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儿时的冬水田

2023-10-04罗大佺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牛儿水稻田农人

罗大佺

冬水田,就是冬天里还蓄着水的田。

家乡洪雅位于川西南的丘陵地区,主产水稻,稻田村村都有。稻田分为旱田和水田,旱田除了产水稻,还产小麦和油菜;水田只产水稻,一年四季田里都有水。秋天,农人收割了水田里的稻谷,留下满田的谷桩,一排一排,齐刷刷的。放鸭的农人将一群群鸭鹅赶到田里,寻找掉落在田里的谷粒,啄食还在谷桩上飞来飞去的昆虫。鸭子和鹅儿在田里闹得欢,一些鸟儿也飞到田里凑热闹,和家禽混在一起,争相觅食。

深秋季节,生产队晒干了收割回去的稻谷,交完国家公粮后,其余的粮食装进生产队的仓库里,等待年底决算分配。农人也晒干了扎成一把一把的稻草,在田埂边的槭树间绑上一排排竹竿,稻草挂在竹竿上,上面封个帽子模样的顶子。一排排稻草就像一面面墙壁,上面的顶子如果没封好,或者挂上树子的稻草没有晒干,稻草就会潮湿腐烂。稻草可是农人给耕牛储藏的“冬粮”,农人可以根据需要慢慢地把稻草取回家喂牛,或者打成草料喂猪,晚间走山路,还可以用稻草做火把;那时候的乡村,茅草房还不少,房顶漏雨了,也需要稻草去翻盖,稻草的用处大着呢。

冬天来临的时候,农人挖完了山地里的紅薯,打完了林里的板栗,摘完了果园里的红橘,在旱田和山地里播种了小麦和油菜,于是腾出手来,开始收拾水稻田,为来年的春耕生产打下基础。

冬水田是要蓄水的,经过一个夏天的暴晒,水稻田的田埂已经有了裂缝,蓄不住水了。为让水稻田能够蓄住水,农人将衣袖和裤腿扎得高高的,下到田里,用双手刨出稀中带干的泥土,搭在田埂边上,用手按得扎扎实实后,再用手脚将泥土抹得光溜溜的,将田埂的缝隙塞住,不留一丝一缝,不让水田漏水。田埂在家乡洪雅俗称“田坎”,这个农活被称为“铺田坎”。田坎铺好后,农人从河里、水塘里或者水渠里把水引来,放进田里,淹没谷桩,将牛儿牵进田地,开始犁田。牛儿的肩上带着枷担,屁股后面拖着铧犁,农人一手撑着犁把,一手牵绳扬鞭,嘴里“驶走,驶走”地吆喝着。牛在前面慢慢地走着,铧犁将泥土一片片翻起,田水哗哗流进犁沟,谷桩、野草和尚未腐烂的树叶被埋进土里,成为来年最好的肥料。犁完稻田后,农人取下犁头,再把犁耙套在牛儿身上。犁耙是一种带铁齿的长方形农具,在农人的指挥下,牛儿牵引着犁耙把翻起的泥土耙得平平整整。然后农人再把水放进田里,装得满满的,像池塘一样。特别勤快的农人,冬天里会犁两遍水稻田才放水进去。至于个别如泥潭“陷阱”般的水稻田,耕牛不能下去犁田,农人便亲自下到田里,用锄头一锄一锄挖翻泥土,将谷桩和杂物埋进土里,而后放水进去,这样的水稻田,被农人称为“烂包田”。

儿时的冬天很冷,寒风一吹,刮得人脸颊生疼,手里要提个火笼子去上学。火笼子是用竹篾片编织的,形状有点儿像灯笼,又有点儿像竹篮。火笼子里面放置着一个瓦钵,瓦钵里盛上一层草灰,草灰里面埋上10 多颗燃烧的木炭,木炭上面再铺上一层薄薄的草灰,热气从里面冒出来,十分暖人。母亲告诉我们,瓦钵里装上草灰,是防止木炭火烧坏瓦钵,木炭火上再放一层草灰,是避免木炭火很快燃尽。火笼子里面的木炭火红焰焰地闪动着,我们一边行走,一边将小手伸到火笼子里取暖。到了学校,我们就将火笼子放在课桌下,上课时双腿也就不觉得冷了。下课后,一些小伙伴围了过来,将小手放在火笼子周围取暖。儿时的冬天又是干燥的,有时候天空会连续一个多月不下雨,草儿干枯、树枝干裂、小沟、小河、甚至井水都会枯竭一大截。

儿时的冬水田,是乡村的美丽风景,也是我们玩耍的乐园。冬水田在田野上一块挨着一块,阳光一照,绿油油的,倒映出蓝天白云。即使半山上的冬水田,也能围着山腰,连成一层层错落有序的“梯田”。田埂上,枯叶被吹进田里,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荡一荡的,仿佛远行的小船。不少鸟儿前来光顾冬水田。白鹭扇动翅膀,在田野上空盘旋,发现田里的小鱼和泥鳅后,立即飞到田里捕捉。野鸭有时浮在水面,一边游泳,一边嘎嘎叫着,远远一看,和家禽分辨不清。白鹤露着长长的脚杆,在冬水田里行走,它们警惕地转动眼睛观看周围有无危险。至于一种叫点水雀的鸟儿,它倏地飞到冬水田里,又倏地飞向天空,掠得水面碧波荡漾,却没见它捕捉到什么食物。也许它是去喝水吧,我们常常这样想。

那时候的冬水田里没人养鱼,却有不少生态鱼。犁田的时候随着铧犁翻转,田水哗哗流进犁沟,一些鱼儿躺在泥土上一动不动,犁田的农人让牛儿停下脚步,将鱼儿捉来放进拴在身上的围腰布里。生态鱼大多是鲫鱼,带回家后,刮掉鱼鳞,剖开肚腹,清洗干净后,或蒸、或煮、或油煎来吃。最简便的一种办法,是用青菜叶包住鱼儿,用棕丝系好,埋到草料燃过的火堆里,听到轻轻的一声“啪”响后,掏出来,扒掉青菜叶,香味扑鼻。冬水田里除了鲫鱼,还有鲢鱼。鲢鱼多半为草鲢,比起鲫鱼要大得多,腹部白花花的,嘴唇边有两根长长的胡须。这种鱼不多,不容易碰到。至于黄鳝、泥鳅,那是随处可见的。

冬水田都有一个“田缺口”。就是田埂边上挖开一块口子,口子留到蓄水的位置,然后用柔软的泥土塞住,上面铺一块石板,用于过路行走。放水时,用锄头将柔软的泥土掏开,田里的水就哗哗流到下一块田去了。时间久了,流水就会将下田流进的地方冲出一个小水凼,流水的地方和小水凼就叫“田缺口”。儿时我个儿矮,胆子也小,不敢到田里捕鱼,就站在石板上,弯下腰,用箢篼在田缺口里捞,有时也会捞到一些小鱼小虾。在经济并不富裕的年代,这些小鱼也会成为农家饭桌上的美味佳肴;而小虾呢,则可以用来喂猫。

飘雪的日子里,不到半天时间,房子上、山林里、竹林间,院坝中,到处白茫茫一片。我们坐在屋檐下,围着一盆炭火,看麻雀和红嘎嘎鸟在雪地上跳来跳去。大哥聪明,用背篼、筛子、树枝、绳子和几把细碎的大米做成捕鸟的工具。我们在一边观看大哥捕鸟的全过程。下过雪的早晨,冬水田里结了一层薄薄的冰。上学路上,我们将小小的瓦片往田里一扔,瓦片在冰块上溜出很远很远。一旦被大人们发现,是会受到呵斥的,因为瓦片扔到冬水田里,大人们来年下田进行春耕生产时,一不留神就会划伤手脚。不能扔瓦片,我们就用棍子敲碎冰块,手上捏着的冰块在阳光下一晃,晶莹剔透,五彩缤纷,好玩儿极了。有时候我们想象着冰棍也是冰块做的,就将冰块放到嘴里,用嘴轻轻一咬,冷得牙齿打战,却没有一点甜味儿,于是赶紧吐掉。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儿时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带给我们春天的希望。春耕生产开始时,大人们选择几块肥沃而又向阳的冬水田做秧母田。把水放得浅浅的,犁一遍,施上农家肥,用扁担把田平整后,均匀地撒上泡胀了芽口的谷种,没过几天,田里便萌发出一片浅浅的绿色,成长为水稻生产的种苗。后来种植杂交水稻,农人用双手把冬水田刨成一圈一圈的围堰,用水盆把水一点点舀干,用扁担把淤泥平整成一块一块的苗床,再将温室里育出的秧苗一根根插到苗床上,孕育出农人一年的希望。

春天里,一到傍晚,被春阳晒过的冬水田里蛙鸣虫唱,此起彼伏,奏响了一首首美丽的乡村小夜曲。夜色下,农家小孩两人一组,踩着星光,一个提着马灯、拿着竹夹子,一个提着小水桶跟在后面,便结伴而行去田里抓黄鳝了。黄鳝不仅可以吃,还能拿到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稻花飘香的夏天,冬水田里的田螺、河蚌、小螃蟹等,被捡回家喂鸡、鸭、鹅。

冬水田只生产一季水稻,但比起生产小麦和水稻的两季旱田来,冬水田里的稻谷谷粒饱满,产量很高。每到秋天,一阵秋风吹过,那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地摇曳在田野里,仿佛在展示大自然对农人无私的馈赠。

冬水田是乡村生态的产物,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每家农户院落旁、地坝下,都会有一块较大的冬水田,储蓄着满满的田水,这田水也成为农家的生活用水,洗红苕、淘猪草、挑水喂牛、洗脚洗手,有的甚至在田埂上铺块大石板洗衣服。遇到长时间不下雨的干旱季节,冬水田里的水,还成为保春播春栽、抗旱抗灾的重要资源。可以这么说,冬水田是乡村重要的湿地资源。因为有了冬水田,儿时的乡村才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风景秀丽。

如今,留守乡村的农人越来越少,农人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采用抛秧、播种机、收割机等方式方法进行生产,大大增加了农作效率。然而,耕牛拖犁的景象也随之走入历史,冬水田几乎全都变成了旱田,有的甚至变成了荒地,干脆被废弃闲置。据相关资料记载,近30 年来,全国约有两千万亩冬水田被废弃。我想,要想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恢复冬水田或许是一种可行方法。

冬天来了,怀念儿时的冬水田。

猜你喜欢

牛儿水稻田农人
上学路上
家乡的白鹭
牛气冲天
牛儿回家
2016农人在路上
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田杂草化学防治效果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农人碎碎念
农人碎碎念
所有农人都是一群“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