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与厦门城市建筑形象比较研究
2023-09-30李冰,王娟
李冰,王娟
摘 要:厦门拥有丰富的建筑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巴塞罗那是世界知名建筑之都,二者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文中重点从城市地位、建筑类型、建筑师及其作品等方面对两个城市的建筑资源作比较,研究厦门在打造城市建筑形象方面的优劣势和机会,以此丰富厦门城市形象,提升厦门城市知名度。
关键词:厦门;城市形象;巴塞罗那;建筑之都
1 前言
厦门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建筑群被誉为“海上花园之城”,富有特色的近现代建筑体现着厦门独特的历史文脉和建筑文化,吸引无数游客探访。巴塞罗那作为世界建筑之都,含有丰富的建筑资源和地域文化,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是知名旅行胜地。不论是从建筑规模、经济状况、人文环境还是地理条件,厦门与巴塞罗那都有着近似的城市条件,对于打造厦门城市建筑形象有较强的参考性。
2 厦门城市概况
厦门作为福建的副省级城市,是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福建省内国际化程度最高、基础设施最好的城市之一,多次获得宜居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拥有丰富的建筑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化建筑保存完整,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近代历史文化。厦门多处高层地标建筑设计卓越,获奖众多,如集美世贸广场获星筑国际地产2021年度杰出建筑设计奖、筼筜湖潮汐广场获第七届美国建筑大师至尊奖等。
3 巴塞罗那与厦门城市建筑形象比较
巴塞罗那建筑探讨了城市面向可持续性和建筑环境未来的种种途径,通过分析整理世界建筑之都标准,以评选标准为依据进行分项研究,对两座城市进行形象比较。梳理得知,建筑之都评选目的在于创建文化与建筑,尤其是思想、贸易、文化、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强调建筑、城市规划和文化在塑造城市特性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
3.1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
在巴塞罗那早期规划中,塞尔达以公平的设计去阶级化,将整个城市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其间各设有学校、社交中心等。城市的主要中心被分散为多个次级中心,独特的八角形街区和“棋盘格式”的城市布局有助于缓解交通压力(图1),城市均衡发展,每一位公民都有使用公共资源的平等权利,极大程度淡化社会等级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厦门作为城景相融的海岛旅游城市,被评为国家生态城市。城市与自然山水穿插渗透,海上有城,城中有海。以厦门岛为中心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打造一主四辅和山海岛的城市格局。
巴塞罗那在城建过程中注重历史保护与创新建设并生,它拥有9座世界级遗产,城市中保存的罗马城墙、哥特式教堂和伊斯兰风格建筑造就了巴塞罗那绵延的历史层次。厦门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吸收西方先进的建筑思潮和技术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建筑。鼓浪屿现有建筑多为低层庭院式,受欧美等国建筑手法的影响,又因是当地工人所建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居住建筑中,数十个国家先后建造房屋,加之一些华侨和当地居民在建造时的模仿以及固有的当地建筑模式的混杂常表现出多种风格和形式的折衷。
3.2新技术与新材料运用
可持续建筑往往有两种形式,除了以自然为主的木质和生态,还有一种是超现代和技术的。巴塞罗那对可持续建筑的新技术、新材料进行了积极探索,致力于塑造一个绿色的“智能”城市。Media-TIC Building便是对抗全球变暖的杰出建筑案例,其独特的生态材料运用让整个建筑排放量减少了60%,展现了新技术与新材料在可持续建筑中的应用。
依据国家政策引导、能源消耗和厦门独特的气候环境,厦门绿色建筑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发展,如屋顶绿化、海绵城市、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可在墙体中利用相变材料蓄热的特点,增加围护结构热稳定性,减少由围护结构进入室内的热量,从而降低空调负荷,加快散热。其中厦门中航紫金广场A、B栋办公塔楼斩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该项目实施围护节能,同时积极响应“海绵城市”理念,更好地降低热岛效应,让环境更适宜美观。
另外厦门还拥有众多超高层建筑,海上明珠观光塔海拔高度195米,是厦门第一座投入使用的钢结构建筑,因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成为欣赏夜景的最佳观赏点。曾获得鲁班奖的厦门建行大厦,在全国首次将GPS卫星定位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研究与应用,神奇之处是无论处于办公室的哪个方位都能一览海岸线。
3.3建筑类型与风格
巴塞罗那市区内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交相辉映,多样的建筑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巴塞罗那。厦门在开埠之前,鼓浪屿岛上的永久性建筑除了少量寺庙、祠堂等祠庙类建筑外,主要是鼓浪屿欧式建筑群和富有闽南特色的被称为“红砖厝”的传统院落式住宅建筑。
闽南古厝一般呈中间对称格局,由数个单体建筑及外部空间围合成的合院建筑。以正门为中轴线,房间数即开间数,常见为三开间、五开间等奇数;纵向看建筑主体称为“落”,有几个建筑主体就是几落,常见三落五落,正门主体建筑外的小门纵向分布的两边厢房为“护厝”(图2)。
建筑在设计时要求思考与社区、城市的共同关系,气候适应性包括收集雨水、能源生产、净化空气和废物处理等。厦门具有充沛的降水量和光照条件,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无论是集美学村还是厦门大学,都顺应了厦门湿热的季风性气候特征。校园北靠山体,南向开敞,建筑可以获得良好的日照条件。厦大整体地势北高南低,自然地势形成的坡度有助于防洪排水,校内植被茂盛,起到调节微气候的生态作用。而嘉庚建筑的外廊空间非常适应厦门气候特点,既保证建筑采光通风,又可以遮阳避雨,具有良好的舒适性。
骑楼结构基于本地独特的季风气候,以外廊式建筑为主,防潮遮光,具有商住两用的特点;传统的闽南建筑的重视细节装饰,充分发挥木雕、石雕、彩绘等民间工艺的作用,使墙面和屋顶均具有鲜明的装饰美感,红砖红瓦与环境相协调,体现闽南建筑独特的韵味;嘉庚建筑就地取材中西合璧,内部为砖木结构、采用红色机平瓦屋顶、外墙铺红色清水砖。在建筑外观上,采用内外廊、“一”字型格局等,既符合闽南当地的气候环境,又营造出宏伟的气势。鼓浪屿欧式建筑的各个立面常有罗马式大型圆柱和结构造型迥然不同的多坡屋顶,有的建筑仿照古代宫殿式糅合西欧建筑造型手法,形成外形独特、屋檐线条奇异的折衷式建筑风格。
对比两个城市,巴塞罗那近海,植被与当地建筑融合,建筑用水来自雨水收集,能源供应来自沼气,光伏屋顶供应所需能量,应对了气候问题。当地有座被拆除的建筑侧墙经改造被称为“墙上花园”,墙面供多种绿植生长,屋顶灌溉流水被植物吸收,平台内的自然环境为花鸟提供栖息所,有助于节约能源、净化空氣、调节气温。
巴塞罗那也被称为高迪的建筑风格,善于运用大量缤纷的西班牙瓷砖,典型作品有巴特罗之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它是巴洛克和哥特式的融合,并加入了自己奇幻的设计风格,给人一种大胆、变化多端和独树一帜的感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以柔美的曲线来展现建筑的华丽与别致,建筑避免直角。哥特式风格主要凸显在教堂的建筑上,尖塔圆顶,这种造型几乎盛行在整个欧洲。
3.4城市建筑创作者
3.4.1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的建筑作品见证了各时期的发展,孕育了很多出色的建筑师,并以设计作品而著名。巴塞罗那礼堂便是西班牙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莫内欧设计的。在西班牙,高迪、蒙达内尔和卡达法尔克被称之为“现代主义建筑三杰”,三人都为建筑做出了重要贡献,设计出了众多见证巴塞罗那文化发展的建筑。
高迪的建筑风格狂野浪漫,多数设计作品被列入文化遗产。其中圣家族大教堂被认为是巴塞罗那的象征,意义非凡;米拉公寓是高迪最有创意的作品之一,他赋予了建筑生命力,感性与理性设计相结合同时满足了实用性,具有时代意义。蒙达内尔设计的加泰罗尼亚音乐宫被誉为“全球最美音乐厅”;卡达法尔克设计的丰富多彩的阿玛特耶之家,这些建筑作品都蕴含着西班牙所特有的人文风情。
3.4.2厦门
厦门是以一部分传统民居为地方特色,注重历史传承。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海沧莲塘别墅是由越南华侨陈炳猷建于清末,见证了百年历史,由祖祠、学堂、居所三大厝组成。
20、30年代创造了富有特色的近代建筑,加拿大B+H事务所在设计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时吸收了闽南建筑传统的屋脊形式和闽南民居木屋的空间形式,由比例优美的折线型架空斜脊、尺度雄壮两端微有上翘的正脊共同组成的屋顶轮廓,这是闽南传统形式在现代建筑上运用的探索和尝试,另外还设计了上海阿斯利康园区三期。上海建筑设计院张少华先生设计的厦门大会堂作为厦门行政中心的标志性建筑,设计也延续传统民居建筑和骑楼的风格,设计以轴线对称,融汇穿插,体现空间多样性。
现代建筑设计集中关注人与环境、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基于“海上花园”的著称,建筑师更多的将建筑与环境联系在一起探索厦门建筑独特的历史文脉。世茂海峡大厦作为厦门标志性城市建筑高达300米,外观以风帆为造型,以几何和对称体现形象,并融入厦门市花三角梅的创意,建筑坐落于水边,裙房的立面设计与海边的波浪相呼应。作为一座历史内涵丰富的城市,在快节奏的发展中又展现出了它的国际化。
4结论
通过参考世界建筑之都标准,分析两座城市整体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以及建筑资源等,巴塞罗那以文化名城和近代建筑为特色,厦门则是古民居和现代建筑并存,传统与现代结合,体现时代性。
在打造城市形象过程中,厦门切实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根植于民族信仰,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现代建筑围绕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设计中融入新技术材料,体现时代性。而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适合人们居住的安全社区是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从可持续的研究角度出发,建设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泽有.走向未来的厦门建筑[J].建筑学报,1997(10):20-23+66-67.
[2]梅青.鼓浪屿近代建筑的文脉[J].华中建筑,1988(03):64-67.
[3]石峰,乐乐.相变材料在建筑墙体中的应用研究——以厦门地区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16):88-92.
[4]庄佳伦.浅析厦门嘉庚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J].中外建筑,2020,No.231(07):70-73.
[5]邱泽有.走向未来的厦门建筑[J].建筑学报,1997(10):20-2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