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南非遗文化与数字文创的《IP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思考

2023-10-05杨柳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瑶族文化遗产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文化创意产品课程以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以视觉化创新设计为表现形式,通过传统文化与创新设计的融合与尝试,探索课程新模式。该课程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与保护意识,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本文对连南非遗文化与数字文创的《IP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展开思考,以期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概述

瑶族长鼓舞(小长鼓舞)是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舞蹈形式,瑶族长鼓舞的舞蹈动作元素源于本地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最能体现瑶族人民文化精髓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瑶族长鼓舞是劳动人民可贵劳动精神的一种体现,蕴含着古人独有的智慧。长鼓舞早期在民间有祭祀祖先、祭拜神明的作用,瑶族人民将独特的舞蹈动作视为与神明沟通的方式。沿袭至今,瑶族长鼓舞的寓意也随着时间的沉淀变得更为深刻。

2 IP的概念

IP是指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为“知识产权”,是指能带来效益的包括文学、影视、动漫等在内的产品,与文化创意产业联系紧密。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文化为基础背景,通过设计者的创造力、智慧、能力创造出来,并通过技术产业化去生产具有被消费能力的产品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及运用,为其增添高附加值。以动画文化产业为例,美国知名的迪士尼动画公司,在推出了系列广受欢迎的动画作品之后,又建立“迪士尼乐园”,在乐园内售卖“米老鼠”“唐老鸭”之类的玩偶等具有知识产权的周边产品,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的跃升。随着产业不断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日渐完善,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更愿意发挥自己的能力、底蕴、创造力去设计出真正具有高创意性,容易被接受、消费的文创产品。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数字化设计课程的开发价值

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或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IP形象设计中所需的造型能力、项目沟通能力、根据需求设计IP形象及衍生品的职业岗位能力,提升学生绘制卡通IP设计方案、制作IP模型、设计IP衍生品的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敬业、乐于沟通、善于协作的职业素质。

3.1 传承价值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舞蹈形式,是瑶族民族文化的艺术符号,其中蕴含着神话故事、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多样的文化形式。舞蹈动作蕴含的寓意是中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连南瑶族长鼓舞是具有广场舞性质的喜庆舞蹈,每逢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目,排瑶民众都会聚集到村前旷地或收割后的田野中,吹着牛角、敲动铜锣、跳起长鼓舞,以欢庆节日,祈福安康。长鼓舞以独特的击鼓节奏、刚劲敏捷的舞蹈动作,展示了瑶族人民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彰显了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

瑶族长鼓舞的舞蹈语汇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排瑶民众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原始宗教信仰。它将瑶族的历史、艺术、文学、宗教等有机聚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长鼓舞文化,具有民族学等丰富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瑶族长鼓舞值得走出国门,为更多人熟知。

3.2 教育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本课程借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提升当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让他们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同时通过制作IP模型、设计IP衍生品,绘制IP衍生品效果图的课程内容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思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3 审美价值

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脱胎于古时的祭盘王仪典以及融合了一些巫术活动中的舞蹈,现已发展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连南瑶族长鼓舞是隋唐时期排瑶祖先迁徙到连南时带入的,其后随着耍歌堂的兴盛而流行起来。

长鼓舞文创IP及衍生品从传统的图案、纹样方面入手,提炼其中风格鲜明、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融合创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结合瑶族的庆典习俗等,使IP兼顾审美价值与文化底蕴。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数字化设计课程的开发思路

4.1 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广东省连南瑶族长鼓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课程依托于连南瑶族历史悠久的长鼓舞文化,结合文化创意,为传统文化赋能,在课程设计上紧跟行业发展,以行业需求为培养目标,以情境教育为模式,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红色主题等引入设计中,让思政元素与教学全流程、多角度融合,从而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德才双育”。

4.2 新旧工艺结合发挥学科优势

目前,虚拟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能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来。信息化教学资源不断更新,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途径。本课程充分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开发实操项目,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感。

4.3 创新教学模式

本课程创新“基于任务完成”的动态循环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并不是直接指出学生问题所在,而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有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让他们“乐为、敢为、有为”。

4.4 创新教学方式

本课程创新教学方式,采用职业岗位情境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与小组配合,互为甲乙两方,通过“小组协作,客户(甲方学生组)评议,企业导师评价,设计师团队比赛晋级”的流程,让学生加强合作、动手实践,不断提升能力。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数字化设计课程的开发实施

《IP设计与制作》主要面向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学生开设,共48学时。课程内容分为“卡通IP设计基础”“卡通IP形象设计”“卡通IP模型制作”和“卡通IP衍生品设计”四个模块、12个项目、16学时。教学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实施“基于任务完成”的情境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为甲乙两方,老师参与其中,共同对学生的设计按步骤实施“设计进度和质量控制”,每一个任务力求模拟市场真实情境和需求,动态调整教学任务与教学进度,以学定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5.1 非遗文创IP项目设计

课程通过以非遗文化与IP设计结合为主题的实训项目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新血液注入,以及学生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与锻炼。

5.1.1 理论基础

一方面,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要善于运用具有符号功能及情感价值的IP形象。在功能上,IP形象具有典型的符号性,有利于非遗文化的识别、记忆、唤醒、推广、传播;在情感上,IP形象可以通过丰富的形式快速拉近非遗文化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促发受众对非遗文化的心理认同与积极情绪。

另一方面,“生命感(ALIVE)”的注入有助于IP形象设计。从“ALIVE”的设计概念来看,生命感是科技与智能的高阶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对事物的审美愉悦产生于对生命的自我发现。任何事物只要能够呈现出生命的表现特征,就能从中观察到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和奋求过程,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具有生命感的IP形象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效用。

5.1.2 非遗文创IP选题以及设计元素提取的实践

非遗文创IP的元素提取以连南瑶族长鼓舞非遗文化为例。

连南瑶族自古以来就有“牛”这一动物崇拜,所以提取牛角作为设计元素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将现代服饰的设计风格与瑶族男士的传统服饰特点进行结合,创新设计出具有现代潮流风范的菱形格子衫、“面包鞋”、发带等,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潮流IP。

5.2 3D打印技术的应用

3D打印技术,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又称增材制造。随着科技的进步,3D打印技术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应用技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对于今后可能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相关领域的人员而言,应更早地注意到这一神奇的技术,并将其应用到许多创意3D打印产品中。因此,3D打印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作用。

3D打印技术可以更全面地将教师的课程理论与学生实操结合起来,对于IP设计表现来说是一种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对于该项目的实际落地,包括与社会对接都是一种非常良性的发展方式。

以新技术为依托,使教学对接企业真实项目以及行业标准。通过学习通平台、智慧实训教室等,构建以学生为主导中心的多元化新型教学方式。通过运用新科学技术、参与真实企业项目等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了解行业规范,成为兼具审美能力与专业技术手段的新型复合人才。

5.3 产品数字化展示

课程进入尾声阶段,可以通过对接企业所提供的虚拟现实展厅,让学生整合课程知识、完成作品并连接设备进行展示。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三维化自己的作品,从而更全面地观察结构、材质等特征,更直观地了解到自己作品的进步空间,在此基礎上,更好地锻炼操作能力,掌握行业规范。学生将所设计的文化创意项目通过虚拟数字化的新兴技术手段展现在大众视野中,也实现了文创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多维互动。比起以往的单一展示手段,数字化展示可以带来更强烈的感官刺激与互动效果。通过切换场景、调整包装配色等多功能互动设计,参观者可以360度浏览产品。还可以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产品等的线上销售。

6 结语

综上所述,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特色融入数字化课程设计中,借助“非遗进校园”活动构建综合体系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多元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实现学生技能深入发展,培养“懂传统、会数字、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杨柳(1993—),女,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瑶族文化遗产课程
瑶族织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与文化遗产相遇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