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鳝”动的梦想

2023-10-02黄雅妮

工友 2023年8期
关键词:仙桃黄鳝苗种

文_黄雅妮

谷雨时节的江汉平原,禾苗青青,水欢鱼跃,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鳝农们正将一尾尾筷子般粗细的“鳝宝宝”投入网箱,开启新一年的养殖期。

近三十年的黄鳝养殖历程,跨越的是以陈江启、陈振华、陈奥爷孙三代为代表的仙桃鳝农们的接力奋斗,更是三代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接续传承。

“鳝一代”:田埂上“拱”出富民产业

“这几天忽晴忽雨,投苗时一定要注意天气。”已退休多年的76岁全国劳动模范陈江启每日依然坚持到鱼塘边走走看看,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这份担心和操心,萌动于1998年。

彼时的仙桃市先锋村并不“先锋”,村集体负债28万元,农民负担重,是镇里的后进村。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陈江启一心思考发展出路:“村里除了种粮食,还能干点啥?”

某天,他偶然看到洪湖某村养鳝致富的经验报道,四处打听后便带领党员干部前去考察。陈江启看到当地大部分农户都在搞养殖,且养鳝长达多年,已形成规模。他心中一阵激动:“人家能坚持这么多年,说明养鳝有搞头!”

然而,习惯了传统粮棉种植模式的先锋村村民对他的这一提议并不卖账,一来没本钱,二来怕担风险。看到大家都在犯嘀咕,陈江启率先“吃起了螃蟹”,当年便在自家稻田挖了5口鳝鱼池,专门从事黄鳝养殖。

为了更好推广鳝鱼养殖,陈江启制定了奖惩措施,激励村干部、党员带头。“只要插一口网,村里就奖50元,不动工的就倒扣钱。”养鳝第一年,村民们有的保本,有的亏损,极少数赚钱,有的干脆把网子一卷声称“不搞了”。看到此情此景,陈江启心有不甘。

这年春节期间,一支皮影队在先锋村活动,恰巧有位艺人是洪湖市秦口村的,其丈夫养鳝三年,每年都稳赚15000多元。陈江启得知后,立即将其请来指导,传授村民养殖技术,帮助村民树立养殖信心。

为巩固思想工作成果,陈江启又匆匆赶到洪湖,请该艺人的丈夫王泽龙担任先锋村养鳝技术顾问,同时选派村小老师彭长彬到华中农学院水产系进修三个月,系统专业学习养鳝技术。彭长彬回村后定期举办技术讲座,和王泽龙一同指导村民们养鳝。这一年,绝大部分村民通过养殖黄鳝赚到了钱,户平纯收入3000元以上。

经过持续的积蓄发力,“家家养鳝、户户赚钱”在先锋村蔚然成风,先锋村也一跃成为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陈江启则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鳝二代”:攻克苗种“卡脖子”难关

随着人工养殖黄鳝的兴起,周边县市以及湖南、安徽等地也开始从事黄鳝养殖。先锋村的养殖户们渐渐发现,野生鳝苗越来越少,价格也水涨船高。

“野生苗种少、价格波动大、成活率不稳定,成本进一步增高,长此以往路就会越走越窄。”产业发展的瓶颈摆在面前,养鳝多年的仙桃工匠陈振华接过了父亲陈江启的“接力棒”。

2009年,陈振华和乡亲们探索出“两年段养鳝”模式,采取当年进苗、来年秋季出售,避开了当年苗种短缺、成鱼出售高峰期,降低风险,提高了效益。

若是6月份集中投苗,碰上忽冷忽热的天气,死亡率最高能达到90%以上。为降低成本,他们摸索出温室流水囤苗技术——错峰进苗,将幼苗寄养在“温室”内,待鳝苗身强体壮后,再选择好天气投放,大大提高了存活率。

为了解决苗种短缺这一“卡脖子”问题,一些合作社相继探索发展各类育苗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当时的黄鳝繁育技术以有土仿生态繁育模式和温室流水培苗为主,产量有限,幼苗存活率不理想。

人工能繁育大多数鱼类,能不能繁育鳝苗?可黄鳝是典型的由雌转雄性逆转鱼类,多年来依赖自然繁殖。“繁育关突破不了,产业的喉咙永远被掐着,很难畅快呼吸。”陈振华憋着一股劲,与长江水产研究所李忠博士“联姻”,成立忠善黄鳝苗种繁育专业合作社,探索人工繁育技术。

他们选择本地品种“大黄斑”作为培育亲本,获得品质优良的卵,再利用成熟雄鳝精子人工授精,进行流水孵化。同时运用技术干预,有效提高产卵率。“父母亲都是本地土生土长,后代也不会水土不服。”陈振华介绍,这样孵化出来的鳝苗“生在仙桃,长在仙桃”,更适应本地的水质、气候等,成活率更高。

2018底,第一批50万尾人工繁育的鳝苗经历了越冬、抗病等关口。繁育、投苗、养殖、起网……陈振华围绕黄鳝的“一生”,全周期试验。

2019年6月,黄鳝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成功,还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组验收。“成活率不低于80%,我们可达到90%以上!”底气十足的陈振华,开始将鳝苗推向市场。

“以前是全国买苗,未来要向全国供苗。”陈振华建立工厂化繁育车间,扩大规模,准备大干一场。这项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也在全市各地得到推广,并形成一定繁育规模,有效缓解了苗种不足难题。

“鳝三代”:从量到质发力全产业链

一座座黄鳝苗种工厂化繁育车间搭建起来了,陈振华却病倒了。身在病房,他仍惦记着自己未完成的愿望——让张沟鳝苗游遍全国,把仙桃黄鳝品牌擦得更亮,以黄鳝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乡亲们的致富梦,不能在我这一代断了。”2021年春节,从事IT工作的陈奥从武汉返乡,踏上田埂续写爷爷和父亲的养鳝梦想,成为“鳝三代”。

初夏时节,守在工厂里,看着一尾尾针尖大小的鳝苗,从金灿灿的卵里钻出来,欢快地游水,他激动不已。站在爷爷、父亲的肩膀上,陈奥守正创新,奋力跑好自己的“加速度”。 他以更宽广的视野打量,加速完善黄鳝销售电商体系;以更精细的管理经营,积极优化产销全流程;以更长远的谋划布局,认真推行绿色繁养……

在他的带动下,小小黄鳝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仙桃路径”。仙桃市委、市政府把黄鳝产业当作农业第一产业重点支持,升级打造30公里产业示范带,加速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在产业发展的接力赛道上,像陈奥一样,越来越多的“鳝三代”们站了出来、奔跑起来。

杨克勤,湖北允泰坊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将仙桃黄鳝“吃干榨净”,卖出新花样。“黄鳝肉做成各种美味,黄鳝骨研制成保健品,黄鳝粘液可加工成高档美容护肤品……黄鳝浑身都是宝。” 杨克勤在全国首创黄鳝冷鲜产品、即食美味,让仙桃黄鳝“游”得更远,市场更宽。今年,杨克勤已经签下4000多万元的订单,出口市场也有了新突破。顾大嫂开发仙桃鳝鱼粉产品,引导企业进军黄鳝医用、保健领域……新一代的“鳝农”们,在养好鳝的基础上,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放大产业质效。

如今,先锋村黄鳝贸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黄鳝原产地交易市场,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中价·仙桃黄鳝价格指数(EPI)在这里发布。最高峰,每天有超过40万斤黄鳝从这里发往全国,年交易额达6亿元,为村集体增收300多万元。2022年,仙桃全市黄鳝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200万口网箱,综合产值超过50亿元。

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在仙桃,陈江启、陈振华、陈奥爷孙三代正用自己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演绎着“鳝”动的力量、续写着“鳝”动的传奇、追寻着“鳝”动的梦想。一个集苗种繁育、生态养殖、交易物流、饲料加工、产品开发、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百亿级产业链正徐徐展开。

猜你喜欢

仙桃黄鳝苗种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黄鳝料占全国的70%,今年特种料将激增40%,看这家企业如何再造辉煌?
仙桃归谁
抠黄鳝
植物帮之仙桃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小詹姆斯和大仙桃
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
广东沿海驯养条石鲷的全人工繁育及苗种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