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期小瓜虫病防治措施

2023-10-03

河南水产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瓜抗病力虫病

穆 林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郑州 450044)

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美洲。 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出肉率高的特点,且肉质肥而不腻,兼有河豚、鲫鱼之鲜美,而无河豚之毒素和鲫鱼之刺多, 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 近几年来,鮰鱼价格一直较高,相对于其他水产养殖品种,利润比较丰厚,所以省内外有条件的养殖户热情高,养殖面积不断扩大。

虽然斑点叉尾鮰抗病力强, 但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因季节性特点、养殖不规范和水质调控不力等原因经常会发生病害, 若没有提前做好科学预防措施,往往会引起大量死亡,所以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是养殖的重要环节。 斑点叉尾鮰病害有细菌类疾病、病毒类疾病、真菌类疾病、寄生虫类疾病和营养性疾病等,养殖生产中常见有细菌性烂鳃、胃炎综合症、肠道败血症、肝胆综合征等体内疾病,发病广,传染性强;由寄生虫引起水霉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等体表外在疾病,综合感染时,发病严重,可引起斑点叉尾鮰大量死亡。 目前,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期小瓜虫病较为常见,危害较大,结合实际经验,现就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进行总结。

1 小瓜虫病的危害

养好斑点叉尾鮰首先应提高苗种成活率, 鮰鱼苗种成活率低大部分因为患上了小瓜虫病, 小瓜虫寄生对养殖鮰鱼苗种危害非常大, 若不能采取正确措施,可能导致苗种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 故小瓜虫病被称为鮰鱼寄生虫病中的“绝症”,使得养殖户在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阶段谈其变色。

2 斑点叉尾鮰寄生小瓜虫的病状

病鱼体质差,应迟钝,游动缓慢,鱼体消瘦,体色发黑,体表有许多小白点,鳍条上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部分病鱼眼角膜变白,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小瓜虫的幼体和成体, 严重时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飘浮水面而亡。

3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流行季节

流行季节主要在春、秋季,水温一般15~20℃。 此时病害最严重, 特别是100 g以下的鮰鱼苗种感染率高, 在鱼苗下池初苗种体质未恢复、 或预防管理不当、造成苗种体质下降时感染率极高。 当苗种寄生大量小瓜虫时会产生应激反应, 鱼体易擦伤而引起皮肤溃烂,使得小瓜虫病与溃疡病并发,大量感染后很短时间内鱼苗全部死亡。

4 治疗方法

治疗小瓜虫病一般用药品是硝酸亚汞、 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硫酸铜等,但前3种药物国家已列为禁药不准使用, 后2种药物疗效逐年减退。其它疗效好的替代药物欠缺。 但混合使用药物存在重复性、药性叠加、剂量不宜掌控等问题,斑点叉尾鮰是无磷鱼类,对常用的寄生虫杀虫剂非常敏感,治疗剂量过度往往导致其中毒死亡。

4.1 提高水温法

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生物特性, 通过加热棒使水温提高到30℃,促使小瓜虫表皮脱落,同时配合药物一起治疗。 这是一种治疗小瓜虫病效果不错的方法,但对于大面积养殖存在局限性。

4.2 中草药泼洒治疗法

辣椒生姜法。 每亩水面1m水深用辣椒0.5~0.8 g加生姜1~1.5 kg,将生姜与辣椒一起煮沸半个小时熬成水,直接将原液泼洒到池塘中每天一次,连续泼洒3 d。 由于辣椒、生姜对原虫有一定的驱逐或灭杀作用,这种方法具有无毒、无害等特点。 生姜一般用沙姜,辣椒用辣度高的,但成本较高,且此法对小瓜虫裂殖体阶段有一定效果, 对滋养体阶段的杀灭效果不明显。

4.3 内服药物治疗法

中药按贯众15%、苦楝子25%、使君子15%、南瓜子20%、槟榔10%、大黄10%、甘草5%比例进行粉碎至120目以上后,按1 kg拌料200~250 kg,每月连续投喂5~7 d。 进食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各个器官和肌肉组织,抑制小瓜虫等寄生虫的生存环境,逐渐驱离小瓜虫等寄生虫。

4.4 药物治疗法

用含硫酸铜、亚甲蓝的药物、福尔马林、甲醛溶液、高锰酸钾等全池泼洒杀灭寄生虫。 近几年,池塘水体环境缓冲度降低,易变难控制,养殖鱼类免疫力和抗病力也降低, 施药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大量死鱼, 养殖户在难于确定剂量的情况下一般偏保守用药,不但没有解决小瓜虫等寄生虫问题,反而增加了其耐药性。

5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外用杀虫剂养殖户大多数采取全池泼洒的方法,频繁使用杀虫剂对养殖水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水生动物造成很大伤害。 因养殖水体生态系统是物质循环与生物转化协调运转的系统, 生物转化是沿着生物链进行的, 每一个环节的生物为下一环节生物提供营养,以此类推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协调循环的过程,而使用杀虫剂导致生物链条的某个环节中断,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正常循环。另一方面外用的杀虫剂药物具有高渗透性, 而刚下塘的鱼苗体质较弱,杀虫剂会通过渗透进入苗体,之后进入内脏,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伤,苗种正常生理机能被影响,导致刚下塘的鱼苗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所以在斑点叉尾鮰苗种阶段使用药物杀虫剂一定要慎之又慎。

6 生态养殖预防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与其发病后疲于治疗,不如提前运用科学措施进行生态预防。 斑点叉尾鮰是偏肉食性的鱼类, 苗种阶段养殖水体中必须具有丰富的鲜活饵料, 这是任何高质量的配合饲料不能替代的,通过进食丰富的鲜活饵料,提高其免疫力和抗病力,增加了抵抗小瓜虫病的能力。

6.1 肥水下塘

养殖塘中的浮游动物是天然优良的鲜活开口饵料,放斑点叉尾鮰苗种前应培育好浮游生物,为斑点叉尾鮰苗种下塘提供优质的饵料, 特别是轮虫等水生动物大量出现的高峰期及时将斑点叉尾鮰鱼苗下塘。 鱼体鳃部和体表上有少量的寄生虫是正常的,只要苗种健康, 自身的免疫系统就会使鳃部和体表分泌粘液,通过分泌的粘液使寄生虫难以适应或存活,迫使寄生虫离开,也能对寄生虫的繁殖进行抑制。 所以只要在水体生态系统良好的情况下, 鱼体上的寄生虫一直被鱼机体制约, 通过经常巡塘观察只要不是大量寄生虫增加, 一般该状态下的寄生虫不会形成病害。

6.2 减少药物使用

下塘后不需要着急使用杀虫剂,暂缓泼洒药物。小瓜虫是分裂繁殖,分裂的纤毛幼体存活于池中,此时池塘中只要存在丰富的浮游动物, 就会大量摄食小瓜虫的纤毛幼体和滋养体,是小瓜虫自然天敌,能有效控制小瓜虫数量, 并且这种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健康循环,具有经济和绿色环保的价值。 若养殖户在斑点叉尾鮰苗种下池后为了预防寄生虫小瓜虫,频繁使用不同药物的杀虫剂, 不但不能控制或消灭小瓜虫,还把斑点叉尾鮰苗种充足、优良、鲜活的饵料一起杀灭, 使得斑点叉尾鮰苗种免疫力和抗病力大大下降,助长了小瓜虫病,使得小瓜虫病暴发肆虐。

通过上述科学的预防措施提高斑点尾鮰苗种免疫力和抗病力、有效控制小瓜虫病的暴发,等苗种生长到一定阶段和随夏季水温升高, 顺利渡过小瓜虫的暴发季节。

猜你喜欢

小瓜抗病力虫病
牙鲆肠道益生菌的分离筛选及益生效果评价
羊泰勒虫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治措施
肉牛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增强家禽抗病力的作用和应用
两个不同品种肉兔TLR4基因多态性研究
不负缘起缘灭
一幅漫画概括你的2016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贝诺孢子虫病的发生、病理性诊断及防治
四种鲤鱼对柱形病抗病能力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