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乡愁驻留雨儿胡同

2023-10-03王铁桥姜浩宇

北京支部生活 2023年9期
关键词:雨儿东城区院落

王铁桥 姜浩宇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玉河旁的雨儿胡同,关切询问居民的取暖、居住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东城区牢记总书记嘱托,加速“崇文争先”,走出了一条以服务居民、引导居民、依靠居民为特点的基层治理之路。

漫步雨儿胡同,广亮门、如意门修旧如旧,清水脊、硬山墙排布有致,既有灰瓦短墙也有朱漆檩椽,移步换景,令人油然而生“白墙灰瓦雨如烟,古意石桥月半弯”的诗意。

“之前可不是这样的光景。那时候有的院子乱搭乱建,一家三四口挤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非常难受!现在条件好了,这几年区里真是下了大力气!”谈到雨儿胡同的变化时,几位老街坊感慨道。

东西走向的雨儿胡同全长343米,东起南锣鼓巷,西至东不压桥胡同,南邻蓑衣胡同,北靠帽儿胡同,坐落有清代值年旗衙门、齐白石旧居等历史遗存。雨儿胡同的更新换貌像一扇窗口,展现了东城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让老胡同留住乡愁记忆的同时,焕发新生机的生动实践。

“申请式”把选择权留给居民

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高度重视,他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东城区坚持古都风貌与民生并重,探索实践出一条老城保护的复兴新途径。

2015年9月,东城区启动了雨儿、帽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以下简称“四条胡同”)腾退、修缮整治项目。与以往的城市建设不同,在四条胡同的改造中,东城区首次提出“申请式”腾退及改善概念,变大拆大建为院落保护性修缮,变征收拆迁为居民申请式腾退、改善,将外迁和留住的选择权交给居民。

具体来说,就是在直管公房范围内,启动“申请式腾退”,居民可自愿选择外迁或者留下。选择外迁的居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腾出了院落空间,降低了人口密度。选择留下来的居民,也有“申请式改善”的方式,雨儿胡同就是“申请式改善”比较典型的区域。所谓“申请式改善”,指的是在拆除违法建设的前提下,根据居民的家庭结构和生活状况,允许居民申请租赁腾退正式房,适度改善生活条件,从而实现“下厨不出户、如厕不出院、洗浴在家中、储物有空间、晾晒有设施、院内有绿化”。

如今,人们走进雨儿胡同,随处可见雕花墙砖、门檐石阶,门墩也都造型不一,精巧别致。进入院落,还能看到微型消防柜、电动车充电桩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岁月静好就是这样吧。安适、惬意的小院,我们生活在这里真是太享受了!”正在雨儿胡同30号院里侍弄着自家绿植的71岁居民崇宝才感慨道。

保护性修缮切实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老胡同居民留住在此,过上了幸福的现代化生活,也留住了乡愁。

老胡同里新生活

在四条胡同修缮整治项目中,东城区立足于修缮但不受限于修缮,统筹提出了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停车、公服设施、绿化空间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立体实现风貌保护与居民生活的统一。

“为了保证使用传统工艺不走样,修缮中我们大力收集利用老物料,全力做到修旧如旧,尽量保留历史建筑的风貌。”谈到具体修缮过程时,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表示,“修缮用的是原来的老柱子,加了墩接、抱箍等工艺,既能保证功能又最大程度不让老物件变味儿。坎墙山墙这类不可移动的墙面,我们以老砖为基础,采取干摆、淌白等不同方式进行修葺,就是为了保证原汁原味。”

在具体修缮中,东城区坚持“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的原则,协调27支设计团队进行院落設计改造。在设计改造中,主动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等具体工作与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项目相融合,做到了历史街区风貌保护要求和居民实际需求的融合。

“木质结构的门容易受潮、变形。”在设计初期,设计师建议将雨儿胡同30号院的门统一为木门,但居民对此有不同意见。针对居民的诉求,设计团队最终为居民们安装了双层门。靠近屋内的选择断桥铝制门窗,确保不漏风、不受潮;临近街面的外侧仍然选择了木门,保持色调和建筑风格的整体统一,实现了文物修缮与居民生活需要的两全其美。

据统计,雨儿胡同通过拆除160间违法建设,亮出了院落的公共空间,还原了院落规制格局,恢复了院落传统风貌,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除了建筑修缮,东城区还将视线转向了公共区域管理。2016年,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全面启动平房区物业管理,运用市场的力量为居民提供物业管理和服务,胡同过境车辆有人管理,路边花草有人拾掇,街巷卫生有人打扫,连屋檐底下原先凌乱的飞线都收拾整齐,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共生院”中各美其美

基础设施改造完成以后,东城区聚焦进一步凝聚人心,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努力实现“东家有事西家帮忙,邻里守望相助”的目标。东城区在胡同修缮整治中成立了重大项目联合党委,8个群众工作组覆盖到四条胡同118个院落,党员服务队包片、党员联系包户,实现党组织建在项目上、党支部覆盖到胡同里、党员深入院落中,党组织走进了院落,更走进了居民心中。

雨儿胡同30号院为直管公房院,占地面积594平方米,原本是清代值年旗衙门的马厩和花房所在地,分设有南中北三个层面的排子房。院内原有居民14户,房屋22间。通过“申请式腾退”等政策搬迁了12户,2户通过“申请式改善”留住于此。突然多了十几间房,该怎么利用,如何使用院落的空间?负责雨儿胡同的群众工作组召集居民开了多次会议,引导居民把各自需求展示在墙上,最后统一投票。细到各个房屋的功能,内部装修的颜色、装饰物等,全部以居民的意见为主,真正做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评。也是在这样的讨论中,共生院落的雏形产生了。

“问需居民,留住胡同四合院肌理、老城生活方式,并通过新型业态的引入,实现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这是30号院修缮整治、打造‘共生院’的重要思路。”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负责30号院改造的建筑师吴晨说。“共生院”,就是对腾退出来的空间重新设计,与老胡同形成一种建筑共生关系;引青年人入住,和爷爷奶奶辈老住户做邻居,形成居民共生关系,保留老胡同居民之间的亲近感,为老城区注入新活力、新动能、新生机。

经过拆除违建、留下老物件、原址修缮等一系列改造措施,宽敞的院落恢复了青砖、灰瓦、红门、绿格窗的古朴样貌。雨儿胡同30号院成了一座散发古韵、新老共生的“共生院”,也有了新的名字——“雨儿人家”。正如其大门上的八个大字“和合共生,各美其美”,而这也是居民合议的结果。

如今,“共生院”里有居民聚会用的“槐香客厅”,议事协商、调解邻里矛盾用的“议商暖阁”,居民轮流值班提供各种服务的“值年小站”,青少年家庭的共享空间“文馨书馆”,展现胡同修缮整治历程与成果的“琢玉学堂”五个功能区。居民们在此读书、看报、议事、开展文化活动,“雨儿胡同开放空间讨论会”“社区金点子大赛”等居民自治活动在此举办。“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共生院”成为社区共治的重要平台。

(责任编辑:李爽)

猜你喜欢

雨儿东城区院落
东城区政协“工会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启用
掀起热潮 学深悟透 奋勇争先 东城区总工会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
院落(外二首)
四季的雨
雨儿雨儿下
应该怎么做
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分析与治理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