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

2023-10-03高虎周振晖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8期
关键词: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

高虎 周振晖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引,既跨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卡夫丁峡谷”,又全面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优势。其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自发发展模式的超越;价值基础是坚持“人民至上”,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至上”价值观的超越;自然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征服自然”发展范式的超越。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性,不仅有利于从学理方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科学体系的真理性,也有利于我们增强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式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超越

现代化是人类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近代以来,许多“后发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大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原发现代化”的语境下进行的。不可否认,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现代化曾对人类历史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建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其发展过程也催生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冲突。显然,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模板。基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造成的“现代性之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对其“问题因”和“矛盾链”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批判。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承者和信仰者,自建党之日起,便带领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进行了不懈奋斗,走出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1 ]。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之“优”和资本主义现代化之“问”,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角度,也有利于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坚定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一、自觉的现代化对自发的现代化的超越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的发生机制虽然共同取决于矛盾运动规律,但是二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根本不同。

與中国式现代化相比,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自发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下,资本占据着主导地位,由资本逻辑外化的各种生产要素缔造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本逻辑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具有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生产力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上层建筑。但是,问题的关键正在于资本所固有的特性。“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2 ]。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为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绘就了顶层设计、设计了宏伟蓝图。

近代以来,苦难的旧中国虽身陷囹圄,被动地卷入现代化的潮流,但是,中国人民在“被动”的境地中却呈现出奋发有为的“主动”状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将这种历史主动精神上升到新的高度,中国进入了主动探索现代化的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进行了不懈探索,为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将“小康”确定为新的奋斗目标,经过几代中央领导人的战略擘画,“小康社会”目标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延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史上具有承上启下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再一次作出了科学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逐渐成熟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进行了完备的阐述,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臻于完善而正式形成。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进程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的核心作用,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是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政治保证,充分体现了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相较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发一系列“现代化之殇”的现代化模式,无疑具有显著的优势。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的超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前瞻性地观察到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带来的黑暗和苦果,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上的西方现代化模式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是剥削成千上万名雇佣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看似使工人的双手得到了解放,获得了巨大的创造力,实则工人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成为机器的奴隶和附庸。

显而易见,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不仅给工人制造出贫困、剥削、压迫,而且给 ‘人的世界带来严重的摧残和贬值,因而是人的生命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毁灭过程”[3]。与此相反,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追求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方面面。在经济领域,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把“蛋糕”做大做实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政治领域,尊重人权,发扬民主,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在文化领域,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用党的红色基因鼓舞斗志,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在社会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在生态领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让天更蓝、水更清、人民的生活环境更优美。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

西方现代化奉行“资本至上”的价值立场和中国式现代化坚定的“人民至上”鲜明导向是我们在横向比较中得出的又一结论。两种不同价值追求下所体现的“西方之问”和“中国之治”也再次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立场的鲜明价值取向,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资本主导发展模式的新跨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解放”的生动实践。

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对征服自然现代化的超越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形态发展到今天,其整个历史进程就是一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是人与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相互作用过程。纵观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与兴衰史,无不与自然生態环境的优劣、自然资源的充足与否息息相关。坚持自然演化的内在规律与人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是人类文明得以持续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然而,近代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无节制攫取和“征服式”开发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破坏,同时通过转嫁环境污染危机,给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都带来了威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蕴含的自然哲学观与中国历来崇尚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既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又契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道路。在政策规划方面,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在目标制定方面,将生态文明强国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在具体措施方面,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扎实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在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理念方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的科学运用,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崇尚自然理念的科学实践,在理论创新和积极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义,跨越时间维度和历史维度,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下“人与自然对立”范式的超越。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着眼于全人类共同进步,在辩证否定中孕育和开创了人类通往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终结论”,代表了未来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新趋势、新走向。迈向新征程,我们要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为坚定的历史主动、更为笃定的必胜信念进一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不断为民族的振兴、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3] 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5(4):53-62.

(作者简介:高虎、周振晖,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跨界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