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领悟“人民至上”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立场

2023-10-03王向明

北京支部生活 2023年9期
关键词:人民至上唯物史观利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内蕴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中,居于首位的“人民至上”,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辉煌的历史性胜利,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根本缘由,首先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真理之光照耀下,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才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1848年2月,被称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部“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即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单行本在伦敦出版,由此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唯物史观正是支撑《共产党宣言》全部理论的核心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郑重声明: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即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不仅公开宣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更在实践中不遗余力地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1871年,诞生了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尽管这一伟大的划时代实践在德法两国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下只存在了71天,但公社的原则却永存下来了。这就是马克思在为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所写的《法兰西内战》一文中所深刻概述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性质只能是“以人民群众的名义,并且是公开为着人民群众即生产者群众的利益而进行”的革命。马克思高度赞扬巴黎公社开创了“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新时代,并据此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公仆”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共产党必须是人民的“公仆”,更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科学具体地解决了两个关键的根本问题:人民是谁?即代表谁、依靠谁、为了谁、服务谁。人民的利益是什么?即在每一时代人民群众最根本、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这就赋予了“人民至上”以科学的现实基础。首先,人民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其次,人民的利益也是历史的具体的。譬如,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最广大的人民就是工农大众,其中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重的是农民,而农民的核心利益是土地。因而,我们党进行土地革命战争,为广大贫苦农民解决土地问题,从而赢得了亿万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在今天,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而是以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党的庄严承诺,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各项权益,在发展中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必须坚定地永远站在人民一边,永远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概括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人民至上”作为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创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遵循和运用好这一规律,党的事业就发展、就壮大、就胜利。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存在和发展壮大,其全部历史和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都是人民至上。在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文献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党的活动的第一个重大原则就是“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我们党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提出要把中国最广大的劳苦大众,即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唤起工农千百万”,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1927年,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时,写下了《西江月·秋收暴动》的诗篇,开头两句便是“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用非常明确生动的语言,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人民军队创建时的根本性质,就是为工农大众打天下。1930年,党和红军正处在井冈山斗争极其艰难的岁月中,毛泽东却充满信心地宣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是真正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

1944年,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同志因公牺牲,毛泽东主席出席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并致悼词,这就是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毛主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在这里,毛主席用最通俗的中国式语言生动鲜明地概括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正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最根本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公开地要求它的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公而忘私,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一切。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李大钊、张思德、董存瑞、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林俊德、黄大年等一代代共產党人以他们无私的奉献和牺牲,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伟大赞歌,将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化为真真切切的实践行为,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以“无我”之我,换人民幸福安康,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和抱负,是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血液之中的红色基因。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最深刻最生动的语言阐明了人民在他心中的分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秉持的“人民”立场,充分表达了党代表谁、为了谁、依靠谁,是最大的“国之大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高目标,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因此,我们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过程中,着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具体政策和各个具体环节中。

十年来,我们尤其注重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们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能够从城市到乡村的环境变化中,切身感受到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我们党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赢得了党心民心,全社会日益风清气正。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尤其在今天,中国的发展正面临着异常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同时又担负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未来会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善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夺取更大的胜利!

(作者:王向明,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沈聪)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唯物史观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增强党性修养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