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自信培养

2023-10-05姬云王乃军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大学

姬云 王乃军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文化自信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教材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师整体人文素质有待提升,高校青年大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因而将文化自信培养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必要性,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大任务之一。大学英语教材需进一步优化,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例,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思政学习,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1 文化自信培养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面向高校青年大学生授课,属于人文素质类课程,承担着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大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学英语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在提升青年大学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传承使命感上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高校应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 文化自信培养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材教学方面:高校大学英语教材素材主要取自英语原版资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占比相对较低。

李晓娜(2019)提到,“大学英语教学目前仍然以英语知识技能的培养为教学目标,育人目标不明显;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对课程思政概念理解不太准确,没有系统的理论认知,教学和课程思政衔接不紧密;大学英语教材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匮乏,教师挖掘材料比较困难;教学评价体系缺失课程思政环节。[1]”张玉青等人(2019)指出,“高校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依然非常重视,对育人的元素重视度不够;过分重视文化输入能力培养,忽视文化输出能力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佳;学生学习目标没有正面的育人成分,功利性非常明显。”刘思阳(2020)提及,“大学英语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缺失,导向性存在问题;教学目标中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成分,育人目标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比较传统,不能与时俱进。[2]”综合上述可知,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并不理想,英语教学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足,广大青年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还停留在应对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学业相关考试层面,教师教学大多停留在了知识传授方面,在文化育人方面相对欠缺。

(2)高校英语教师方面:高校英语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及教学方面的意识和经验不足。

大学英语教师长期以来侧重于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自身思想政治学习相对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不足,导致在英语教学课堂中难以对青年大学生深入地展开思政教育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忽略了青年大学生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及自信心的培育。

王守仁在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到,“今天学习外语,除了当初的目的,还要使用外语传播中国思想、学术和文化,开拓世界市场。[3]”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注重青年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关注英语语言知识本身的教学,许多高校教师将知识讲解作为课堂重点,鼓励青年大学生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提高英语水平,却忽视了对青年大学生政治和文化素养的引导和培育。虽然有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已初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但由于缺乏经验,难以深入地提炼教材内容中的思政资源与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3)高校青年大學生方面:高校青年大学生存在缺乏文化意识及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发达、通讯方便,各种应用软件触手可及。高校青年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有些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例如,看美剧、追外国明星,重视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各种西方传统节日,却有意无意地忽略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观念淡化,对中国国学经典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对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缺乏认知,更不会应用英语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不足,都极大影响了青年大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笔者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智能装备学院信息工程22-4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是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拥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的自豪感;是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经典国学知识进行过系统的学习;是否愿意在大学英语课堂授课中用英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1)将近一半的青年大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引以为豪,但在这方面的学习相对欠缺,认为自己的文化素养不足,因此缺乏文化自信。(2)大多数青年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对应的英语表达。由此可见,高校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文化自信的现象,并且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愿意做出改变,愿意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

3 文化自信培养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3.1 改进提升教材及教学设计,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块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积极传播正能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大学英语教材应系统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帮助青年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笔者所在的山东科技大学的公共课教学部英语系,目前采用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大学进阶英语》系列教材,该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在内容方面选择性地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这也是新文科对外语课程的要求。具体来说,该书每一单元的第一部分都根据单元主题和所选中英文经典篇章,有针对性地选取中国古代及现代有代表性的名人名言,并配以中英文双语解读,帮助学生掌握主题内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主题的阐释。例如,《新时代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部分的第四节选自陶渊明的《陶渊明集》的《桃花源记》,通篇文言文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于中国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追求,应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3.2 提升高校教师自身民族文化素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授课能力

教师教书育人,除了教书、传授知识外,更应肩负起育人的重大责任,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过程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关键。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强、专业素质硬、拥有丰富的授课经验,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系统性的学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有效地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增加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阅读,大量的有效阅读有利于实现教师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阅读,教师可以掌握大量传统文化知识,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进而提升自身及广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专题活动,或者定期组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学习扎染或者茶艺、参观汉文化馆、成立《论语》学习交流会、学习传统礼仪、研学国画等,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3.3 高校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选修课的开设

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是大学英语必修课程的有效扩展,选修课的教学方式相对更加灵活,教学内容相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方式为教师授课结合学生课堂活动。其中,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是关键。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针对2023级全体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情况如下:选修课程共24门,其中文化相关课程7门,占据比例为29%,相对以往呈上升趋势。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跨文化交流类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化选修课程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通过学习中西方文化知识,学生能够有效地扩大英语词汇量,并在学会各种英语表达方式的同时培养中英双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结合各种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查阅中西方文化资料,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感知自己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

4 结语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背景下党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高校担负着培养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大使命。而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重要的社会科学人文课程,应优化教材内容、改进教学设计,增设相关选修课程,有利于培育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深化青年大学生对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进而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地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同时,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引领青年大学生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帮助青年大学生建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用

[1] 李晓娜.大学英语教学推行课程思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9(12):6+16.

[2] 刘思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2):1-4.

[3] 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 (3):2-10.

基金项目:2023年山東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SZKT-22140);山东科技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2014RCJJ036)

作者简介:姬云(1981—),女,山东肥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山东科技大学公共课教学部。

通讯作者:王乃军(1980—),男,山东德州人,博士研究生,馆员,就职于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图书馆。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