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2023-09-30王秀莲
摘 要:激发大学的创新活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良好环境,以及培养掌握科学思维、科學方法和科学工具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办赛的主要目的。主要从赛事组织管理角度介绍大赛自举办以来平台建设情况与人才培养现状,重点对大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对目前赛事及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即通过加强大赛组织管理建设、创新方法课程建设和创新方法师资队伍培养等方式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创新方法大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212028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Methods Competition and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Wang Xiulian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Harbin 150028,China)
Abstract:To arouse university innovation vitality,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the ability to master scientific thinking, scientific methods, and scientific tools are the main aim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methods competi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raining status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since the holding of the Compet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 focusing on the summary of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putting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ent competi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shortcomings wit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That is to accelerate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rses and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eachers.
Key Words:Innovation Methods Competition; Innovative Talents;Cultivation Mode
0 引言
2008年4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8〕197号),文件强调加强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体制创新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形成全社会关注、学习并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建立一个创新型人才培育的素质教育体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了培养一大批掌握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应运而生。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类岗位和社会实践中已经产出一些创新成果的人员,或者是在学习期间就已经掌握了必要的创新知识、能力、思维和意识,以及展现出创新精神和素质,并在未来工作中有可能产生创新成果的优秀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1]。国内许多学者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仅在中国知网平台上,关于“创新型人才”的相关文章就有25 000余篇。国内学者主要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角度来定义创新型人才,而国外学者更多地强调在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国内外关于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但可以总结的一点是,全球各国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创新意识、精神、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是各国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1 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
1.1 大赛目的
黑龙江省自2010年开始举办省级大学生创新方法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作为创新方法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该大赛主要设定了3个目标:一是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吸引、鼓励他们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和推广TRIZ理论,以赛促教,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愿,让大学校园的创新活力在积极的竞争环境中得以激发。二是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引导大学生实践创新精神、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三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竞赛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整合各类创新创业相关科技服务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成果转化,并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和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强大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鼓励、支持原始性创新[2]。
1.2 大赛发展历程
自2010年起,大学生创新方法竞赛每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一次,截至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年,赛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历届比赛情况见表1。
(1)2012年大赛由省级赛升级为国家级比赛。
在成功举办两届黑龙江省赛(2010、2011年)后,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继续推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更好地推进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水平,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TRIZ理论”在全国高校的推广,加强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将创新方法应用到实际科技创新中[3],在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创新方法研究会联合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大赛正式由省赛升级为国家级比赛。
(2)2018年大赛正式纳入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专项赛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充分发挥创新方法在推动创新创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展示交流创新方法的重要成果,培育创新方法团队,中国科协、科技部决定举办首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大赛设立3个专项赛事:企业创新方法专项赛、大学生TRIZ专项赛、工业工程创新方法专项赛。其中大学生TRIZ专项赛(大赛全称更名为“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由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科技厅、 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共同承办[2],获得大学生TRIZ专项赛特等奖项目将参加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颁奖。 至此,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正式纳入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专项赛,成为一项引导大学生运用TRIZ创新方法进行创新的专业赛事。
1.3 大赛规模
自大赛举办以来,赛事规模逐年扩大,参赛省份已增至全国30个省份(除了西藏),参赛高校扩展到300余所,参赛人数增加到每年1万余人,推荐到大赛(国赛)的作品数量增至每年2 000余项。随着参賽人数的增加,从第八届大赛开始增设校赛和省级赛的推荐比例,即校级赛的前30%或省级赛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作品才有资格被推荐到大赛国赛,其余参赛作品直接被淘汰。目前已累计有12 175支参赛队伍参加国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型人才9万余人。近3年,因为疫情比赛改为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每年的总决赛进行现场直播,累计观看量达20余万人次[4]。
2 大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赛促教长效机制
以赛促教,各参赛高校逐步建立创新方法课程体系。大赛参赛作品注重大学生创新方法工具的运用,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5]。在大赛带动下,全国超过200所参赛高校开设了思维、方法和创新设计等各类创新方法相关课程,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创新方法相关教学成果。如
天津工业大学的《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在2020年11月被评为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并于2021年1月被纳入“学习强国”平台。此外,该课程教材被评为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及纺织服装类“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重庆三峡大学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方法教育,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及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开设了《创新方法》课程,该课程作为科学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已被纳入学分制管理,以此来完善和补充课程内容。
王妍玮团队依托黑龙江科技大学建设的“创新方法学”课程,在201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入选了智慧树TOP100优质课程和教育部优质示范推荐课。自2018年11月开始运行以来,该课程得到了全国高校的广泛认可,有来自全国116所高等院校的4.10万名师生选择了该课程,互动量达到59.49万 [6]。此外,黑龙江省还积极开设创新方法公益在线课堂,向大学生普及推广创新方法理论知识。
2.2 政策激励机制
为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大赛还推出了系列激励政策,如专利及成果转化加分政策,引入风投机构、孵化器等机构对参赛项目进行熟化等。在大赛激励政策指引下,全国参赛高校也纷纷推出系列激励机制。如东北大学将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认定为仅次于互联网+和挑战杯的六星级竞赛,同时将对指导学生获得六星级以上竞赛全国一等奖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特殊条件,对五星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学生授予卓越奖学金,对五星级以上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给予创新类推免资格[7]。
天津理工大学将学生参加的科技竞赛认定为课程学分,并在评奖评优和保送推免等环节中设定相关指标。该校也积极推荐优秀学生到企业就业,以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2018年的创新方法大赛中,该校获得一等奖的参赛团队中,1名团队成员受到珠海格力电器集团科技管理部的青睐,格力电器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标注工业工程和TRIZ为必备技能。而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的王金壅,目前就职于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硬件工程师和内部培训师,也是因为掌握TRIZ创新方法理论,在校期间参加电子技术类竞赛,累计获得了30多个奖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著5项等荣誉。
2.3 人才交流互动机制
大赛在提升大学生创新方法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开展创新方法教学和科研工作,培育出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方法相关教学成果。为了进一步鼓励先进,汇集人才,大赛搭建了一个教师组的学术交流平台。这个平台致力于分享和讨论教师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积累的创新方法相关经验、教学和科研成果、案例应用与教学情况、创新方法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情况,以及指导大学生使用创新方法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等。这样的交流与探讨,使全国各地的创新方法相关领域的教师能够齐聚一堂,进行创新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推动创新方法在高校的推广和应用[8]。
近3年来,全国有100多位创新方法教师报名参赛。一位从黑龙江省走出去的高校毕业生在广西某职业技术院校任教,他把创新方法带到目前任职的学校进行推广并亲自带领学生参赛。第七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王天琪,目前从事产品创新路径设计、创新方案设计、科技创新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创新方法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其高质量创新发展。
2.4 成果转化机制
赛前对已申报专利的,校企成果对接成功且符合加分条件的作品给予加分激励。在赛期内组织企业进行网上项目对接及洽谈转让,大赛每年特邀科技型企业、众创空间、投融资机构、高校、创客组织、创业团队现场观摩对接大学生参赛项目,全程跟踪促进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比赛期间将组织众创空间、孵化器、投融资机构及一些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大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赛后加强对优秀作品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作品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力度。
每年报名的大学生参赛项目多数来源于生活,部分项目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如2022年青岛科技大学全国十二强获奖项目“基于TRIZ理论的新冠病毒一体化核酸快检新方法”以唾液为检测对象,开发一体化核酸快速检测装置,以期实现操作简便、成本低廉,15 min即可检测出结果,适于现场快速检测,甚至家庭自检,达到分级诊疗的目的。该项目已经市场化应用并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现场使用。
大赛举办以来,大学生参赛作品成果转化数量694项,成果转化金额18 113.33万元,被推荐到国赛组委会作品数量12 175项,参赛省份30个,参赛高校累计311所,参赛作品申请专利3 006项。
2.5 建立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
以赛促学,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开设创新方法课程教学让大学生学习创新;二是在高校内成立大学生TRIZ创新方法社团、TRIZ爱好者联盟等吸引一大批致力于创新的大学生,目前已有近百所高校加入了中国大学生TRIZ爱好者联盟:三是每届比赛开始前,会议组织专家、教师对参赛报名者进行专业辅导,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四是举办创新方法公益课堂、沙龙活动,为大学生打造创新方法学习第二课堂;五是搭建大赛教师组经验交流平台,开展创新方法教育论坛等促进全国创新人才交流学习。通过大赛平台,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方法师资队伍,也打造了一批创新方法精品课程,建立了依托高校的协同育人机制[2,9]。
3 关于赛事及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赛事组织管理机制建设
一是强化大赛组织机构组织委员会、评委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加强和完善对专家队伍的入库管理;二是对大赛校级管理员、省级管理员进行分级管理,制定分级管理办法,明确各自工作方向;三是开发大赛申报系统和专家在线评审系统,实现大赛网络化申报、网络化评审、一键式下载作品信息、在线发放及下载电子证书等功能,以提高赛事组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参赛者作品申报的安全性;四是加强大赛组织保障,对赛事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保障大赛常态化运转。要确保大赛的公平、公正,有序管理,从而提升大赛的影响力并增强参赛者的心理预期。
3.2 加强赛前宣传,扩大参赛者覆盖面
此前大赛组委会针对高校参与情况设计了一项调查问卷,共有173名参赛师生参与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56.65%的受访者反映大赛前期宣传不够,很多师生不能及时获取比赛相关信息,38.73%的受访者表示学生参与度不高,79.77%的受访者是通过大赛渠道了解创新方法。因此,有必要加强赛前的宣传力度,扩大赛事传播的覆盖范围,从而吸引更多有创新意愿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关于大赛存在的其他问题,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10]。(数据来自问卷星https://www.wjx.cn/m/65811421.aspx)
3.3 加强创新方法课程示范作用
此前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91%的受访者通过学校课程学习和掌握创新方法,87.86%的受访者是通过在线开设TRIZ课程学习和掌握创新方法。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作为已开设创新方法课程的高校,将港航双创教育课程设为港口与航运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港航双创课程教学实践被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收录为交通类高校教学改革案例,并作为典型案例在行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11]。青岛科技大学卜秋祥副教授带领教研团队,主持建构了“三级课堂四维融合五步融入”的特色课程模式,并依托超星公司完成了《创新方法与创新设计》混合式课程平台的建设[12]。2022年,该课程成功上线学习强国平台,入选山東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并在山东省内外广泛推广。因此,加强高校创新方法课程建设典型示范作用,可以缩小不同高校间、不同地域之间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差距。随着全国高校慕课的迅速兴起及国家慕课平台资源的陆续开放,打通创新方法传播中校与校之间的壁垒,有望实现全国高校创新方法课程资源共享,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3.4 加强创新方法师资能力培养
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创新方法师资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依托大赛平台,推广大赛教师组来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二是可以让参赛师生参加创新方法系统培训、网上云平台学习,以及各种学术研讨会议等活动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加强高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对创新方法的重视程度,如制定激励政策来提升教师教学的热情;四是面向全国征集大赛指导教师,让他们先入库后培训,搭建全国创新方法大赛指导教师交流平台,再以点带面对创新型人才进行高质量培养[13-14]。
4 结语
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政策激励、成果转化、人才交流互动,以及协同育人等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全国各地参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均衡性,不同地域的TRIZ理论研究学者指导的参赛选手对创新方法的应用也不尽相同。下一步,要继续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赛事组织管理的标准化,以具有较好创新方法课程建设的高校为示范,加强创新方法师资队伍培养,同时加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丁伟,李小松,刘卯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文化变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6):63-68.
[2] 李南南,吴永志,王春生.黑龙江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1):93-95.
[3] 曹贺,刘训涛,赵存有.TRIZ理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27-28.
[4] 陈昉.高职院校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现状与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6):193-195.
[5] 李明霞,朱万旭.基于互联网+大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6):191-193.
[6] 谢永利,王妍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TRIZ创新方法学的推广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3):108-110.
[7] 朱翠兰.实践卓越型大学生课外活动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2):52-54.
[8] 张婷婷,疏剑.技能大赛背景下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外交流,2020,27(28):4.
[9] 原方.基于科教融合的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华东科技,2022(8):145-148.
[10] 陈伟毅.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3):12-14.
[11] 张明齐.构建基于港航物流行业发展现状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11):33-36,52.
[12] 张淑华,王霞,王泽鹏,等.基于TRIZ理论的高校创新教育培養体系构建与实践[J].山东教育(高教),2019(Z1):109-112.
[13] 蒋鑫,吴艳叶,霍银磊.基于设计大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国包装,2020,40(3):64-67.
[14] 吴永志,王秀莲,李南南,等.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育才平台建设[J].中国培训,2018(1):72-73.
(责任编辑:张双钰)
基金项目: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2017IM010500)
作者简介:王秀莲(1982-),女,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情报与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