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情境式教学法促进初中语文教学

2023-10-03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四初级中学朱长周

天津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文本情境情感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四初级中学 朱长周

情境式教学法是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可以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语文,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只有不断创新和变革,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语文学习体验,助力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语文教师要提升教学水平,将情境式教学融入语文课堂,带给初中生更多乐趣,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一、以生为本,设计生活情境

(一)借助生活场景,培养直观感受

“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语文并不是孤立的知识系统,而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所以,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从课堂到课本、从课本到练习的教学形式,将教学活动寓于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拉近语文与生活以及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唤起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语文是一门既形象又模糊的学科,优美的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蕴,让学生难以捉摸、难以悟透。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描述文本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也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更直观的方式为学生呈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对文本中的生活形象产生更直观、深刻的感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内涵。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引入很多生活照片和视频,为学生呈现身边的春景,街头一排排翠绿的柳树、广阔碧绿的草地、天上各种各样的风筝、路边点点盛开的小花等,看到这些熟悉的生活事物,学生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春的情境中,为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借助生活感悟,训练写作思维

生活是思想的源泉,是创作的源头。生活中的一人一景、一事一物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也有可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灵感。但初中生缺少对生活的发现,缺少生活的体验与积累,浪费了很多生活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与习惯,教师不能只将学生束缚在课堂和教材中,而是要让学生深入生活,用心生活、用心感悟、用心体验,在生活中实践和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进而真情自然流露。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可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生活化的写作命题,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引导学生借助生活感悟将自己记忆中的人、事、物扩成篇,用语言文字“写我心”“抒我情”,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避免千人一事、千篇一律。生活是美好的,很多生活事物值得我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记录。教师要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好习惯,引导学生从“我”出发,记录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鼓励学生释放情感,拓展写作思维,丰富素材积累。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写作感悟,促进语言的自然生成,拓展写作思维,使写出的作文更真实、更具生活气息。

二、鼓励探究,设计问题情境

(一)善于设疑,引发学生兴趣

学习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创造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在释疑中获得自由成长。理想的问题情境取决于问题设计的优劣。所以,教师要提高课堂问题设计质量,所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又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要具有思考探究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问题,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创设启发式的问题情境: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展开说明的?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其中,前两个问题从课文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较为容易,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最后一个问题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和总结,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思维的“跳一跳”得出答案也不是一件难事,从而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质疑,唤起探究欲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把控着语文课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够积极主动,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主,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是知识灌输,而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起点、多层面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敢于质疑。比如,在教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读书交流环节,让学生畅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想法,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是一篇批判性的文章,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抨击,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对自己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教师可以就学生的质疑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究文本,打破传统教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教师还要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在课文矛盾处质疑、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标点符号质疑等,教会学生寻找质疑点,提升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三、巧妙互动,设计角色情境

(一)创编剧本,开展多维互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夹叙夹议的文章,作者立足于时代背景,用具体事例抒发自己的观点、政治立场或抨击当时的社会形势,这些文本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但作者的立场和文本主旨思想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情境,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内容,根据课文创编剧本,使学生在与文本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创编剧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自由结组,对文本内容进行仔细品味,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对话,把握文本人物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写作的精妙,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构建剧本雏形;接着,教师指导各小组进行组内分工,让学生分别承担资料收集、语言编写、校对等工作。通力合作,创编出优秀、令人动情的课本剧剧本,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自导自演,启发学生思考

在角色情境中,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教师要转到“幕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自主分配角色,自主设计服装、道具、背景音乐等,每个学生都充满期待,积极参与进来,使语文课堂出现一个小高潮。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加工和创造,使角色更丰满、扮演更传神。学生纷纷行动起来,进行一次又一次排练,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友谊。在表演形式上,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尽量让班级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开发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锻炼和提升的机会,从而对文本内容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知。表演完成后,教师可以设计“剧组采访”环节,让其他小组的学生扮演记者,对演出小组进行采访,让表演者讲一讲自己是怎样准确细腻地演出人物性格与情感的、谈一谈自己的演出感受、评价一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等,在思考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运用网络,设计视听情境

(一)引入微课视频,突破教学难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微课在语文教学中被接受、被应用,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微课内容集中精炼,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教材设计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教材内容仅靠教师的语言讲述、没有感性认识的支持学生是很难透彻理解的。微课的引入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材料制作微课,将抽象、枯燥的语文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出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认知。比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作者用清浅平实、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空间布局、风景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仅从文字的叙述上学生很难领会苏州园林的意境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或纪录片,在视听材料的辅助下对园林中的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进行解说,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立体、直观的感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苏州园林的精湛设计、领略苏州园林的魅力,突破理解难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有条理地展示文本中的复杂人物关系、事件发展脉络、作者写作思路等,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使学生更清楚地把握文本结构,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创建互动平台,提供丰富素材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更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之外,还要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搭建线上互动平台,拓展学习空间。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运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详实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教学《壶口瀑布》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智能学习终端,从网络中搜集与壶口瀑布相关的图文和视频资料,开展网上阅读与观看,实现文字与图景的交融,让学生通过网络饱览壶口瀑布的美丽与壮观,把握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独特的写景角度。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互动平台共享资料,进一步丰富课堂学习素材,开阔学生视野。从空间上来讲,网络是相对自由的,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互动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课堂生成,提出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利用互动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线上讨论,打破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平台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对不同观点展开集体讨论,开创师生、生生互动的新模式,变单一互动为多元互动,使学生在活跃的情境中收获更多知识。

五、展现情感,设计音乐情境

(一)课前音乐导入,渲染气氛

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都是表达情感的良好方式。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因素,文学需要通过音乐得以更好地体现。所以,教师要树立跨学科的教学思想,将音乐融合于语文教学中,在课前用恰当的音乐导入新课,渲染课堂氛围,用动人的音乐旋律触动学生内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与文本共情,与作者共鸣。比如,在教学《邓稼先》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曲,通过曲调和歌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对本课的教学主题和主人公身上的高贵品质形成初步认识,为后续教学奠定情感基调,促使学生带着饱满、真挚的情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学习语文知识。音乐导入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引入现成的音乐作品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走上讲台围绕爱国主义、青春、劳动等教学主题,演唱自己熟悉和喜欢的相关歌曲,在吟唱中深化主题理解,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贡献力量。

(二)开展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具有较强的共情能力,配乐诵读将音乐与语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的情感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合,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又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文本,结合文本的情感基调和主旨思想,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音乐作品,用音乐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与作者或主人公共悲伤、同欢笑,升华学生内心的情感。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教师选择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斯涅的名曲《沉思》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伴着低沉、哀婉的音乐旋律诵读课文,引发学生更多联想与想象,深化学生感悟,使学生深深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配乐诵读直扣学生内心,学生的自主体会和感悟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开展配乐诵读比赛,为学生营造竞争情境,用竞争机制激励学生诵读的热情,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引入情境教学法势在必行,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好感,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引入情境教学法,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心放松,掌握更多语文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语文活动中,展现时代风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本情境情感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