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23-09-30上海虞卫东

现代企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制造业

□ 上海 虞卫东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助力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实体经济稳定运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一、产业链供应链的特征

产业链是经济学概念,供应链是管理学概念。产业链则是对不同产业而言的。供应链是从供应角度考察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产业链是客观存在的,而供应链不构成供应关系就不存在。产业链是供应链的一个物质基础,供应链是针对某一产业链而言的。产业链是制造企业将外部采购的原材料通过生产转化为产品并经过销售活动传递给用户的一种内部活动。产业链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的各个产业(企业)部口之间,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的本质是描述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产业(企业)群结构,它是相关产业组织形成的一种功能性的网链结构。供应链是指为终端客户提供商品、服务或信息,从最初的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的整条链上的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和关系的一种集成。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产业链以产业为节点,以产业间的关联为形式。供应链以企业为节点,以企业间的连接为形式。产业链侧重于产业联系、企业布局和分工协作关系,供应链侧重于企业之间资源的转换、传递等供应关系。供应链从微观的视角出发,产业链的研究视角更为宏观。产业链以优化产业间技术经济关联,寻求整个产业链条最大效益,提高产业效率和产业链综合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供应链以降低总的生产成本,提高供应的效率为主要目标。产业链最终为用户提供产品与服务,必然涉及产供销等环节,而资源的传递也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产业链的形成也是供应链的形成过程。相对于产业链,供应链是其物质形态。在运行过程中,产业链主要受产业和企业的内部关系及国家宏观政策等外部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供应链主要受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链的长度、宽度的影响和制约。所谓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一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受到外部冲击后仍能保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维持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环环相扣,供应链前后端供给需求关联耦合、动态平衡的状态。在国家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意味着关键生产环节的自主可控。在产业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意味着战略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强调核心企业的抗风险韧性。

二、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构建了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并掌握了部分高端行业和领域的关键技术,在传统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等领域具备全产业链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2022年工业发展报告指出,与其他经济体相比,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预计产出损失水平更低,经济复苏能力更强。这说明我国已具备坚实的产业链基础,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仍面临一些长期挑战。

1.供应链断裂风险增大。在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西方一些国家针对关键技术和领域的打压力度明显加大,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许多领域依然面临“卡脖子”“断供”等威胁。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全球价值链布局,愈发谨慎地对待关键领域的技术、零部件等方面的输出,加剧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卡脖子”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这与我国被动融入价值链分工体系,以至于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掣肘于全球价值链低附加值、微利化的中低端生产环节存在很大的关联,甚至导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了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情况,发现32%的关键基础材料仍为空白,52%则全部依赖进口。当前,伴随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各国愈发谨慎地对待关键领域的技术、零部件等方面的输出。2022年2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宣布将33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未经验证清单”,意味着美国出口商需要获得许可证,才能向其出口产品或关键的零部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部分产业链供应链的“卡脖子”风险。

2.产业链供应链外迁风险增大。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时期,我国经历了由工业化向经济服务化阶段的过渡,国内一些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外迁趋势渐露端倪。发达国家对本土制造业振兴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进行深刻反思,致力于将关键性产业或生产环节迁回国内,加剧了中国面临的产业转移风险。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开始全面反思“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欧美等经济体为降低本土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产业回流的优惠政策。如2010年8月,美国出台《制造业促进法案》,希望通过大范围减税降低制造业成本,以吸引在海外的美国制造业企业回归本土。特别是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暴发,各国愈发意识到由外部冲击导致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局部“断裂”,将迅速蔓延至整个生产分工体系,甚至引发全球生产分工的失灵,进一步加剧了发达经济体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本土化的进程。其中,以美国、日本、欧盟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构建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纷纷推动关键产业回迁本土。例如,2020年4月,日本政府出资2435亿日元,以推进“供应链改革”项目,其中2200亿日元用于资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迁回日本本土,导致我国面临的产业链转移风险进一步攀升。与此同时,东南亚多国近年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多中心化趋势的载体,以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又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和制造业回流计划,这些都影响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可控性。

3.供应链国内基础不稳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尚存在部分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和设备、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质量技术基础不完善、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缺失等问题,造成我国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掌控力较弱,局部受阻或断裂的风险较大。产业链供应链环环相扣,其安全单靠某个环节的强势地位无法实现,但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前后相关联不够紧密,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就难以从根本上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机遇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指引。唯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积极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挑战。

1.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耦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点链协同。

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应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破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对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的一体化配置运用,着力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攻关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带动作用,使其重点掌控产业链供应链中战略意义强、技术含量高的关键环节,引导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制定供应链风险预警和应对方案,提升其节点支撑能力;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优势强化主导产业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巩固传统产业链,塑造新兴产业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利益绑定和战略合作,推动全链条协同创新。

2.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最大限度避免产业链供应链外迁。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不是片面追求制造业规模增长,而是需要制造业提质增效,使其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创新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外汇储备效应得以完全释放。这需要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环境,通过提前谋划和战略性布局,不断提高高附加值行业占比,以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立足国内大循环,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增强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引导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实现东中西部合理分工、协同联动发展,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整;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和坚实产业基础,更好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抵抗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压力。

3.务实推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以高质量开放实现内外联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关键产品和服务的国际供应更为多元化,有利于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RCEP区域合作的高质量实施,将其作为摆脱逆全球化趋势的突破口以及中国致力于保障产业链安全的重要尝试,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治理;发挥内外资企业合力,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机制,但为避免外商资本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控制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还需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审查机制;建立与高水平开放相适配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数据库、安全评价体系及预警机制,对突发事件做到提前预判、快速反应。

4.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升级,适应和引领全球价值链的绿色化发展进程。首先,通过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其次,坚持节能优先,推动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切实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助力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再其次,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谈判,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共同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抢占未来全球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制高点,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猜你喜欢

产业链供应链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