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课教学策略设计

2023-10-05李珉旭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舞蹈动作学科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基于此,本文研究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课教学策略设计,以助力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音乐教育工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1 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解决的问题是“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应培养全人,即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兼顾了个体与文化学习、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关系[1]。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音乐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能发展其更高层次的音乐素养,其更注重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精神世界、心灵的充盈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2 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2.1 音乐的特点

音乐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音乐是非语义性的,音乐没有特定的语义;通过作曲家作曲到表演者艺术处理最后到听众的耳朵,由于个体的生活经验不同,听众自主会创造出各自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音乐是传情而非具象可视的,可以引起听众的联想与情感的唤醒;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每种音乐都有自己的流动时间,音乐的时间只存在于音乐进行时。

2.2 舞蹈的特点

舞蹈是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舞蹈具有传情性、可视性,呈现形式是以肢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作品内涵,但舞蹈的局限在于舞蹈可视而不可闻。舞蹈具有节奏性、造型性,其节奏特点表现在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变化、幅度的大小等。造型性体现在舞姿与表情表演上,造型是相对静止的姿态,舞蹈中的“静”依旧有呼吸,就像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

2.3 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的元素总与舞蹈动作元素紧密贴合,音乐的速度与舞蹈肢体运动频率相对应;音乐的力度与舞蹈动作的幅度相对应;音乐的节奏与肢体的运动节奏更是同步相交。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带来了视觉听觉的双重审美体验,也使得作品主题的情绪情感、内涵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共情。音乐与舞蹈两者试听互补,弥补了各自的局限,使艺术表达更加丰富多彩[2]。

3 高中“音樂与舞蹈”模块教学要求

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包括舞蹈的起源、舞蹈语汇等。其二是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简要分析舞蹈作品,能根据舞蹈的主题、情绪选配合适的舞蹈音乐,引导学生能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舞蹈表演作出客观评价。其三是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学习基本舞种的动作与组合以及优秀的舞蹈、舞剧片段,注重中国舞的学习,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情绪情感。其四是舞蹈编创能力、编排能力的培养。能根据音乐即兴编创,学习舞蹈排练的基本常识与方法并根据音乐设计舞蹈动作、队形[3]。

4 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渗透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设计

4.1 综合性的舞种基础动作训练

这里的综合指的是找到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的相通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教学。舞种基础动作训练是“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的内容要求之一。针对普通高中学生音乐学习时间长于舞蹈学习时间这一现状,该训练可从舞蹈音乐的学习入手,选择与舞种相匹配的舞蹈音乐,从音乐的节奏、速度入手进行分析,再根据舞蹈音乐的音乐元素进行相对应的基础动作学习。例如:“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的藏族舞蹈动作组合中的舞蹈音乐,在结合教学藏族舞蹈动律中的“颤膝”时,可以从分析舞蹈音乐入手(图1)。藏族民歌中有很多的16分音符,速度稍快,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颤膝”的频率跟16音符的节奏感是一样的,颤膝一次就是一个16分音符,颤膝的速度快则要求学生在颤膝的时候,需注意弹性以及身体放松。

4.2 “具身”教学,从身体出发

“具身”来源于“具身认知理论”,具身认知指的是认知活动通过身体的动作和活动形式进行,同时依赖于主体的身体经验。“具身”教学就是依据主体的身体经验,靠身体的动作、活动甚至是身体器官感觉进行教学。

从学生的身体感官出发,激发感官推动音乐与舞蹈的综合学习。例如:触觉,想要学生理解蒙古族舞中的揉臂动作的发力与动作的线条,可以通过触摸教师肩膀、手臂、手腕、手指间的部位,配合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再感受触摸自己的手臂,来领悟揉臂动作的要领;视觉,鼓励学生多观看优秀作品,多观察生活中的动物,社会角色的体态、形象特点,并进行模仿,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积累身体动作经验;听觉,主要在舞蹈音乐的赏析上,为舞蹈选择合适的舞蹈音乐,以及在舞蹈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变化、节奏、速度等要素来改变身体动作的线条、幅度、频率等。

“具身”并不是完全依赖于身体,也需要学生关注音乐与舞蹈的联系。例如:在舞蹈音乐中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身体动作的协调,可以播放令人紧张的音乐,配合身体动作的收缩去感受肌肉的紧绷;播放悠扬、舒畅的音乐,让学生将身体动作舒展开,放长肢体线条;播放活泼、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跳跃、奔跑;经过以上训练之后,再播放音乐(变化丰富的音乐),来让学生即兴反应与音乐对应的肢体动作。通过音乐的聆听,先感知后运动,加强学生主观对音乐的理解与肢体表达,同时也能加强学生感知层面上音乐与舞蹈的联系。

4.3 联系生活,主题编创

学生的舞蹈编创与编排能力的培养是“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的要求内容之一。舞蹈编创能力的高低是依据学生个体创造能力、生活经验、舞蹈动作素材的积累、编创知识的积累等综合评定的,其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用于培养学生编创能力的最佳切入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观察经验进行主题编创,由小组编创到个人编创。例如:以“人物”作为主题进行编创,引导学生先模仿人物的大众形象再进行艺术形象的动作、体态创造,从几个八拍的艺术形象表演到1分钟的片段编创再到3分钟的成品舞蹈体现,期间不断进行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舞蹈音乐的选择与剪辑。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鼓励与提建议,以及让其他小组的成员作简要的评价与意见。最后再由团队小组编创到个人编创,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创造力。

4.4 注重引导学生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被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特定的艺术表现情境中丰富情感。“音乐与舞蹈”模块中对情感的表达体现在培养学生能够对舞蹈作品的风格特点、情感表达及艺术表现做简要的分析[4]。“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中,学生舞蹈表演时的情感表达会反映出学生在此模块学习的学习情况、表现力水平以及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程度,而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情感表达有以下几点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文化理解。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舞种与音乐,依据舞种的背景文化以及音乐元素特点进行分析舞种的体态、动律,再进行民族情感的理解与体验。其次还要提炼作品中的教育意义。例如:《黄土黄》山西晋南花鼓这部作品,其作品内涵就是想表现中国北方农民质朴的精神,以及他们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通过理解作品的内涵、文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情感。

(2)积累经验。此经验包含了生活经验以及实践经验。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的动作与音乐也都是来源于生活,只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才能更好地表达。

(3)通过编创锻炼学生情感表达。在编创的过程中,学生会设计想传达的主题与情绪情感,只有学生真正进入舞蹈编创的环节,情绪情感的投入与表达才是个体情绪情感表达的体现。在编创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先通过舞蹈音乐的聆听产生“灵感”或“感性动作”,构建出一个舞蹈结构框架,再在结构中加入感性细节,引导学生在编创作品时要有情感表达的变化、对比以及递进,來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

在进行“音乐与舞蹈”情感表达教学的时候,除了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还需要注重其内在情感与外在动作的统一,因此也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舞蹈素质训练,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能训练与舞蹈基本功训练,促进身心二者的统一与协调。

5 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中渗透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5.1 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所有音乐课程的环节中,“音乐与舞蹈”模块课程教学也不例外,要体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

5.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不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课程中得到综合学科素质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努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谐身心等有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这三大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5.3 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

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积累的审美经验、活动经验以及综合学科素质能力会相伴学生终身。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沉淀下来的知识与能力会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自身情绪情感的丰富,多元文化的吸收也都有利于终身发展、全面发展。

6 结语

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培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也是教师需要多花心思,不断寻找音乐与舞蹈结合点进行综合教学的过程。相关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多研讨、交流,为该模块的教学作出创新性的研究,推动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引用

[1] 林崇德.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J].今日教育,2017(2):13-14.

[2] 陈金凤.新视野 新方法 新认识——音乐与舞蹈交叉学科理论研讨会述评[J].人民音乐,2018(4):79-8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3.

[4] 樊兴华.隐而不见的情绪——试论舞蹈中结构与细节对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1):48-51.

作者简介:李珉旭(1999—),女,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舞蹈动作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动作描写要具体
“超学科”来啦
画动作
我和舞蹈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