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作文教学:高中写作教学新探索

2023-09-30张慧魏文琦周洁芸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研基地高中语文

张慧魏文琦 周洁芸

《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技术作文教学实践》《聚焦课堂变革的技术作文教学建构与实践》《技术作文教学流派的探索与实践》……在承续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张华多年对“技术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2021年以来,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语文教研基地(中山)(以下简称“基地”)聚焦高中写作教学,凝练了科学取向的高中写作改革理念,进一步形成了技术作文教学区域化特色,涌现出一批优秀教育教学成果。“潮至中山动,涛喧万鼓鸣”,在高中新课标和新教材改革背景下,他们的探索具有适切的方法和有效的载体。

教研一体,聚焦高中写作教学

“技术作文教学的指向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关键在于技术。”基地负责人张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当前,作文教学的‘低效’‘无效’乃至‘负效’现实,依然困扰着一线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亟需更务实的作文教学改革行动,作文教学自身也面临实践范式的转型要求。”张华带领基地成员学习和总结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和前沿经验,并向内反思: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摆脱“多读”“多写”笼统而被动的方式,以达到整体性、多层次的提升。技术作文教学运用科学的教学论,共同推进教与研,对语文教学与作文写作教学进行深入拓展。

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却缺乏具体且有效的指导,学生往往是苦苦思索,不知如何下笔,或写出了一篇不甚满意的作文,不知如何“升格”。基地成员、中山市实验中学教师刘卫平对此深有感触:“作文教学要从‘经验主义’转向‘理性主义’,不仅使教师知道如何教,还可以使教师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教,从点评式、指令式、评价式的教学,转为该‘怎么做’‘怎么写’。”在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应教而有法、教而有据,基地分别在主题素材、写作技巧、思维训练等不同层面开发出三个系列教学设计,立足课堂教学实践,破解“教而无力”的困境。

基地结合高中语文学科实际和区域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聚焦新课标和新教材,选择三个任务,驱动基地项目建设。

任务一是“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以“高中写作教学”为突破口,确定“科学取向的普通高中写作课程内容研制与实践”这一研究主题,并逐步形成了“主题引领的共同体”教研组织形式。基地共有18位成员,分布在不同学校,每位成员的任教年级、研究兴趣、学术主张各有不同,如何有效凝聚团体的力量,共同推进基地的主题任务研究?基地给出的答案是:以“主题引领”为基本理念,建设思想上的统一共识,聚焦成员的工作任务,达成“共同体”的基本合作样态。

任务二是“教研机制研究与实践”,旨在建构“课程、教材、教学三位一体”的高中语文教研发展模式。“我们认识到,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难题,往往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应着眼于系统性思考和系统性解决。基地选择以‘高中写作教学’为突破口,进而推进和引领高中语文其他方面的变革。”张华这样介绍。基地的核心任务也由此从三个阶段来分步落实,分别指向课程内容研制、作文教程编写和作文教学实践三大方面。如此,打通实践壁垒,让教师们在面对写作教学问题时,能自觉地形成写作课程意识,能有一定的编写作文教程的能力,进而以更宽的视野和更深的理解推进写作教学。

任务三是“学科教师成长研究与实践”,旨在推动教研方式转变,建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实践协同推进”的教师共同体成长模式。阅读、写作和实践,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三个基本路径。阅读要指向主题,写作要思考主题,实践也落实主题,三者在“主题”引领下,实现协同推进,最终促进共同体成员的专业成长。

多层推进,基地校展现多样探索

教师将写作教研所得应用于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中,才能较好地发挥教研的作用。中山市华侨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组组织学生在刚刚进校、学习新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单元后,尝试进行现代诗歌创作,编写年级诗集《致我们璀璨绽放的青春——高一青春诗集》。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写作比赛或展示活动,如黄孝研老师指导的学生彭栩沂、蔡黎老师指导的学生萧洁桐、朱凯琼老师指导的学生罗婉茹和全亮老师指导的学生袁斐斐等,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作文比赛中表现出色。在活动情境中,师生们共同开展写作实践探索,增强写作教学和写作学习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在专业阅读方面,基地成员郝友斌参加基地项目以来,借助基地建设搭建了中山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平台:“我阅读了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和《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张华的《高考作文技术论》等专业书籍。在我的影响下,我校青年语文教师纷纷加入语文专业阅读队伍的行列,以提升语文理论素养。”此外,他们还提出了“四个一”专业阅读目标,即科组教师坚持每学期至少研读一本专业书籍,认真做好一本读书笔记,写一篇读书心得,做一次学习交流主题发言。通过专业阅读,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规律,把阅读专著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教育教学的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2022年7月,全国第二届“文章杯”高考语文“下水作文”大赛举行,全国两万多名教师参赛,中山一中组织10位教师参加,全部获奖,其中2人获一等奖,创造所有参赛学校中获奖人次和奖项等次最高纪录。

“我校生源处于中等水平,同时语文科组的新教师多,需要一个平台引领。基地注重作文的实践品格,以此为依托,我们建构了符合学情的技术作文教学体系。”龙山中学语文科组长梁天钧说。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情,他们对教学规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将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看成一盘棋,高一侧重训练学生的布局谋篇技术,高二侧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运用的技术,高三则侧重训练学生对写作任务的精细化落实。依托“技术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他们关注和指导学生写作的开展,逐步形成了构词、句径、思维指导的作文写作指导范式,并将“技术”理念,迁移到其他领域,比如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探索阅读的技术性。在进行《三国演义》《围城》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时,不仅关注学生对情节的梳理,还传授阅读以及批注的技巧,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写作素养。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和近年高考重点,学校申报了省级重点课题“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思辨作文教学实践研究”。这是基地的理念在中等水平学校的实践,为类似的高中提供了借鉴作用。

成果共享,区域辐射带动教学实践

两年多来,基地项目建设聚焦“普通高中写作课程内容研制与实践”这一中心任务,在完成上述三个子任务的过程中,推动教研组织的变革、教研发展模式的建构,并积极承担省、市、区学科教研活动,发挥基地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更广的区域辐射带动更丰富的教学实践。

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研制写作课程内容。在整合了项目论证会上的专家意见后,基地共同体进行了近两个月的文献研读,包括百年语文教育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写作文件、论著和论文。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中山市普通高中写作课程内容,分为中心、材料、思维、结构、语言等几部分。

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编写高中写作教材。基地共同体召开专项探讨动员会,分六个小组研制不同的教程框架,再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最终达成共识,结合教学实际,编写一套“全息技术作文教学教程”,推进写作课程内容的“教程化”转换。“全息”意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全方位活动过程。通过全息性写作活动(完整的写作活动),进行全息性指导(完整的写作过程指导),将科学取向教学论思想渗透其中,编写一套以技术作文指导为鲜明特色的写作教程,充分体现基础性、技术性、系统性、全息性。

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将实施高中写作教学。写作是系统性的,语文教学的课时却是有限的,教学任务无法“多多益善”,为避免学生食而不化,一般来说,作文教学在单课时内只能教一个写作技术点。因此,立足学情,依据作文内在的规律,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需要贯彻“挑战+解决方案”的备课模型。例如,基地学校龙山中学每次的训练,都聚焦学生写作时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并通过技术作文“激发动机—告知目标—展示范例—指导跟学—促进迁移—检测效果—小结课堂”的流程,强化学生的认知。

健全教研组织和促进教研发展。基地初步形成了团队精神,教研组织方式运行顺畅。基地成员的课程意识得到了强化,能自觉运用课程视角讨论问题,更为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设计、编写内容,能够将课程、教材、教学三者结合起来思考高中语文教学问题。

让“教”更贴近“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取向教学论的观点为根本指导思想,做好语文学科教学各项工作,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更能贴近学生的“学”,更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教”与“学”得到和谐统一。在教学实践中,基地学校发挥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将技术作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品格带入高中语文课堂,真正实现教学落地。

例如,2021年6月,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统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研讨”活动中,华侨中学教师蔡黎呈现了线上观摩课《近乡情更深——<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导读》,将阅读与写作融合,受到了语文教育专家的好评,得到了线上观众的点赞。该校多位教师在校内外多次承担写作方面的研讨课,如作文课《解读与运用作文命题材料的策略意识》《从“写对”到“写好”》等;2022年9月曾梓晴承担了市教研员听评的视导课《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2022年10月汪祖贵为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一中学讲授了语言鉴赏课《短歌行》。探索中,语文科组尝试总结高中写作教学基本策略和模式,积累相关教学设计与课例教学资源,并且收集教学班的相关数据,总结写作教学得失,改进写作教学工作。

中山纪念中学教师李金华发挥个人教学和教研能力,开发出一套颇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和一系列的作文备考专题,并积极进行教学实验和经验推广。他多次向中山市高三语文教师开设讲座,如《如何练?如何写?如何教?》深受听讲老师好评;面向韶关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开设作文教学讲座《“学·教·评”一体化下的作文教学》,受到广泛好评;面向贵州六盘水高三语文教师开设《基于高考评价体的作文备考》讲座,讲座一结束,个人公众号就得到两百多位教师的关注。

技术引领,协同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基地项目负责人张华率先垂范,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者。他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持“高考作文怎么办”专栏,邀请全国多名专家参与研究,专栏的文章紧紧围绕“怎么办”这一最具现实性与挑战性的导向性问题,注重从实操的角度,深入探讨某一主题和话题,突出备考指导性,强调要给读者看得懂、拿得动、带得走的备考技术、备考策略、备考模式、备考路径等,要让读者有强烈的“获得感”。专栏以连续12期的成果呈现,推动科学取向写作教学走向全国,张华也于2022年获得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颁发的“年度优秀作者”重要奖项。此外,他组织基地骨干成员,参与了澳门《中国语文》教材“写作方面”的编写活动。

基地为成员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并要求每位成员撰写读书心得和笔记;要求每位成员定期在共同群里推介专业文章,写出推介意见;不定期布置成员开展专题论文写作;指导专项课题申报。截至目前,基地成员公开发表论文44篇,以主持人身份立项的课题有10项,开设各类讲座25人次,获得各级别教学成果奖10项。基地成员的专业发展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中山市杨仙逸中学教师许纯丽说:“进入基地学习后,将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阅读、专业教研相结合,成为‘学得专业、研得专业、教得专业’的优质语文老师,是我近期的目标。我的专业阅读逐渐向高质、深远、宽畅的方向发展,逐渐能用阅读过的某些观点或理论,分析学生作文中产生的现象或存在的问题,用科学取向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与修改。”在进行主题引领式阅读之后,她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管理、专业教学思考以及写作的专业性与启示性,将教研论文与教学实践中的思考紧密结合,撰写专业性较强的论文,努力将学习所得用于日常教学实践。2023年,她被评为中山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和中山市第二届青年教师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中山市实验中学教师刘卫平聚焦作文命题设计、语言品质和作文评价这三个方面,沿着作文命题—表达—评价的思路,对作文教学开展深刻且全面的研究,深入思考当前命题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提升作文语言表达的品质,反观当前作文评价的弊病。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出了三篇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这些论文对一线教师具有理论指引和实践启迪的作用,并带动了同校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研究。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能作文”,技术作文教学的实践旨趣就是指向写作的“可能性”,即为写作的“写作可能”提供技术支撑,对此,中山市高中语文教学在实践层面走出了一条務实有效的改革之路。下一阶段,基地将继续以“技术”眼光审视作文教学,用“技术”的力量推动作文教学,围绕“科学取向的写作课程内容研制与实践”这一中心任务,切实推进作文教学改革,激发语文课堂活力,探索语文教学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教研基地高中语文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我的基地我的连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