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合流与合流的历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省思*

2023-10-02

社会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民族现代化

李 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硬核”内容,是集大成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这一论断将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把我们党探索民族复兴与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史推向了新的高度,以全新的视野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方式,堪称“复兴方略”。由此,历史进程前所未有地汇合起来,民族事业、国家事业、党的事业历史性地合为一体,熔铸于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块整钢”。这是一种别样的时代特征,也是一种耀眼的历史效应。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合力论”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呈现了。如果说党的二十大是一个历史转折点,那么历史演进的各条河流就经由这个“转折点”汇合起来了,由此造就“历史的合流”,继而造就“合流的历史”。这种时代特征所昭示的历史效应就是,那奔赴未来的征程变得清晰无比,富民、强国、复兴全在于能否最终走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强国与复兴始终是一组十分重要的关系,深刻地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进程。无论是理解党的过去,还是把握党的未来,我们都需要对这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梳理。党的二十大把强国与复兴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实现了两者关系的大统一、大集成,将强国、复兴事业推向了一个新境界。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孜孜以求的美好宏愿。然而,国家因何而强?民族何以为兴?强国与复兴如何一体统筹?这些问题尽管不尽相同,但答案是一样的,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即是说,国家因中国式现代化而强,中华民族因中国式现代化而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拓展是我们党一体推进强国与复兴的最大依据。这样一来,事关前途命运的道路选择就变得十分明晰了——只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历史定向,便可实现对中国发展的整体性牵引。而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我们要继续追问的是,这个关乎未来的发展逻辑是如何形成的?为此,我们再一次审视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之后的第一个十年的伟大变革,并从中得出如下三个渐次展开的历史逻辑。

其一,经过一百年的接力奋斗,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在进入新时代之后的第一个十年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从主动到更为主动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具体说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由此,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回顾我们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进程,我们既要看到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推进民族复兴的政治定力和历史韧性,更要看到进入新时代之后的第一个十年我们党在推进民族复兴方面的显著变化。新时代一经开启,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吹响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号角,并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贯穿整个新时代的政治主线。如果说,历史上我们党不断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是一个量变积累的阶段,那么新时代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质变定型的阶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才做出了“两个全面”的战略判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时代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中蕴含和孕育着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开启新的量变。”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2页。民族复兴从量变阶段向质变阶段的转变,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彰显出来的强大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物质条件,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精神力量。

其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中,建设现代化强国与实现民族复兴从来都是统一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民族的复兴形态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晚清以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中华民族虽根脉尚存但已是羸弱不堪,已经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革命性转化。中华民族需要一场畅快淋漓的革故鼎新,客观上也需要先进的外部力量的输入。另一方面,西方列强虽然强力冲击了中国社会固有的演进节奏,但终究不能吞噬中华民族的强大母体,救亡图存的中华民族需要迸发出更加强大的内部力量。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时空交汇中,中华民族陷于空前的生存困境。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要赶上时代,赶上一个人类现代化的时代。问题的关键只在于,中国的现代化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

在对“西强中弱”的反思中,中国人民提出了“中体西用”“西化”“欧化”“中西互补”等诸多救国理念,无不展露出鲜明的现代化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国家近代化(即现代化)的思想主张与实践方案。然而,无论是洋务派开创的近代工业、维新派提出的“以工立国”,还是民族资产阶级主张的“实业救国”,都因为将现代化附着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母体之上而陷于空想,最终失败。

中国共产党一经登上历史舞台,就提出了全新的现代化方案。这是一个以新民主主义为过渡、以社会主义为道路的现代化方案。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与以往的现代化方案划出了清晰的界限,那就是通过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彻底推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创造最基本的政权条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历史证明,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包含着政治革命本身。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国家现代化得以展开的前提,更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分。只有经过了政治革命,中国现代化才能以社会革命的温和方式徐徐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梦想才有了变为现实的条件,我们才能在一个较为完整的政权体系中谋划现代化的蓝图。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对未来的所有规划都是以现代化为参照的。从毛泽东时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到党的十九大把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定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到党的二十大全面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施工图”,这是一条清晰的历史主脉,镶嵌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进程之中。可以说,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直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是通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尽管我们可以把百年党史分为革命、建设、改革等若干历史阶段,但更要看到贯穿这些阶段的历史主脉,这就是国家现代化。由此说来,我们需要有把中国共产党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和党的发展史、民族复兴史统合起来的大历史观。

在这样的大历史观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现代化之于民族复兴的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2页。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直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为人民谋幸福,还是为民族谋复兴,抑或为世界谋大同,我们党都必须以国家现代化为基本前提与行动载体。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复兴还只是表现为国家现代化,而不是直接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也就是说,现阶段所能达到的民族复兴,还是一个国家向度、集体取向,并不是个人向度。只不过在这个阶段,我们就应该把人的解放与自由嵌入国家现代化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59页。总之,尽管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但在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无往而不在。国家现代化是通往人的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又以人的现代化为历史归宿。

其三,中国共产党找到并成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将强国与复兴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的最大底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国家现代化为载体;实现国家现代化,又以开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为前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写就了社会主义大国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恢宏史诗。对此,我们可以梳理出六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准备阶段,为国家现代化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政权条件。二是“四个现代化”的提出阶段,即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三是改革开放之前的道路探索阶段,一方面是实施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度取代了现代化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地位,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四是20世纪末之前的奠基阶段,我们重新确立了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同时,基于中西现代化差距过大的实际情况,我们党主动调低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标准,并用“中国式的现代化”①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4页。和“小康”②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就首次使用了“小康”这个概念,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来表达一个不发达的、低水平的中国现代化,直至建成小康社会。五是建党一百周年之前的加固阶段,我们党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对“小康”的加固与提升。从“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到作为“战略布局”,其背后的主线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一次又一次的质变升华,最终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入新时代之后的第一个十年我们党又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由此具备了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实力和底气。六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前的升华阶段,从“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升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以走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最终实现强国复兴的历史夙愿。

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如果说民族复兴是主题,那么现代化建设就是主线。如果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作建造一座大厦,我们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施工方法已经完成了各项基础性关键性工程,现在到了封顶竣工的最后关头。在这个阶段,民族复兴与强国建设这两条历史线索也就经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真正交汇起来了。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合流”

进入新时代之后第一个十年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谋划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对新时代做了这样的定位: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像进入新时代之后的第一个十年这样,如此专注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党的二十大将强国与复兴一体谋划、一体部署,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其写入大会的主题、确立为党的中心任务,这意味着历史进程的非凡跨越。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④《恩格斯论历史唯物主义书信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页。当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交汇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开启了一个“历史合流”的时代,这是伟大的“历史事变”。

近代以来,中国这个母体身上天然蕴含了三个要素。一是作为目的的民族复兴。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光荣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来的历史使命。二是作为手段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⑤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20页。三是作为道路选择的社会主义。无论是实现民族复兴,还是建设中国现代化,都必须遵循中国国情,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个要素在新时代彻底统一起来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合流”,就如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的,“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4页。

“历史合流”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以民族复兴“中国梦”为旗帜。踏上新征程,我们党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号令。进入新时代之后第一个十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尤其是复兴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这个里程碑所标记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民族复兴的进程之所以不可逆转,主要在于我们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并在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页。毫无疑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总结历史的结论,更是赢得未来的方略。

这一切都是由新时代的主客观条件所共同孕育的。比如,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是将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一体谋划的物质条件。比如,中国共产党彰显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担当、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这是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一体推动的精神条件。比如,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全党团结成为“一块坚硬的钢铁”,这是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一体部署的政治条件。比如,以大历史观谋划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科学定位时代特征与使命任务;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在“两个大局”的整体视野中、在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整体逻辑中、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牵引中,掌舵“复兴号”巨轮的前进方向,这些是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一体实施的思维条件。

“历史的合流”造就了“合流的历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判断一经确立,就对党和国家事业起到了总牵引、总定向的重大作用,也进一步打开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大门。在主持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这两个命题一个侧重于理论,一个侧重于实践,从总体上指明了奋进新征程的根本方向。随后,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页。强国与复兴统筹考虑的战略思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路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战略指引,无不昭示着一个伟大而又热血的时代的开启,民族复兴、国家强大、社会主义发展都历史性地交汇于中国式现代化,由此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继续前行的光明之路。

三、深入把握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组关系

“历史的合流”造就“合流的历史”。新征程昭示了一个清晰的未来,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要紧紧抓住中国式现代化,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来一场跨越三十年的“登山冲顶”之战。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把握以下三组关系。

(一)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西方式现代化还是中国式现代化,都遵循人类现代化的普遍规律,由此形成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这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借鉴。比如,都会经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都注重综合国力的提升,尤其是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追求经济的高品质发展,夯实生产力根基;都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都注重资本市场与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与硬件保障;都注重维护国内政局稳定和社会团结,建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开拓全球市场;都注重民主与法治建设,为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都注重科技、教育、人才、文化等方面建设,不断提升自己的国民素质和国家软实力;都注重塑造有利于自身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培育强大的国防能力;都注重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努力维护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但是,“共同特征”不是“本质特征”。从本质特征来说,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这是因为,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其内涵和特征伴随着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充分吸收借鉴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且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底蕴,是扎根中国大地、基于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把握中国特色,就是把握本质特征。主要是把握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把握基本国情及其内在要求。一个超大规模的政党带领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实现一个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形态,这是我们国情的基本面。这其中又以“人口规模巨大”为主要特征。这样巨大的人口规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力,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培育了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成为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与此同时,在巨大的人口规模中,农村人口占比非常大,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社会就业和民生保障压力巨大。因此,要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整体迈向现代化,就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二是把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属性及其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突出的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59页。只有抓住人本身,我们才能纲举目张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人的现代化牵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环境需求的角度,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态作为人的外延属性,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秉承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

在我们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九个本质要求、五个重大原则,进一步规划了2035年的总体目标,全面部署了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整体上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一系列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二是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一方面,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全党的中心任务集中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上,有必要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另一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是对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的系统集成式的回答,是对党的二十大主题中的“两个全面”的战略总揽。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理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的守正创新,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再创造再发展,是起统领作用的战略布局,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战略举措和实践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共同构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必须将其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质上是文明的复兴。中华文明的复兴有两个质的规定性:一是以国家现代化的实现为基本前提,二是以中华文明的赓续鼎新为应有之义。两者共同诠释了我们贡献给全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文明是在现代化中孕育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就有什么样的现代文明形态。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随着资本主义的孕育,欧美大陆首先开启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也开始了现代文明形态的塑造。然而,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并非定于一尊,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绝非限于一途。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原本就是人类文明的应有属性,也是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这就决定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现代文明形态的多样性。正因为有文明形态的多样性,才能共同铺就现代文明的大花园。我们要警惕把“文明”与“文明形态”混淆起来的叙事陷阱。有些大国把自己开创的现代化“文明形态”扩大为“西方文明”继而扩大为整个“现代文明”,以此为尺子,比照别人,裁判他国,这在本质上仍然是前现代的霸权文明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也是“五位一体”的文明形态,更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文明形态,因此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都开创了人类现代文明形态,共同描绘着人类现代文明的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华文明的丰厚滋养中孕育出来的,也必将推动古老的中华文明在革故鼎新中走向新辉煌,这是我们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因落后于人类现代化而衰,因赶上并引领人类现代化而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现代化建设不仅让国家和民族面貌焕然一新,也让中华文明焕发新生。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人类现代化的新形态,也是中华文明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建立在传统文明的根基之上,又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当代重塑和赓续鼎新。一方面,中华文明是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依归,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构筑了精神家园。中华文明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思想源泉。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赓续了传统文化精华和传统文明观念的生机活力。在迈向现代化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文明的代言者、发展者。比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实现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扬弃,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吸收“大同”“小康”思想的精华,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科学凝练与提升“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等。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传承中华文明历来所具有的开放包容特质,倡导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

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现代化强国目标融为一体的时候,中国式现代化就不再是抽象意义上的现代化,也同时成为文明复兴的载体,而这种文明的复兴又以社会主义道路为历史定向。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互鉴共存,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了人类文明的价值体系和实践维度,回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由此,中国将为人类提供这样的启示:人类文明可以从传统走向现代,现代化文明可以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元道路”走向包含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内的“多元道路”,人类政治文明可以从所谓“历史的终结”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复兴,这便是世界历史的崭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民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