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山黑水之民族风(上)

2023-10-01马明臣

百科知识 2023年18期
关键词:女真契丹渤海

马明臣

处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中国东北地区,自然环境适宜,物产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场域。在茫茫历史长河中,东北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创建了彪炳史册的民族政权,绘就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民族画卷,深刻影响着东北地区乃至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正如东北史研究开拓者金毓黻先生所说:“东北史者,东北民族活动之历史也。无东北民族,则无所谓东北史,故述东北史,必以民族居首焉。”可见,东北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历史,是东北地方史中最为重要的篇章。

历史悠久的古老族系

读过《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大多会对生活在大兴安岭、以渔猎为生的鄂温克族产生浓厚的兴趣。实际上,鄂温克并非这个民族的原始称谓,和东北其他民族一样,其发展与演变过程极为漫长。穷本极源,东北各民族的产生大多可以追溯到肃慎、濊貊、东胡三个古老族系。

肃慎族系

肃慎,也称“息慎”“稷慎”,为神鸟名,在通古斯语中也指“人”。一般认为,该族系包括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等。先秦时期,这一族系的先民被称作肃慎,在长白山一带活动,是东北地区最为古老的民族。

肃慎很早便与中原建立了密切关系,《竹书纪年·五帝篇》中便有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的记载。汉魏时期,这一族系改称挹娄,族群活动范围从长白山北麓一直拓展到黑龙江下游。其时,挹娄各部落尚未一统,居处相对分散,或驻扎在“深山穷谷”,或栖身于“山林之间”。南北朝时期,这一族系又被称作勿吉。《北史·勿吉传》记载,勿吉有栗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此时该族系活动范围继续拓展,到达松花江下游。隋唐时期,勿吉又转称靺鞨,其中黑水靺鞨和栗末靺鞨是最为强盛的两支。黑水靺鞨主要分布于牡丹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下游,栗末靺鞨则以牡丹江中游为活动中心。武周时期,靺鞨首领大祚荣率领部众在东牟山建国,自称“震(振)国王”,后改称渤海国。

辽代,这一族系进入女真时代,族群活动范围虽然继续拓展,但族群并不合一,依然分化为众多部落。按照女真各部落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和所属地理位置,同一时期的宋人将女真人分为熟女真、生女真、东海女真、黄头女真等。伴随完颜部女真渐趋鼎盛,众多女真部落才归于一统,形成女真民族。

明代,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明廷设置建州卫以辖制当地女真。而后又析出建州左卫,并任命努尔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明末,鉴于努尔哈赤“保塞有功”,明廷先后册封其为“都指挥使”“都督佥事”“龙虎将军”,使其权力极速扩张。自1584年起,努尔哈赤开始了统一女真诸部的进程,1613年基本统一女真诸部,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随着八旗制度的完善及满族共同体的形成,皇太极统治时期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其后又改国号为“大清”。

濊貊族系

濊貊族系由濊、貊两个主体民族发展而来。有学者认为,濊族以其原居地河流得名,“濊”为“夫余”的缩译,“夫余”一词则源于濊族原居地乌裕尔河。“貊”,也作貈、貉、狢,是一种外形似狐、毛棕灰色的野兽。商周时期,两支民族尚未融合,濊族广泛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松嫩流域,貊族则居住于中原各国以北的地区。春秋时期,华夏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与之相邻的貊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未被融合的部落向现在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地区迁移,濊族和貊族的居住地开始相互交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杂居局面,为两个民族融为一体奠定了基础。

约在战国时期,濊族建立索离国与濊国。前者在2世纪末发生内乱,王子东明南逃至濊地,征服当地濊人,并建立了北夫余政权。该政权建立不久,内部即分崩离析,裂解为东夫余、东濊、沃沮等政权。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夫余内部矛盾开始激化,最终分裂为南夫余、卒本夫余等。与政权内部的分化瓦解不同,这一时间段内,濊、貊两族开始融合,最终在两汉时期合二为一,形成濊貊族系。

卒本夫余是濊貊族系中最为强大的一支,因其在卒本川建国而得名,其后改称高句丽。高句丽建立后,迅速兼并了周围的沸流、荇人、梁貊、小水貊、盖马、句荼、朱那、藻那等部。其强盛之时,“沃沮、东濊皆属焉”,为濊族與貊族间彻底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南夫余是濊族人向南迁徙最远的一支,他们于朝鲜半岛的中南部地区建立百济政权,与高句丽、新罗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濊族和貊族经过分裂、融合,再分裂、再融合,形成了新的濊貊民族共同体,浩浩荡荡地汇入民族发展的洪流之中。

东胡族系

东胡族系是以山戎为主体发展起来的,通常包括山戎、东胡、鲜卑、乌桓、库莫奚、乌洛侯、室韦、契丹等族。有学者认为,“东胡”是阿尔泰语词“通古斯”的异写。“通”有柳树丛之意,“古”意为河流,“斯”意为族群,“通古斯”一词可以理解为“住在柳河流域的族群”。东胡族系的前身山戎,是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的一些氏族部落的统称,为东北少数民族中率先强大起来的一支。山戎很早便与华夏族产生了互动,《大戴礼记》中就有舜帝南抚山戎的记载。商周时期,山戎亦被称作鬼方、玁狁。此时,山戎各部落“自有君长”,社会形态已发展至家长奴隶制阶段。到春秋时期,山戎社会发展至奴隶制早期阶段,族群盛行劫掠之风,时常侵扰中原各国,直至齐桓公北伐才消除其威胁。

山戎衰微之时,东胡作为其中一支发展起来,与燕、赵等国毗邻。起初,善于劫掠的东胡给弱小的燕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之不得不与东胡建立“互质”关系。燕国国力增强后,修建长城“以拒胡”,并征讨之,将东胡挡在了长城以外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秦代,东胡又被匈奴击破,一部退居鲜卑山,一部退居乌桓山,由此发展成为鲜卑、乌桓等新民族共同体。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两汉时期,在中原王朝的压力下,乌桓被迫频繁迁徙。西汉时期,霍去病击败匈奴后,将乌桓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的匈奴故地。东汉时期,乌桓又被迫迁至五郡塞内,更接近华夏族。东汉末年,乌桓又为曹操所破,部众大多被迁移到中原,与华夏族融合。留居原地的乌桓部族则融入或发展为奚族、室韦族或乌洛侯族等。乌桓入塞后,大批鲜卑人也南迁至长城以北区域,并与当地的匈奴人逐渐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各部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其中最为弱势的段部鲜卑很快融入华夏族中,慕容、宇文、拓跋鲜卑则分别建立起北燕、北周、北魏政权。

室韦族主要活动于贝加尔湖和嫩江流域以东地区。室韦族力量羸弱,经常为其他民族所役使,但其衍生出的两个民族却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一支为蒙兀室韦,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经过不断发展,整合为统一的蒙古族,又经过连年不断的战争,最终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另一支则为契丹,属宇文鲜卑部。唐代后期,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蜇伏,契丹族终于强盛起来,建立了辽朝。

彪炳史册的民族政权

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东北各族系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带领部族走向历史前台,与其他民族角逐于白山黑水间,建立了彪炳史册的民族政权。这些政权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还为中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世界历史上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东盛国”—渤海国

时势创造英雄,靺鞨族首领大祚荣正是在动荡的时局中抓住了机遇,才建立起声名远播的渤海政权。大祚荣所属的靺鞨部族原本依附于高句丽,唐军攻灭高句丽后,其归属唐朝。武周时期,契丹人李尽忠发动“营州之乱”,当时的靺鞨族首领乞乞仲象与其子大祚荣响应叛唐。为平息叛乱,武则天采取怀柔政策,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乞仲象死后,其子大祚荣率领部众和高句丽遗民自营州“亡命东奔”,在天门岭之战中战胜武周军队,而后以东牟山为中心“筑城以居之”,并于698年建国,自封为“震(振)国王”。713年,唐睿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荣接受了睿宗给予的封号,回归唐朝羁縻之下。因大祚荣“渤海郡王”的封号,“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

大祚荣的后继者大武艺采取“斥大土宇”的政策,对外积极开疆拓土,发动一系列征服战争,使“东北诸夷畏臣之”。随着疆域的不断拓展,生活在渤海境内的族群也更加多元化,靺鞨、高句丽、汉、契丹、奚、突厥、室韦等族都生活在其统治之下,各族群之间的交流、交往愈加密切。

渤海文王即位后,大兴文治,政治上效仿唐朝的典章,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设立五京制度,在地方分治府、州、县;经济和文化上,加强与唐朝和日本的联系,先后多次派遣使者到唐朝和日本进行交流学习。在文王的治理下,渤海国的国力日趋鼎盛。“安史之乱”期间,渤海国仍与唐朝保持着宗藩关系,唐代宗为奖掖之,册封文王为渤海国王。文王去世后,渤海国内部发生动乱,进入中衰期,直到宣王即位,国力才得到恢复。在宣王及后世君王的努力下,渤海国疆域继续拓展,文化日渐成熟,被誉为“海东盛国”,直至926年为契丹所灭。

“因俗而治”—辽朝

英雄人物大多有着坎坷不平的经历,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也不例外。在他幼年时,契丹贵族内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因部族首领之争,他的祖父被无情杀害,父辈们也纷纷亡命潜逃。为保护耶律阿保机,祖母只好把他藏匿起来,这一经历使其少年老成。长大后,耶律阿保机东征西讨,为契丹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907年,众望所归的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可汗,并于916年即帝位,建立契丹(大契丹),后改为辽(大辽)。辽朝频繁更易国号,学界普遍认为,辽朝曾两度改国号为契丹(大契丹),两度改国号为辽(大辽)。在“契丹”与“辽”的含义上,学者间存在着争议,较多学者认为“契丹”有“镔铁”之意。关于“辽”的含义争论则较盛,有“镔铁说”“辽水说”“辽远说”等。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后,次子耶律德光即位,是为辽太宗。太宗在位时积极推动官制改革,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施行“南北面官”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其中南面官仿唐朝官制,部分官员由汉人充任。有辽一代,核心权力虽长期掌握在契丹贵族手中,但“南北面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辽朝统治下农耕社会生产的进行和发展,是契丹统治者政治智慧的体现。

辽朝初期政权动荡不安,在萧太后的辅佐下,辽圣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使政权进入鼎盛时期。在此期间,辽军多次击败宋军,并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形成了辽、宋、夏三足鼎立的局面。辽朝全盛时期,版图南至白沟河,北至外兴安岭,东至海滨,西至阿尔泰,不仅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声名还远播西方,至今仍有东欧、中亚、西亚国家以“契丹”(Kitay)称呼中国。

“渐习汉制”—金朝

随着辽朝日渐衰落,其东北部的女真开始兴盛起来,到完颜阿骨打成为首领时,女真部落联盟已经成熟并积攒起相当雄厚的实力。1112年,辽天祚帝至春州召集女真各部落首领朝见。席间,醉酒的天祚帝要求诸首领为他跳舞,只有完颜阿骨打无动于衷。女真诸部本就对辽朝不断的贡品索求不满,而天祚帝对女真首领的“戏弄”更加深了完颜阿骨打对辽朝的仇恨。

111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伐辽,他团结渤海人,并招抚依附于辽朝的女真部落,以此充实自身实力。面对准备不足的辽军,女真部落联盟軍接连取得大捷,成为东北最为强大的势力。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大金”,是为金太祖。金朝建立后,与宋朝签订“海上之盟”夹击辽朝,以摧枯拉朽之势进占辽朝五京,最终于1125年灭辽。

金朝建立之初,完颜阿骨打在中央确立的女真贵族决策机构勃极烈制和在地方建立的社会军事组织猛安谋克制,对团结、动员女真诸部力量,迅速灭亡辽朝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金朝统治中心向中原地区转移,上述制度已不能满足政权发展的需要。金太祖进占燕云地区后,继续沿用了辽朝“南北面官”制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金熙宗又以三省六部制度取代了勃极烈制。伴随政治制度稳定,到世宗、章宗朝,统治者又鼓励农桑、提倡儒学,使金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世章之治”。然而章宗统治后期政事荒废,国力迅速衰退。与此同时,北部的蒙古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于1234年攻灭金朝。

“专制巅峰”—清朝

女真并没有因为金朝的覆亡而湮灭在史书之中。1559年,一位出生在赫图阿拉建州女真部小酋长家中的男婴为蛰伏已久的部众带来了新的希望,他就是努尔哈赤。1583年,努尔哈赤“十三副甲胄”起兵。随着实力不断壮大,努尔哈赤于1588年正式统一建州女真。其后,努尔哈赤在古勒山之战中大败以海西女真叶赫部为首的九部联军,连续攻克东海(野人)女真诸部,实力空前。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1619年,努尔哈赤又在萨尔浒之战中重创明军。

皇太极即位后,对内缓和民族矛盾,仿明制创建国家机构;对外积极拓展势力,征服朝鲜,吞并漠南蒙古,袭扰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清朝。

清朝建立后,政治制度在承袭明制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新,除设置内阁、六部外,康熙、雍正两朝分别设立南书房、军机处,将国家权力集于皇帝一人手中,使君主权力达到顶峰。经济上,康熙朝宣布“永不加赋”,雍正时期又施行“摊丁入亩”政策,鼓励农业发展,使清代农业生产、国家税收、人口数量均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清朝的建立及发展,奠定了当代中国版图的基础,确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是中国专制王朝发展史上的巅峰与终章。(未完待续)(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女真契丹渤海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凤翥契丹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