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转换研究
2023-09-30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杨珍妮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贾月
文/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杨珍妮;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贾月
提升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得感的应有之义。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深刻性、抽象性,尽管这些特性是思政课的魅力所在,但如果学科的话语表达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理论要彻底,需要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要说服人,需要聚焦人本身。从抽象的教育对象转向现实的教育对象,就是抓住了教育对象的根本。换言之,思政课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理论内容有彻底的根本性把握,而且需要教师对教育对象有现实的具体性把握。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高职学生整体实践能力强、理论思维弱,不易接受意义话语、灌输话语、理论话语和文本话语,更愿意接受生活话语、对话话语、实践话语和情感话语。这些客观特点不仅要求我们探索有针对性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同时也为思政课话语体系转换提供了思考的维度。
一、契合话语实际,实现意义话语向生活话语体系转换
现代生产方式带来人对物的依赖冲淡了人们的意义追寻,各种思潮的冲击解构着人们的传统道德规范。这都需要思政课从现实中升华到理论,又由理论融入现实生活中启发教育对象思考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只有融入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才能使这种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换言之,理论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被人们更好地感悟和领悟。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脱离生活世界,过分诉诸学科和理论特性,而忽视了现实中对高职学生思想意识的关注,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由此,思政课教学亟待需要通过话语体系转换,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活的视角下,将教学话语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下,符合高职学生的利益需求和接受规律,形成可以让学生听懂、理解、信服的交流话语,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语境中潜移默化地理解理论的意义所在。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将日常经验上升到理论和学术的高度,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意义话语进行逆向还原,意义话语把生活抽象成理论,而教学中又需要把理论还原到生活中,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也就是深入浅出的智慧,让学生自觉地喜欢上思政课。这种生活话语中具体案例的分析不仅能调动主体的能动性,而且不影响教学内容向意义层面的深刻提升。具体而言,就是在坚持意识形态导向的框架下对意义话语进行转换,这种转换常用的方式有分析、解释和引导,通过分析、解释和引导的生活话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思考理论要回答的现实问题,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官方话语,达到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
思政课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为学生提供战胜生活挫折的精神力量,是学生未来奋进路上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抵抗现代犬儒主义的动力源泉。教师可以深入学生的“微生活”,运用各种互联网媒体新形式,形成师生线上和线下的有效互动。在案例选取方面,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故事,教师也可以融入自身或者学生的生活案例。为保护学生隐私,可以用化名来阐述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情境,引发情感共鸣,体悟价值意义。在案例分析中将教材中的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相结合,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转换为大学生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微观生活话语,应用最新的网络流行话语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概论”课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捕捉日常生活变化来感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剖析现实中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当前各种问题依然严峻的改革攻坚阶段,国家是如何在各个层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例如在“思修”课职业道德的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宣讲世界级工匠的故事,将传统职业文化与学生的专业特色相结合,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此外,教师可尝试在经典解读中实现话语体系转换,通过通俗化语言介绍经典著作中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化解时代隔阂。可见,这种话语的灵活转换建立在教师对理论内容的深度把握基础上,从而对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提出新的挑战。
二、搭建互动载体,实现灌输话语向对话话语体系转换
目前,思政课的教学对象主要是“00后”,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个性特点与思维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朝气活力,求知欲强,有较强的独立和探索意识。依靠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当代高职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但是,长久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侧重采取灌输式、独白式、转述式等单向度的教学方式,缺乏平等、民主的心灵互动和融合,无法通过共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思政课再延续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不足。因此,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教学模式,重构“主体间性”的对话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青年学生网络时代的碎片化、平面化的思维方式,打破教师的强势话语霸权,倡导师生互动的对话话语体系。通过互动载体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对话,而不是旁观者和沉默者,从而达到消解灌输的权威性,淡化接受的被动型,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的目的。如大卫·伯姆所言,“对话就像一条在人们之间流动的有意义的溪流,所有的对话者都可以参与并共享,从而在小组中萌生出新的理解和共识。”教师具体运用混合式教学、讨论互动式教学、演讲点评式教学、慕课翻转式教学等形式,和学生共研案例、共析问题、共评录像、共享见解,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通过搭建互动载体,实现灌输话语向对话话语体系的转换,对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有效交流,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意义重大。
教师通过对话,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互动载体。如教师根据思政课课程章节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生感兴趣和困惑的问题,搭建“问题链”平台,激发师生“主体间性”的平等对话,引发学生价值认同。具体而言,教师通过问题的展开式讨论教学,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掌握和领悟思政课的价值观,提升理论思辨能力。此外,教师也可借助雨课堂、腾讯课堂等平台引导学生线上讨论,陈述观点,最大限度畅所欲言,使学生在朋辈群体、师生互动的交流中剖析问题。通过互动载体,教师可以关注高职生群体的心理特点,追踪高职生群体的关注热点,在思政课的理论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结合中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提供实践路径,由理论话语向实践话语体系转换
思政课是一项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自主教育教学活动。“实践话语”是将理论话语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呈现的话语表达方式。随着人们对于实践教学探索的深入,实践话语逐渐成为思政课特定的话语方式。实践话语是超越于理论话语的外在显现,包含直接实践话语和间接实践话语两个层面,间接实践话语的应用需要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直接实践话语的应用需要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相同步。
思政课通过实践教学将理论话语向实践话语转化时需在理论上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实践话语的问题导向。当前思政课的时空场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活动案例或活动主题的选取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如通过疫情防控的实践案例分析和基层疫情防控的实践调研,使学生感受和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实践话语的时代场域。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中国社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等语言环境,需要体现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实践品质。如在学习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时,可让学生实践调研各领域的改革现状,用大量丰富的直接和间接的感性材料来支撑理性认识。再比如,结合当下网络自媒体的发展,依靠大数据、云平台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共享实践资源库,在后疫情时代,多组织学生参加云实践、云参观、云组队,推动思政课改革实践的新形态。再次,实践话语的主体意识。实践话语的应用必须符合思政课实践逻辑的要求,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思想特征,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实践的环境,发挥主体实践的能动性。例如,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组织参与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实践调研活动。比如海事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可组织进行海洋文化特色的“海洋强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微观上看,针对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贴近学校办学实际开展特色实践教学,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深化实践教学内容。例如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包括学校的类型、层次,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现状等因素开展实践教学。第一,将部分思政课的实践教育任务通过“嵌入”专业人才方案来实施,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如参考“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等实践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德技兼修的综合适应能力。第二,推进思政课实践教育改革,鼓励实践教育模式创新。例如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特点,推行诸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志愿服务、校内实践的实践话语来表达思政课的理论话语。第三,重视结合学校的团学活动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育。比如结合特定主题的实践教育,将一些有特色的、传统的团学活动安排在实践教学任务群中,构建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此外,积极探索虚拟实践的形式,教师可借助新时代信息技术,积极采用新技术革新教学手段。如在学习“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动力”时,可组织学生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在VR互动、与机器人对话等情境下进行现场教学,为思政课的话语注入新鲜元素。
四、回归生命情感,由文本话语向情感话语体系转换
从学生方面看,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群体,高职大学生在接受思政课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时,从教师方面来看,尽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但是从客观来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定位不够清晰,理论水平整体性不高,话语容易文本化和泛政治化,容易造成师生间话语交流的断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灵活地将文本话语转化成情感话语,不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若想真正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必须让思政课回归生命情感。教师要能够将学术化、规范化、平面化的文本话语转换成自然化、形象化、立体化的情感话语,让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教师可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或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或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或清新明丽、娓娓道来,从理论逻辑层面的文本话语还原回生活世界的情感话语。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幽默的语言作为理论课堂的调味剂,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由自发的行为变成自觉的行为,真正使思政课“活”起来。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话语感染力,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同时使教学话语坚持“三贴近”原则,让学生爱上“真理”的味道。比如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来说明矛盾分析法与恋爱认知、系统思维与职业规划、工匠精神与人的本质等。比如用现实中的流行词语,对于农民工进城务工者的称谓由“打工仔”逐步过渡到“城市务工者”再到“城市新的建设者”,这种形象化的语言称谓,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家如何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更好地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再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拍摄微电影、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讲述身边的案例故事,教师通过变换自身的角色和语言习惯,实现与学生思想的共鸣,从而使思政课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此外,情感话语的转换尤其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和创业观,加强联系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回答学生的真疑问;也可依托新媒体技术,用视频、动漫、图片等富含情感意蕴的表达方式,增强话语表达的体验感和感染力。
总之,话语的应用不仅是文字的交流,也是价值观的传递工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需要话语,思政课的入脑、入心、入行也需要话语的转换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转换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本文只是力求在“高职思政课”这个特定领域有所探索,希望可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