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老铁道兵的隧道梦

2023-10-03周先民

国资报告 2023年8期
关键词:战友盾构长江

周先民

我曾是一名光荣的铁道兵,于1974年12月参军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1984年兵改工后,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到了中铁十四局。在中铁十四局,我参建了南疆铁路、京九铁路、南京长江隧道、宁启铁路等工程。2015年12月退休。2017年后,我先后在苏通GIL综合管廊、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工程、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擔任项目顾问。

47年前,我参建第一条隧道时,用的还是风枪、钻爆方式,如今,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挖掘隧道,节能、环保、安全、高效,早已今非昔比。我作为中国隧道建设技术机械化、科学化、智能化等演变的见证者,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说不完的感慨。

今天,我想给读者分享我的故事——关于我个人40多年来参与隧道工程建设、一直为“安全穿越隧道”而追梦前行的经历,以及有幸在“时光的隧道”中见证隧道施工向安全、高效演变的过程。

故事一:在天山脚下“挖”隧道

1979年,我乘坐7个日夜的火车,到位于新疆南疆的韭菜沟,修建给各族人民带来幸福希望的铁路——南疆铁路,也是新疆第一条铁路。那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几乎是无人区,冬天天寒地冻,接近零下40度,住的是自己动手建的土坯房,吃的是压缩菜、战备粮,喝的是同牛羊一样的天山雪水。到了冬天,还要砸冰化冰取水,因为高寒缺氧,烧水八十度就开锅了,主食蒸不熟。夏天住帐篷,冬天地面上太冷,战士们就徒手挖地窝子住进去,一年四季无法洗澡,只能擦身。对外基本没有联络,唯一的通信方式就是“鸿雁家书”,遇上急事,要发封电报,都要步行跑到50公里以外的一个小镇上,而且没有公路。

3.3公里新光隧道是南疆铁路的控制性工程,要在大山肚子里,转上一个大弯,进出洞上下落差直线距离才50米,我们都戏称它为“灯泡隧道”,由于它地质条件差,经常发生涌水、塌方、瓦斯爆炸等事故。当时,我们全团4000多名官兵就是用钢钎、铁锤、铁锹、铁镐、小推车这样的原始工具进行施工,晴天一身水,雨天一身泥,到了冬天,下班出洞后,由于零下40度的严寒,一会儿就成了冰人。战友们取了个雅号“盔甲部队”,回到驻地要在火炉旁烘烤半天,衣服才脱下来。

在那个年代开挖隧道,受伤、流血、牺牲是常有的事。我当年是班里的“除渣工”,一次爆破中一块山石飞起直接砸到我的背部,当时就晕了过去什么都不知道了,战友赶紧把我送去抢救,我仗着自己年轻挺了过来,但是也留下了现在腰椎的病根。

在建设南疆铁路的5年间,一共有268名铁道兵长眠在天山脚下。仅我们团先后有25名战友牺牲,伤残的更多,战友们的遗体抬进陵园的场景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到今天都是挥之不去的痛。为了祖国建设、为了早日通车,从连长、排长、班长,到战士、卫生员……奉献了多少年轻的生命才啃下了南疆铁路这块“硬骨头”。

当时一位战友的牺牲常常让我想起来就泪雨滂沱:刚过完19岁生日的战友在排查哑炮时被炸身亡。因为入伍后从没出过大山,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在开追悼会时,战友们只能凭着记忆给他画了一张遗像。封必虎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连长,被批准转业即将登车回家那天,我们隧道里突发事故,他冲进隧道抢险,不幸坠亡……那时候就有个懵懵懂懂的想法,什么时候能有一台机器,像穿山甲一样开挖隧道,该有多好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战友牺牲了。从那个时候起,“安全穿越隧道”“多建安全隧道”就成了我最渴望实现的“隧道梦”。

故事二:南京长江隧道打硬仗

随着技术的提升和改进,90年代以后,许多新技术、新设备慢慢应用到隧道施工中。2006年,我有幸参与了“万里长江第一隧”南京长江隧道的建设,工程使用的是2台进口的超大型盾构机,在长江水下60米深处完成掘进任务,这份经历让我终生难忘。在这里,利用大型机械设备安全穿越隧道的梦想得以实现。

我们一切都是从零起步。由于在极为复杂的南京长江下建隧道,大盾构施工仍是一项空白,盾构机操作的有些关键技术需要外方人员方可完成,所以,项目上有20多个外国技术人员常驻,调试设备,安装、维修零部件。但他们还是实行技术封锁,不许中方人员靠近,更不用说学习参数计算方法、设备管理理念。

我始终坚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要有热爱大盾构事业的人,就一定能干成最难的大盾构工程。我想着要把南京长江隧道建成大盾构施工人才的“黄埔军校”。一方面分批次派出多名技术人员到设备制造厂家全过程监造和学习,另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一边施工一边摸索钻研,通过反复操作、维修、保养等,慢慢掌握了盾构施工的基本要领。

2008年12月,一次突发事件考验着我们这支盾构“新军”。盾构机泥水循环系统出现异常,长江水直接进入盾构机开挖仓,隧道掘进不得不暂停。我们就赶到现场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抢险对策,当时,大家的意见有很大的分歧,有人主张停下来,原地采取救援措施;有人认为,在刀盘还能转动时继续掘进,方可化险为夷……

意见不统一,抉择很困难,我们就想听外国专家的意见。但国外专家无法及时赶到现场,难以提供援助,项目团队也是十分着急。后来根据地质条件,结合设备性能,我们果断作出“继续向前推进”的决定。

掘进仍然危险重重,前方土体先后出现三次塌方,但我们全体抢险人员更加众志成城,中途换泥浆管道时,几十个一直守在隧道里不肯离开的工人“呼啦啦”地从廊道上跳进了泥水中。平时换一节管道要一个小时,但那天,20多分钟就换完……

48小时后,盾构机向前掘进24米,切口压力逐渐恢复,系统趋于稳定,我们战胜了一场灭顶之灾,打赢了这场硬仗,保住了设备,保住了隧道。

2015年,我年满60周岁,光荣退休。虽然我已经离开了岗位,但我的梦想还在延续。南京长江隧道建成后,中铁十四局大盾构业务也迎来井喷式增长。2016年,国内首家大盾构专业化施工企业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在南京成立,承揽了更多的大盾构隧道工程,这些隧道施工的众多中坚力量都是来自南京长江隧道项目。

故事三:在“长三角”为盾构事业奉献余热

2017年3月,我接到组织来电,邀请我去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项目部当顾问。这个项目是全球首条特高压穿越长江综合管廊,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超长距离GIL创新工程,可以减少长三角地区发电用煤1亿吨,创造多个世界第一。而其中,最重要的控制性工程是要在长江下掘进一条5.5公里的隧道,施工时,存在穿越沼气层、穿越深槽区等六大风险点。

收到来电后,我思绪万千,作为一名曾经的铁道兵战士,又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一生的成长进步,都是部队和企业培养出来的,没有中铁十四局集团就没有我和全家人的一切。我在家中召集妻子、女儿、女婿和小外孙开家庭会,对是否接受苏通邀请的事情征求意见,结果遭到全家人反对。后来,我就跟他们说“先过去看看再说”,他们勉强通过。就这样,我奔赴到了新的战斗岗位,“看看”之后也就没有再走了。

我有时候就在想,顾问是什么呢?顾问可不是“顾而不问”,而是“又顾又问”,要在工地上四处光顾、解决问题,不光顾不解决问题要我这顾问干啥?所以我没事就在工地转悠,苏通项目的场地有一万平方米,可以说,我熟悉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我年纪大,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床了,我就先到整个工地查看一圈,等工人上班后,再提醒他们各作业点的施工风险及应对措施,晚上九十点钟,我还要到作业面再转一圈。每天,我来来回回要在工地里跑上五六趟。

我觉得顾问还有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给年轻的员工带好路。我常常跟年轻人说,要“宁可越位,不可缺位,主动补位”,凡是眼中看到的事情,绝不拖延和忽视,直到事情解决。我还常常告诉大家,不到隧道贯通那一刻不能有任何松懈,要一直绷紧一根弦,不能出现任何麻痹大意。

苏通“卓越号”盾构机从始发到隧道胜利贯通,历时1年零2个月,先后克服了沼气层地带、超高水压、超深掘进、超长距离等一系列施工困难和难题;成功做到了整条隧道“不渗不漏”,还创造了历时14个月日均掘进14.12米、月均417米的新纪录,这是“万里长江第一廊”建设奇迹,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称为“国内现场管理最好、实体质量最优、施工进度最快的标杆工程”。

故事四:在东六环圆梦“中国大盾构”

苏通项目完成后,我又被组织任命到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在我们这支队伍的努力下,这些工程干得都很好,受到了业主的高度赞扬,但是我心中总有个遗憾,这些工程使用的都是进口的设备。我也常常期盼着,在我们建造技术的引领下,我们的制造技术也有质的跨越,我们自主研发的盾构机能够越来越强大,在世界上实现领跑。

2019年,组织邀请我到东六环改造工程担任项目顾问,这项工程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盾构段长7336米,管片外径15.4米,开挖断面达202平方米,施工过程中,我们还要穿越京哈铁路、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等55处风险源。完成这样一项超级工程,需要一台开挖直径达16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这一次,要用的盾构机将会完全自主研发,这也将是国内最先进的设备。

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开心,也当即决定,接受这一个任命,为了实现大盾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了多培养一些大盾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为走出国门、为海峡工程再尽一些绵薄之力,为了我热爱的大盾构事业再发挥一点余热。

而这个工程也成为我们中国铁建闪耀在京华大地的一颗明珠,是一项真正的超级工程。6月28日,西线隧道顺利贯通,我们自主研发的“京华号”在我们的技术人员操控下稳步前行,用700多个日夜开掘出一条浑然天成、不渗不漏的盾构隧道,沉降始终控制在3毫米以内,管片上浮不超过10毫米。隧道还实现单日最高掘进24米、单月最高掘进542米,创造了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月进尺新纪录,吸引了国内外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讲到“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让操纵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的我们备受关注。后来,我们的“京华号”盾构机先后闪耀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高新技术展区”、“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和全国人民的检阅。“京华号”盾构机还成为展现中国品牌强劲实力的生动案例之一,参展中国品牌博览会,与中国空间站、歼-20“威龙”、“国和一号”等大国重器同台共舞,受到行业和主流媒体的密集关注,成了整个展区的“亮点”。日前,“京华号”盾构机模型还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看到这些报道和实物时,我难掩内心的激动和感慨,更加深感责任重大。

回顾这40多年,实为感慨万千。在南疆铁路我们还用人工凿隧道,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有了中国的大盾构,从此再不受制于人。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穿江越海成为现实,能够实现各种复杂地层的掘进施工,“中国大盾构”也扬名海内外。真正实现了“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追风有高铁,入地有盾构”。中国制造,大国重器,扬眉吐气。

2018年国庆节前夕,我还去了一趟南疆线,回望当年和战友们一起战斗的地方,祭拜了当年牺牲的老连长和战友们,告诉他们——“我们再也不用钢钎、铁锤凿隧道了,现在国之重器盾构机挖掘隧道是多么高效、先进、安全、环保。”40多年,白驹过隙。我的“安全穿越隧道”的梦想实现了,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一代铁道兵人共同的梦想。

(作者为中铁十四局东六环改造工程西线隧道项目顾问)

猜你喜欢

战友盾构长江
长江之头
战友是什么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永远是战友
永远是战友
无言的战友
盾构近距离下穿房屋接收技术
复合盾构在纵向锚杆区的掘进分析及实践
《盾构机切削刀具》行业标准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