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如何构建小学生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探讨

2023-10-02李军艳

今天 2023年17期
关键词:劳动习惯小学生

李军艳

(白银市白银区第八小学 甘肃 白银 730910)

引言

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向,劳动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以劳动教育为核心,小学生对劳动的认知观念和态度能够发生根本性变化,在主动掌握劳动技能并且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现阶段,许多教师尝试将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资源整合不到位,对小学生成长特点的把握不充分,导致劳动教育和习惯养成之间的融合不够紧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的厌倦感,极大的限制了劳动教育的深度落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着手推动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的相互融合,为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构建小学生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

帮助小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是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在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互融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从不同角度着手对劳动教育的实施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有效根据小学生成长特点做出相应的教学活动的同时,帮助小学生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传统的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将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意味着教师能够从习惯养成的角度出发,对劳动教育活动作出新的尝试和探索,无论是理论探究还是实践操作各项环节,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劳动技能的重要性,以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活动为导向,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将劳动技能作为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

1.2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指导小学生参与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在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劳动教育的深度落实,帮助小学生主动积极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无论是对劳动观念的分析,还是对劳动实践活动的探索,各项环节都能够体现劳动的价值与作用,在教师带来的积极影响下,小学生能够理解劳动的深刻内涵,并且学会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特点,以习惯养成和劳动教育的融合为基础,小学生在治疗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劳动的作用,并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态度,凭借自身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劳动观念能够得到及时的转变,在成长过程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1.3 有利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推动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值得教师的广泛关注,通过劳动教育的全面落实,关于素质教育的各项活动都能够得到有序的开展,以劳动教育活动为核心,学生能够更好的提高综合素质。根据不同市场环境下,学生表现出的学习特点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度落实,以劳动教育为核心,小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够发生相应的变化,基于劳动教育带来的独特魅力和趣味,每位小学生都能够在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个性化的成长,无论是对劳动教育中相关活动的科学探索还是在小学生接触文化知识时的渗透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劳动教育的独特趣味。

2.构建小学生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不到位

许多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对劳动教育的相关资源开发不够充分,通常只是强调基于教材,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而没有真正考虑到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建设和开发,一味的强调已有的劳动理论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对劳动教育中不同教育内容和元素的渗透,这就导致劳动教育的分析效果和预期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劳动教育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实际上许多教师只是将劳动教育看作一项常规性的任务来展开,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时,没有把握好劳动教育资源的系统性整合,过分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拓展,而忽略了教育元素的深度挖掘,没有将现实生活和劳动教育关联在一起,导致劳动教育活动的推进效果和预期目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长此以往,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很难得到充分保障,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课堂教学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2.2 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单一化

在小学生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是帮助教师对基础性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协同,这就导致劳动教育的整体实施效果和预期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分析和思考问题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影响。实际上,劳动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本身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但是由于教师对劳动教育实施方式的创新不足,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过于被动,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安排,而无法真正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面对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以及教师所提出的观点,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没有真正产生深刻的思考,长此以往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和预期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2.3 劳动教育缺乏家长的参与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在现阶段的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忽略了对家庭教育的合理落实,一味的强调学校层面的教育而忽略了与家长之间的协同,这就导致劳动教育的推行效果和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劳动教育很难发挥应有的价值和功能。不同成长环境下小学生表现出的学习特点不同,并为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做出相应的指引而是以外的关注学校,组织的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活动,对家长的教育职能未能有效开发,导致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功能缺失。

2.4 劳动教育缺乏有效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忽略了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虽然能够从制定评价标准和实施评价等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劳动状况进行评价,但是整体实施效果仍然为了与目标相一致,一味的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我认知的成熟,这就导致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小学生认知能力尚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我判断的能力和意识,在劳动教育方面,教师过分强调自身对学生的评价,希望通过对学生劳动素质的具体考核,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有效协同,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个性化发展。

3.构建小学生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3.1 遵循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基本要求,为此教师应当遵循主体性的教育原则,从不同角度出发做好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科学指导,在关注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并且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自信心的培养,这样一来劳动教育的推行效果和预期目标才能达成一致,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教师带来的积极影响下实现个性化的成长。既然劳动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劳动教育的整体内容和相关学习活动具有吸引力,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教师能够有效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并且听取学生的相关意见,无论是对教育内容的有效解读,还是对劳动项目的全面开发各项环节都能够真正凸显学生的价值与作用。

3.2 遵循趣味性原则

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相关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在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下,教师能够将劳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且遵循趣味性的原则,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依据,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听从教师的安排上主动参与劳动活动转变,这样一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凸显,学生在分析和思考问题时的认知与体验更加成熟。

3.3 遵循递进性原则

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当遵循递进性的原则,真正做到层层深入逐渐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在主动拉近师生距离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无论是对问题的探索,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层层深入的思考,各项教学活动都应体现出学生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出发,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再有效关注学生认知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全方位的教育和指导,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在层层深入的劳动教育活动推动下,学生的劳动素养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4.构建小学生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4.1 联系生活整合劳动教育素材资源

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教师应当从不同角度出发做好对劳动教育活动的科学设计和规划,在教育学活动中,将现实生活和劳动教育关联在一起,在生活中常见的劳动项目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这样一来,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和解决问题,并且在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以此为基础,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锻炼和培养。实际上劳动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融入现实生活的教育素材开发过程中,这是应当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劳动项目与实际教学活动结合,无论是对已有劳动资源的整合还是对生活元素的挖掘,各项活动,都应以生活经验为导向,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同时产生深刻的共鸣,这样一来学生的认知体悟更加成熟。

4.2 基于学生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为此教师应当在劳动教育实施方式的过程中做好创新,一方面体现出学生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也要突出组织形式的多元化特征,既要强调教师对基础性观念的分享,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从多个角度出发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协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更好的调整学习状态,并且在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活动促进下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和培养。是可以尝试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和劳动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关于食物的生产加工流程方面,就是可以将农民伯伯在田间劳作的画面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意识到粮食生产来之不易,应当做到节约粮食。在真实的情境影响下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劳动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4.3 深化家校合作发挥家长教育价值

家校合作能够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关联在一起,在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这是应当做到家校合作的,深度协同,一方面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转变劳动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要组织多元化的活动,确保家长能够参与到劳动教育中,以此为基础保障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深度学通,让每位家长都能够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推动者。深化家校合作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统筹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受到家长的积极影响,并且不断转变劳动观念。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完成的劳动项目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依据,比如扫地洗碗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在生活中劳动实践满足小学生对劳动的探索需求。

4.4 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完善评价机制

关注小学生劳动素养是实现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关键,教师应当做好对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将劳动素养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通过对评价机制的有效完善,帮助学生主动积极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实现对劳动教育机制的科学建立,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同时获得深层次的认知与体验,这样一来劳动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评价应当以过程为导向,尊重,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劳动技能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学习反馈和体验,真正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并且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以过程为导向实施评价的同时,真正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劳动教育的深度落实提供一定的支持。

总结

综上所述。推进习惯养成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式保障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必须将劳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且组织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从多个角度出发实现对劳动教育模式的科学优化,从多角度着手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探究和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在推进劳动教育形式创新的同时,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让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成为小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前提。

猜你喜欢

劳动习惯小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上课好习惯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