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谈:黑暗时期的道德影响力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拉贝和他的朋友们

2023-10-05柯伟林Kirby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拉贝南京大屠杀南京

柯伟林(W.C.Kirby)

哈佛大学教授

蓝道夫·特斯塔(Randolph Testa)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项目副主任

托尼·孙(Tony Sun)

哈佛大学菲利普斯布鲁克公共服务和学术中心青年学者

陈谦平

南京大学教授

张 生

南京大学教授

姜良芹

南京大学教授

王卫星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杨夏鸣

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

凌 曦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副主编、高级编辑

托马斯·拉贝(Thomas Rabe)

跨越时空的道德力量:拉贝与南京大屠杀的启示

柯伟林(W.C.Kirby)

哈佛大学教授

我首次访问南京大学历史系是在1984年,当时张宪文教授任历史研究所所长,此后我一直与南京大学的同仁们互相交流学习。今天,我们在此共同纪念拉贝并讨论黑暗时期道德领导力的历史。

首先让我们回顾约翰·拉贝在1937年的处境——身在远隔重洋的异国工程师,担负着为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建设现代化电网的工作任务。正当事业小有进展之时,南京乃至整个中国突然遭到日军入侵,且母国德国与侵略者结盟。日本侵略者违反国际战争法规和人道主义原则,在南京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拉贝与其同事们以及成千上万的南京民众,在此情况下遭受着极大的生存威胁。南京沦陷前,许多外国人和中国人都逃离了这座城市,但约翰·拉贝却选择留下,并且带来了改变。

约翰·肯尼迪在任美国总统之前所著的《当仁不让》一书,描述了个体在政治上勇敢坚守原则的事迹,而拉贝的故事可视为另一个领域的“当仁不让”。约翰·拉贝留在南京,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他对中国与中国民众生命的尊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越了他对其所属政党——德国“国社党”——的忠诚。拉贝在其有生之年除了中国国民政府授予的“采玉”勋章外,并未因此获得其他荣誉,但不可否认,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勇敢抗争的一分子,一如作为抗击法西斯的西班牙国际纵队志愿军以及为了抗战迁移至西南大后方并坚持八年的数百万中国人。

艾义英和葛道荣老人作为幸存者回忆了南京大屠杀的悲剧;拉贝先生虽然已不在世,但他的记忆保存在《拉贝日记》之中。亲历者的记忆让世人能够了解1937年发生在南京的这段历史,这对中国甚至世界来说非常重要。

历史可以帮我们看到过去、预测未来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其中显而易见的是,人类可以凭借国家的名义做出极其可怕的事情。回顾日军在南京、德国人在奥斯维辛以及美国在柬埔寨所做的事情,还有美国原住民的遭遇等等,即可发现这类暴行不仅仅是日本或德国独有的做法。

另一点是,一些相对没有权力的人如拉贝,他们出于义务与责任尽力去避免浩劫,其实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避免这种灾难。日军侵占南京期间,拉贝先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是致命的,稍有不慎就会遭遇不测。拉贝作为一个外国人,而且他的国家德国正与日本结盟,他的德国人身份使其可以拥有外国“观察者”的责任和能力,以独特的优势来保护中国人民。

第三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历史中可见。战后那些对于全人类犯下罪行的罪犯,必将在军事法庭得到相应的惩罚,如纽伦堡和东京的国际法庭审判,所以战犯一定会也必须会在未来为他们犯下的罪行而受到惩罚,正义一定会到来。

还有一点是艺术与记忆。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它是让大家回忆过去那段惨痛历史的一种形式。此外,拉贝先生的日记以德文、英文、中文等多种语言出版,还有以影视作品等形式来缅怀、记忆这段历史。艺术以无与伦比的方式来捕获一些历史的时刻,这一描述或许能展现艺术与历史二者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像拉贝所处时代那样黑暗,但乌云仍然密布,部分国家与地区间冲突和战争不断,大国则为即将到来的冲突做准备,似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正如鲍勃·迪伦(Bob Dylan)所写的那样:“余晖未尽,寒夜却已来临” (It's not dark yet, but it's getting there)。我们并不需要在战争中寻找新的英雄。历史学家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 (A.J.P. Taylor)认为,“战争在爆发之前从来都不是不可避免的”。我希望在这个时代,英雄们可以站出来阻止战争,拯救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重演85年前在南京发生的悲剧。

道德领导与社会变革

蓝道夫·特斯塔(Randolph Testa)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项目副主任

在极端环境中,拉贝、魏特琳等国际人士在南京设立安全区,进行人道主义救助,因而被人们称为“活菩萨”。他们都是普通人,却做出极其了不起的事情。这其中道德勇气有何意义,对今天又有何启示?

哈佛大学开展了道德领导力的议题研究,发现日常和极端情况下的道德有相似之处,如一些日常的道德行为是可以扩展到极端情况下的道德领导力之中,从而探究普通人进行道德领导的形式。因此,研究拉贝、魏特琳等国际人士如何保护那些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并设立南京安全区的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回顾拉贝的档案不难看到,道德勇气是领导社会变革所必需的重要特质。

道德领导与个人选择

托尼·孙(Tony Sun)

哈佛大学菲利普斯布鲁克公共服务和学术中心青年学者

关于魏特琳和拉贝,大家都有独特且深刻的印象。在那个黑暗时期的大部分人,精神上或濒于崩溃,但也有一部分人的行为令人出乎意料,凭一己之力在当时的处境下做出他人无法想象的改变,约翰·拉贝与魏特琳即属于后者。他们身为黑暗时期的普通人,却因其不平凡的壮举而被誉为“南京人民的活菩萨”。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作为一个德国商人、西门子公司在南京的商业代表,却组织建立了南京安全区,拯救了数十万难民;魏特琳则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的教育工作者,拯救了无数的妇女与儿童。

笔者认为,各行业工作者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的最有价值的是,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有可能在某一时刻被置于绝境之中,此时,即是需要道德引领的时刻。个人有义务运用自己的道德和责任感去做正确的事情,并鼓励其他人也这么做。当今世界似乎已很难见到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暴行,然而道德领导力在促进组织成功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常工作能否以及何时引导个人走向不平凡是未知的,但仍需要提高道德标准并准备做出正确的选择,即使这或许意味着个人的牺牲。道德勇气对于教育者的整体道德领导力发展从未像今天这般重要。希望通过拉贝和魏特琳的事迹,我们能够将道德领导力融入使命和工作之中。

道德领导与国际政治

陈谦平

南京大学教授

从拉贝和他同事们的事迹来看,道德领导力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方向极其重要。约翰·拉贝和安全区的同事们是在南京遭受屠城时勇敢地站出来,用道德力量拯救中国人民的英雄。他们用道德的力量保护了在安全区内避难的约25万民众。

1938年1月31日,时值中国春节,在拉贝住所避难的600多位中国难民,称拉贝为几十万人的“活菩萨”。因为真菩萨无法做到的事,拉贝和他的同事们却做到了。但是面对中国难民的赞誉,拉贝在日记中的记述是“承受不起”,“我不敢对这份在无数的鞭炮声中献给我的礼物有丝毫的兴奋,因为2月4日一天天迫近了。这一天,这些可怜的难民将无一例外地从我这院子里的难民收容所被赶出去。但我仍然希望能用我的德国国旗来防止最糟糕事情的发生。上帝保佑!!和这帮道德败坏的日本兵痞旷日持久地斗来斗去,我已经厌倦了。”(1)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李清华等译:《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445页。拉贝先生已经尽最大努力保护中国民众,尤其是在看到他放出去的许多年轻女性又受到日本士兵的奸淫后,他毅然出面去跟德国使领馆交涉,还因此一度与德国外交官罗森关系有些紧张。

1938年4月15日,拉贝回到德国后连续举行报告会,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还曾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正是这个举动令他被盖世太保逮捕。他在致希特勒的信中称,自己写报告是为了履行对朋友许下的诺言及通报南京平民所遭受的苦难。言出必行,这正体现了拉贝的道德力量。拉贝,他并不是一个有相当影响力或有权力的人。但是道德力量是永恒的,必然能够得到回报。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充满“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2)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李清华等译:《拉贝日记》,第2页。的德国商人。

拉贝是纳粹党员,战后他先后被苏联政府和英国政府逮捕。而中国政府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向英国和苏联发出担保函,并且提供了“艾拉培”的名字以及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难民的大量证据。南京人民在得知拉贝入狱的消息后自发捐款,筹集营救拉贝出狱的费用。1946年6月,拉贝终于被无罪释放。

笔者去德国收集资料时,慕尼黑西门子公司总部的副总裁曾帮忙搜集拉贝的资料,其中有一份为居住在拉贝故居的600多位难民的感谢信和签名。拉贝先生对现在的西门子公司来说是一个标志性人物,对中德关系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在中国被列为十大著名国际友人之一,中国人民会永远记住他。

1946年6月拉贝给南京写信,表达生活困窘的境况。因其居住在柏林的英军占领区,拉贝陷于只能给孩子煮菜汤、大人吃干面包的绝境。消息传来,南京市民再次踊跃捐款,几天之内就捐了2000美元并转寄到德国。同时南京市市长沈怡,通过使领馆找到了拉贝的地址,后又辗转通过驻欧外交官,在瑞士购买了四大包食品寄给拉贝。

在当今世界,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道德领导力和德治的塑造更显重要。人类如何和谐相处,不仅是重要的命题,更为当务之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为统治者应有的品质,即领导人应该像水一样,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就是德治或德政,笔者认为这也是当下国际政治领袖应具备的素养。

道德良知与世界和平

张 生

南京大学教授

笔者有四点与大家分享。第一点,拉贝当年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这个选择是基于他的良知和道德。正是这个选择,使其超越了一个汉堡商人的身份,成为在世界历史当中有重要影响的人。与拉贝一样做出选择的,当时在南京城内还有20余位国际友人,其中有14位美国人,5位德国人,1位奥地利人,还有2位白俄。在南京城外还有1位德国人与1位丹麦人。这24位外国人在战争乌云正在聚集时,听从内心召唤,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拯救了数以万计的南京平民的生命,也让他们个人成为我们关于战争与和平永久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点,他们的经验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经验。在拉贝和他的朋友们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之前,这些由民间人士所创建的组织并不被承认为正式的国际组织。但在这之后,像他们这样由民间人士创建,出于人道主义目的救助平民的组织,被承认为正式的国际组织形式之一。在国际法中,他们的经验也可以应用其中。他们做出的努力,已经成为全人类的财富。这提示我们,个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点,拉贝和他的伙伴们,在当时南京极端恐怖的情境之下,发挥了自己的道德领导力。在此之前,他们都没有担任过官方的职务,历史把他们推到风口浪尖的时候,他们都把自身最大的能量发挥了出来。拉贝在日本士兵面前表现出来的坚毅和勇气,是他最大的倚靠,也感染了在南京的其他外国人。他们经常遭到日军威胁,有的是被枪指着,有的被日军的刺刀刺伤,但他们都没有退缩。这样一个群体,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的勇气和力量,始终令人感动。他们的表现,也影响了当时在南京的中国士兵和平民。很多年后,幸存者回忆起他们,都会想到他们勇敢无畏的神情和举止。

第四点,世界形势的变化和演进并不是与平民无关的。所有的事情都与我们有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好的环境,甚至可以拯救他人的生命。柯伟林教授认为,“乌云正在聚集”,“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拉贝和他朋友们的经历,可以使我们获得道德的支持,追寻良知的指引,为世界和平做更多的事情。

双重时代际遇中拉贝的选择

姜良芹

南京大学教授

成功的人道主义努力需要极高的政治的和历史的睿智,从这个角度来说,拉贝给予我们很多启发。拉贝故事的特殊之处在于南京大屠杀和纳粹时代的双重相遇。拉贝是德国“国社党”在国外组织的一名党员,他曾经代理“国社党”南京地方小组的组长。而正是他的特殊身份,使其被推举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并且使得救助20万难民的计划得以实现。

拉贝是如何做到使这两种身份不产生矛盾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商人的拉贝,他所秉持的商业理念,不仅仅是追求商业利益,而且是在扩大对华贸易的同时,尤其注重服务好西门子公司产品的使用者,即所谓的客户。而当时的南京经过首都十年建设计划的经营,已成为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当时南京的市政建设卓有成效,像通讯、发电、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大多使用了西门子公司生产的电力设备、技术和产品。南京沦陷前后,为了维护好这些使用中的与正在调试的产品,并保护西门子公司在南京的雇员的生命安全,拉贝不顾个人安危选择留在南京,做他认为作为一个汉堡商人应该做的事情。

第二点,作为道德领袖的拉贝,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拉贝从19岁开始就在海外游历,他不仅是为了生活而游历,同时对人生也有很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在被推举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后,拉贝当仁不让。他甚至利用自己德国“国社党”党员的身份给希特勒写信,希望德国元首出面说服日本同意在南京设立安全区的计划,同时还对日军在南京的反人道暴行进行多方阻止和持续抗议。可以说,在南京大屠杀中拉贝选择了道德正确。

拉贝的故事,对正处于不断变动的时代的我们而言有什么启示?拉贝和他的同事们有一个值得我们汲取的地方,那就是人类韧性的力量。在南京难民的心中,拉贝的形象是高大挺拔、坚不可摧的;而魏特琳则像湖边的芦苇坚韧不拔,弯而不折。面对日军的大规模暴行,他们意识到没有人是可以独行的。为了提高韧性,他们将留在南京的外国人和中国同事组织起来,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设立了安全区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倾尽全力保护南京难民的生命安全。他们的义举开创了在现代军事冲突之下救助平民的人道主义的新模式。从这个角度说,拉贝的故事可以带来很多力量和智慧。

道德力量的几点省思

王卫星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85年前,以德国人拉贝为主席,魏特琳、贝茨、米尔斯、马吉、威尔逊等一批留在南京的外国人及部分中国人所组成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以及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于日军在南京大肆屠杀、滥施暴行之时,挺身而出,拯救了许多中国人的生命。笔者长期从事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现就这段惨痛历史中体现出的人类道德力量谈几点感想。

第一,道德的力量是伟大的,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南京大屠杀中,以拉贝为首的留在南京的外国人所做出的正义之举即是人类道德力量的体现。正是这种道德的力量,使其在危难关头选择留在南京,并挺身而出,保护了数十万平民。同时,他们不断与日本外交官及日军交涉,抗议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道德力量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力量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的范畴。来自德国的拉贝、来自美国的魏特琳以及来自丹麦的辛德贝格等一批外国人,凭借道德的力量,合力改变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与最终结局。

第二,通过对近百年来世界历史的观察和研究,不难发现近代以来大规模的暴行往往与战争密切相关,如纳粹屠犹、南京大屠杀等。因此,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根本在于避免与制止战争。在战争与和平的天平上,道德的力量象征着和平的筹码,每增加一份道德的力量,即增加一份和平的筹码,当其达到足够分量时,人们就有可能制止战争,避免人类陷入战争的泥潭,进而避免大屠杀悲剧的重演。如今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已104年,距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已过去77年,虽然今日之世界范围内并未有大规模战争,但局部战争与冲突不断,在这些局部战争与冲突中仍时常酝酿着暴行与悲剧。因此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感召每一个人就有可能避免战争,进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第三,道德的力量需要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拉贝、魏特琳、贝茨、马吉等人身上体现出的道德力量,不应仅在历史学者群体中有所认知,尤其不应仅限于研究南京大屠杀或纳粹暴行的学术群体范围内,其道德感召力应在国内国际广泛传播,从而对当今及未来世界发挥作用。如约30年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公映后,影片中拯救了许多犹太人的辛德勒,这位德国纳粹党人的名字及这段历史,由鲜为人知变为家喻户晓。相对而言,在南京大屠杀中,拉贝、贝茨、魏特琳等人的名字虽然在中国知者甚多,但在国际上仍然有许多人不甚了解,他们当年在南京保护和救助许多中国平民的事迹仍需要进一步传播,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道德力量也需要大力传播和弘扬。作为历史研究者,除在学术方面围绕这段历史进行研究外,还需要通过传播加强拉贝等人的道德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感召力,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及不同群体都了解这段历史,都感受到拉贝等人身上体现出的道德力量与责任担当。只有尽可能多的人受到高尚品质和道德的感召,才有可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鲍恩典书信中的拉贝

杨夏鸣

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

笔者在英美档案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工作中,注意到一位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美国药剂师鲍恩典在书信中对拉贝的评价。格蕾丝·鲍尔(Grace Louise Bauer),中文名鲍恩典,1896年 1月20日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919年作为一名医务传教士被美国教会(the Christian Temple)派往中国,在金陵大学医院(今南京鼓楼医院)负责病理化验室的工作。1937年她决定留在南京,从事难民的医疗救护工作,1941年回国。在华期间,鲍恩典留有日记(Grace Bauer's dairy of 1937-1941),以及写给其母亲及家人的500多封书信,其档案保存于美国纳什维尔基督教会档案馆。笔者选取鲍恩典1938年2月18日书信中对拉贝的描述与评价内容译录如下: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在各方面都很好。尽管如此,他是纳粹的坚定支持者,也是希特勒的崇拜者。我常常好奇地想知道希特勒是不是有我们所不了解的另一面?这句话将会使郝小尔特先生感到震惊,不是吗?拉贝先生是德国人,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救济工作的负责人,他的工作非常出色,没有他的帮助,国际委员会本来是不会取得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的。”

“上个星期天他还有些自鸣得意。他刚收到来自他公司的一份电报(要他回国)。我必须承认当拉贝走了,委员会的一个非常重要部分也走了。昨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社交的日子,下午中国朋友办了一个茶会为拉贝先生送行。不知怎么的,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活动,好几次我差一点要落泪。送给他的礼物很漂亮。我们非常感激他所做的一切,这不是出于礼貌的考虑,人们知道他们不是说着玩玩的,对于拉贝的离去,他们感到非常伤感。他对自己要走也感到难过,他本来会很乐意留在这里为民众服务,但是作为一位商人而不是传教士,他的公司命令他回去,他的公司几乎没有意识到拉贝一直在创造历史。”

实际上,西门子公司并非是第一次要求拉贝离开南京。

1946年国际检察局在搜集日军南京大屠杀证据时,翻译了一批德国的外交文件,发现拉贝于1938年1月14日通过德国使馆转给上海董事会的一封信,该信是回复迈尔(W.Maier) 于1938年1月3日的来电。在信中,拉贝也详细介绍了日军占领南京后犯下的各种暴行,包括强奸2万多名中国妇女和屠杀43名发电厂工人。该信后来作为检方证据,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宣读。

在信中,拉贝回答了他没有离开南京前往汉口的原因:一是“今天我通过德国大使馆收到您的电报(1月3日),得知您要我离开南京前往汉口的指示,但为时已晚,德国人已乘‘库特沃’号船正在前往汉口的路上”;二是“我认为在危难时刻不抛弃逃到我这里来的中国职员,如韩先生一家和其他装配工,这是我应尽的职责”;三是“我已告诉您,我担任了南京成立的国际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安全区,为20万中国平民提供最后的避难所”。

显然,由于后面的两个原因,即使拉贝更早收到要求其前往汉口电报,他大概率也不会离开南京。这封信充分展现了拉贝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尽管鲍恩典对拉贝的评价可能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但通过拉贝的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出鲍恩典对拉贝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并无刻意拔高之意。鲍恩典的观察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拉贝的为人和其当时为南京平民所做的贡献。

道德的力量跨越国界

凌 曦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副主编、高级编辑

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我有两点感想与大家分享。第一,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外人士的人道主义救援体现了命运与共的精神,在当下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南京大屠杀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拉贝和他的朋友们,放弃了撤离南京的机会,选择和南京人民在一起,向绝境中的难民伸出援手。拉贝还把自己的住宅作为难民收容所,保护了600多名难民。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和拉贝的友谊延续到了今天。拉贝的墓地租期到期后,他的后人将墓碑捐赠给纪念馆,南京市在德国柏林为拉贝建了一块新的墓碑,并为拉贝的墓地续租40年。2020年,纪念馆举办了拉贝专题展“命运与共——约翰·拉贝及家族与中国的友谊”,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先生专门发来视频致辞。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后,纪念馆应托马斯·拉贝先生的请求,联系有关方面紧急筹措了3万只口罩和200套防护服等防疫物资运抵德国,这与拉贝等国际人士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纪念馆基本陈列“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专门用一个较大的板块讲述拉贝、马吉、魏特琳、威尔逊等国际人士的人道主义救援善举,吸引了每年上百万的观众驻足思考。每年11月,纪念馆在线下线上举办“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中外人士沿着当年南京安全区的边界行走,用脚步丈量大爱、致敬人道主义精神。迄今和平徒步活动已经举办了六届。

第二,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的国际大屠杀之一,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二战胜利后,南京举行了全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活动。1994年开始,南京形成了每年12月13日举行悼念仪式的制度化安排。2014年,中国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之名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在首次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指出:“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拉贝等国际人士的后代以及国际友人代表受邀参加国家公祭仪式、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等活动,表达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心声。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这段历史的记忆从幸存者的个人记忆、家族记忆,上升到南京这座城市的记忆、中国的国家记忆,直至世界的记忆。2019年,南京的艺术家们创作了歌剧《拉贝日记》,在德国和奥地利巡演。我随团参加了巡演活动,每到一处,都是座无虚席,观众们纷纷对拉贝等国际人士表示敬意,反响热烈。道德的力量是跨越国界的,讲和平不能脱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拉贝等国际人士的人道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我的祖父与南京

托马斯·拉贝(Thomas Rabe)

祖父在我出生前一年去世,我是从父亲的叙述中才了解他的。父亲经常给儿时的我们讲述自己的青年时代以及祖父的经历。父亲奥托·拉贝于1917年在北京出生,他兼通中文和德文,同时对法兰克福也有深刻的印象,后来和祖父母一起在柏林生活。

可以想象一下,我祖父当时为何要留在南京:首先,作为西门子公司的员工,他无法做到不顾西门子公司在南京的一切而离开,因而当西门子总部和德国驻华大使向拉贝发来信函劝他离开南京时被拒绝了,实际上当时西门子公司和拉贝的家庭成员都承受了政治压力,父亲也讲述了当时祖父的处境非常艰难。另一方面,祖父对日本方面说自己在中国待了30年,儿孙辈也在中国出生成长,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因此决定留下来。

祖父和其他20余位国际人士都意识到,应仿效上海南市难民区,在南京建立类似模式的难民区。家人们也很难理解祖父为何坚持留在南京,毕竟留在当时的南京是一件危险的事。虽然在国际法上我们的财产是受到保护的,然而实际上谁也无法确定何处能避开日机的轰炸。日机到处轰炸与满城的日本士兵造成了南京城满目疮痍,民众被屠杀,房屋等财产被毁坏或被掠夺,在这种情况下,祖父等人组织的南京安全区尽可能保护了更多的平民。

祖父于1938年返回柏林后,作了多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并给希特勒写了一份报告。而在他给希特勒寄信几天后,盖世太保对他进行了审讯,同时拿走了他写的日记和马吉拍摄的影片胶片。

2001年我来到南京,参观了祖父在南京的故居,想象着当年这座城市被战火吞噬。我为祖父等人在如此危境中拯救了无数平民而感慨万千。

猜你喜欢

拉贝南京大屠杀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阿司匹林、拉贝洛尔联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
拉贝洛尔联合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的临床价值体会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九间堂
雪祭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