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真情 启迪心灵
——立德树人视角下农村小学高年级“问题学生”转化策略探析
2023-10-02张国雄
张国雄
(白银市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中心小学 甘肃 白银 730799)
引言
小学高年级时期是学生有效掌握综合学科基础知识内容、形成正确学习习惯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在实际的小学教育过程中,每个班级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不仅对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造成困扰,还会影响整个班集体的综合素养教育和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转化班集体中“问题学生”对于班集体、学生以及家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学任务,从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各个方面给予关心和爱护,多与“问题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1.农村小学高年级“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当前我国众多农村小学高年级学校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例如打架斗殴、上课睡觉和打扰其他学生正常学习以及早恋等情况,教师要想有效转化“问题学生”,就必须要深入探究和分析背后的真实原因,根据学生真实情况做出改进。
1.1 农村小学高年级“问题学生”个人因素分析
首先,由于部分“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这些孩子中很大一部分同学不喜欢上学,不能按时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难看出这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也属于学困生,对于一些抽象意义的知识内容难以理解,不能真正掌握其中内涵。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学习丧失信心,学习就变成了一项被动的活动。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难题,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态度消极悲观。其次,部分“问题学生”父母忙碌等原因陪伴少,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没有足够的克制力和抵抗力,对于外界的形形色色的诱惑难以抵抗,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准确辨别的认知能力,所以,这些学生很容易和一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混在一起,沾染上一些坏习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最后,由于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家庭困难或者个人缺陷而产生自卑和胆怯心理,对于学生自己没有正确和充分的认知理解。而正确的心理认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情绪准确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还会对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问题学生长期存在消极情绪,使得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信,内心充满恐惧和自卑,失去生活的希望以及学习的兴趣,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清晰的认知和规划,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到了高年级,学生们就会开始面临步入青春期的问题。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走向成熟、独立,学生也会在学习上产生进取的意愿,也会为自己的目标而付诸努力,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他们是处于青春期的萌芽阶段,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面对挫折和困难也不具备坚强的意志力,抗压能力很差。如果遇到了失败,他们就会不断地否定自己,直到成功了才会增加一些信心。并且,他们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即使是遇到了一件非常小的事,他们也可能会产生暴躁心理,进而有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从生理角度看,这当然和他们的生长激素分泌过快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种生理上的客观性和外部要素的主观性相结合后,就会造成问题行为的出现,进而固化“问题学生”。
1.2 家庭因素分析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发展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习惯以及综合素质水平都会对孩子的不同阶段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调查发现,家庭关系的实际情况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家庭环境氛围轻松愉快、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中出现“问题学生”的概率相对较小,而家庭关系紧张压抑、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更加不注重孩子的内心变化和发展需求,这样的家庭中出现“问题学生”可能性相对较高,所以,问题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家庭教育的有无存在着较大的联系。例如,当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重视和爱护仅有的孩子,家庭中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的溺爱和无条件的物质满足,使得孩子长期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生活氛围中,使得孩子逐渐丧失独立思考问题、坚持实践探索能力,并逐渐形成得过且过、一劳永逸以及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习惯。其次,在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一般而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父母会更加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会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特点而做出教育。而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则是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物质的供应上,他们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却不太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基础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此外,还有部分家庭的关系不和谐,经常充满争吵和打架,不会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个和解决问题,使得整个家庭都笼罩着紧张和压抑的氛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致使孩子在面对与他人的争吵和矛盾时,不会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处理措施,而是简单效仿家庭中父母的行为和做法,因此,父母的行为习惯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形成“问题学生”的关键因素。
1.3 学校因素分析
学校教育是学生除了家庭以外接触最多的一个场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一定学习能力和解决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大多数学的教育都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成绩,素质教育虽然倡导了很多年,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个学生、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想要改变,考学仍然是唯一的出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没有对学生消极学习态度以及悲观、自卑的个性特点做出及时的帮助和指正,从而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学生”。虽然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却很少有学生前去进行心理咨询,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正常性,并且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存在,进行咨询的学生也仅仅是想要去满足心理咨询的好奇心,总之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并没有起到它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大多都是流于表面形式,不能对于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沟通,从而造成问题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疏导。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对于一些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知识学生很难真正做到消化吸收和掌握,面对学习中困难和挑战使得学生难以避免的产生厌恶和逆反的心理,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甚至故意扰乱教学课堂秩序。和城市相比,农村教师是应试教育更为坚实的拥护者。这就使得农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成绩。某些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采取不同的态度,那些“问题学生”没能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学习成绩就会更差,最终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1.4 乡镇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村乡镇的经济发展缓慢,人们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也不太重视教育。无论是学生、家长、教师还是社会人员,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社会文化环境也比较差,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图书馆和博物馆之类的场所,部分乡镇连一个书店都找不到。个别乡镇有书店,但是书店空间很小,只是供学生买教辅,不提供阅读,学校周围几乎没有学习的场所,乡镇的文化氛围不足,小学生的业余爱好以看电视、玩游戏为主。受环境影响,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具备充足的学习动力,还会增加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直接接触的几率。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很容易受到身边不良行为的影响,这会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恶劣的影响。外加通过乡镇小网吧等渠道接收到的一些暴力、色情信息,对其思想的冲击,都在潜移默化中埋下了不良的种子。
2.农村小学高年级“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2.1 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是学生性格养成以及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还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家长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掌握必要的育儿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管理经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和谐以及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结合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让家长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和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改变“问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以及投机取巧和懒惰的行为意识。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家长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在交流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真正发展需求,多对学生的行为以及事迹作出肯定的评价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展开一些亲子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和学生以及教师共同完成相关活动目标,在活动的设计、分配以及完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作用,肯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想法,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论想法通过实践探究得以实现,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式、表扬式教育评价,使学生的内心成长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问题学生”的有效转化。因此,要积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不断地对家庭教育进行创新和优化,使其能够与学校教育进行紧密结合,共同为学校教育的教育决策作出依据。教师和家长要时刻保持紧密地联系,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生长发展,家长和教师双方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达成一致的奖惩意见,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实现较好的教育目的。
2.2 关心和爱护“问题学生”并及时指导和帮助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看到优秀学生,更要充分挖掘“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的优势和特点,培养自信心,进而鼓励“问题学生”继续发扬优秀的特点,改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发展,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关心和爱护来帮助“问题学生”在知识学习、为人处世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出改进和优化,大幅度减少“问题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找回学习自信心,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讲解相关知识内容时可以多多询问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习掌握情况,积极开展学习互帮互助活动,鼓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习,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使得学生在互动合作中更好地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让“问题学生”充分感知到班集体没有放弃他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问题学生”的犯的错误,不能采取直接简单粗暴地批评教育和体罚,这样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采用循循善诱的劝导形式,以平等和善的身份态度,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以及处理对策,维护“问题学生”的尊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3 建立系统而全面的科学评价体系
首先,教师要想有效转化“问题学生”,就要对学生实施多元化以及具有针对性意义的评价内容,重视对学生的正向激励作用。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学校仍然是采用应试教育的形式盲目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排名,而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操作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却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并且充分利用符合学生变化发展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能够使得学生从多个方面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及优势,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具有针对性去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化评价结果,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到学生的特长以及不足,能够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以及喜爱的兴趣提供较好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2.4 社会要对“问题学生”宣扬正能量
社会宣扬积极向上、乐观以及平等互助的正能量,能够为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以及愉悦的生活环境,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正向教育。首先,学校要对学生加强法治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氛围,定期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内容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正能量对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问题学生”的出现。其次,学校也可以组织和引导教师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平台以及多媒体渠道向学生宣传有关正面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较高的道德品质,从而有效促进“问题学生”的积极转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要想有效转化班集体中的“问题学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能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教师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及时帮助问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转变“问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及不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有效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联合,促进“问题学生”在思想态度、学习理念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转变,从而促进“问题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得到有效提升,鼓励“问题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内心想法,从而促进“问题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