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百年经验论析

2023-10-03李倩高延春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8期

李倩 高延春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百年历史,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产党人在为人民谋幸福的百年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内容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不断增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百年经验,对于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民的理论,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创立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历程中,始终积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智慧,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实践,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如今强起来的伟大征程。

自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之后,并用其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最终在一系列战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之后,中国人民自此“站起来”了,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以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出的“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符合我国特殊的国情,使我国从“一穷二白”的国家一跃成为经济大国。在这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成功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富起来”的伟大征程。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我们党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考验,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符合国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向“强起来”的目标继续行进,用实际行动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真理,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作用。

二、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一论断反映了党的领导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实实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政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人民群众的不同意愿、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始终积极推进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党的领导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因此我们必须坚定维护党中央的统一领导。

毛泽东在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在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中,信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准则,中国革命事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与党的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思想建党上更是侧重于“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严厉批评党内人员出现的错误思想倾向,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全党。二是严格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在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三是严肃学习态度,做到永不自满。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在党员干部思想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在纪律问题上,要求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在作风问题上,要求党员弘扬优良传统作风和加强反腐倡廉;在党内领导制度问题上,要求发挥制度建设优势。这也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党内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如果党内不良风气继续发展下去,就会成为党和人民之间的阻碍,成为为人民谋幸福道路上的绊脚石,中国共产党也会因此失去根基;严格规范党内制度,构建长效机制,制度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对于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和脱离群众的风险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廉政机制,切实保证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严格权力运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子”,习近平特别重视制度建设,在面对党内出现违法乱纪问题时,果断从顶层设计入手,既切实处理了党内非法干部,又拉近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在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性是马克思幸福观区别于以往其他理论的最大不同,也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最鲜明的特色。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展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书写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见证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历程中带领人民实现伟大成就的创造者。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发现,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追求。

毛泽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的早期探索者,其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内在要求。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党的群众路线,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放在首位。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站在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以此来激励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邓小平同志强调,人民利益是衡量社会主义事业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打好物质基础。

习近平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鲜明立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党内少数人的利益,或者是专门为某一个阶层的利益而服务的政党,而是充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立场体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古往今来社会上进行伟大实践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放在首位,做到全心全意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解决人民的忧难。从而突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在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前进。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开创出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符合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潮流、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经过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证明,必须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但他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实践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十分重视经济基础的发展,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成功转移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以胡锦涛、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就。

习近平带领中国人民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洞悉人民所需、时代所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党的十八大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入“生态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共同富裕”三方面的内容。在立足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 ],在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2 ]。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是能为我国人民谋得幸福的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人民幸福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基于近代中国人民救国之路的深刻总结,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经验的探索,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强国的伟大实践。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是实现人民幸福的为民之路,我们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延安精神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专项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研究”(2022YA04)。

(作者简介:李倩,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高延春,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