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2023-10-02白俊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3年9期
关键词:于敏原子核氢弹

白俊

2019年1月16日,一位老人与世长辞,他叫于敏。曾经,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是绝密。他“将一生献宏谋”,不仅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而且在氢弹研制工作中发挥了开拓者、领军人的关键作用。

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于敏目睹了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让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钱三强担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一头扎进了原子核理论的研究中。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踌躇满志,准备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乘胜追击时,参与氢弹研制的任务突然而至,这意味着于敏要放下一切,立即“转行”。对于敏来说,氢弹研究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涉及学科广,比原子核理论研究要复杂和困难得多。

一边是自己十分热爱并且即将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一边是未知的挑战和国家的需要,于敏毅然选择了后者。他说:“这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爱国主义压过兴趣。”

从此,于敏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消失在公众视野,再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论文,他的名字和工作成了国家的最高机密。

作为科研小组的带头人,于敏从来不和手下的研究人员摆架子。在讨论大会上,不管对方资历深浅,提出怎样的意见,于敏都会认真听取并记录下来。散会后,他会对这些意见进行判断和归纳总结,寻找突破点。在于敏的引领下,艰难的氢弹理论研究工作逐步进入正轨,中国氢弹研制方案终于有了些眉目。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

在這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中,于敏开办系列讲座,分析不同的模型,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率领大家形成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当计算机吐出纸带的时候,于敏总是跪在地上紧紧盯着上面的数据。一天,于敏像往常一样守在计算机旁边凝神心算,突然指出有处物理量错了。在场的科研人员十分吃惊,毕竟电脑运算的精准程度远远超过人类,于敏为什么会说有错误呢?

检查分析后,原来是电脑的一个晶体管坏了,导致数据出现错误。这一验证结果出来,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那些抱着怀疑态度的工作人员更是对于敏钦佩不已。

在于敏身先士卒的带领下,研究小组很快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抓住了氢弹理论设计的“牛鼻子”。

1966年12月28日,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获得了成功。半年后,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我国仅仅用了两年八个月,创造了中国奇迹。

1988年,于敏被正式解密,这时他已62岁。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于敏,一个绝密了28年的名字,一个“铸核卫盾一甲子”的传奇,以忠诚爱国之心、科技报国之志,把毕生献给了中国国防科技事业。

2019年,93岁的于敏与世长辞。他生前曾写过一首七言《抒怀》,既是他用人生书写的诗句,更是留给后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

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

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猜你喜欢

于敏原子核氢弹
Yu Min: Father of China’s Hydrogen Bomb于敏
隐姓埋名的于敏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关于原子核结构的讨论
氢弹,不过如此
物质构成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走出半衰期的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