,融入教案、实际教学中,使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其最主要的为教师执教水平和学校制度方面进行改革,教师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坚守职业道德和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进一步增强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拥有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改革动力。此外,学校应鼓励广大教师以自身学科为突破口,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案,采用教学比赛形式,促进全校教师共同交流、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共同推进全校各学科课程思政的落实与改革。
3.4 文化传承: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一定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和影响在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体育文化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丰富课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如在进行校园体育比赛过程中,全校学生可以围绕同一目标进行深入交流、相互学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此外,高校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既践行体育教学理论体系又促进学生体育素养提升以及终身体育思想形成。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就是依托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就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开发具有校本特色与育人目的的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既能够完善课程体系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
4 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既是体育学科领域的重大变革,也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立德树人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是课程改革的践行目标,更是每位体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从最初的理念提出到实践落地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的不懈努力,这也将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厘清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涵与内在逻辑,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对夯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杨金丹.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网络伦理教育路径探索教育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1,30(4):136-140.
[2]向明.课程建设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推进: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为例[J].高教学刊,2018(23):117-119.
[3]荆光辉,柳克奇.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
[4]赵富学,李林,王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构建[J].体育科研,2022,43(2):5-12.
On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internal Logic and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JIAO Chenwang, etal.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huzhou 233100, Anhui, China)
基金项目:2021年度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1jyxm0320);2021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21A0474);2021年度安徽科技学院质量工程重点项目(项目编号:X2021025);2021年度安徽科技学院质量工程重点项目(项目编号:Xj2021023);2022年度安徽科技学院质量工程重点项目(项目编号:Xj2022162)。
焦陈旺(1991—),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