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岁离婚,花光积蓄去留学

2023-09-29北塔

看世界 2023年17期
关键词:婚姻母亲同学

北塔

电影《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剧照

30岁以后花光积蓄去留学,是极其需要勇气的行为。

理论上应该非常少见,但只要在小红书上点一次类似的标题,接下来的几天就一定会收到无数相关推送,让人有一种“全天下的人都花光积蓄去留学了”的错觉。

但真正30岁以后去留学的,身边又有多少人呢?我今年32岁,离婚,出来留学了。终于有一天,我变成了朋友眼中勇敢的人。

为什么离婚,忍忍不就过了?

我26岁那一年,研究生毕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同一年,我就结婚了,比中国平均初婚年龄少1岁—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女性为27.95岁。

那时候我所有的朋友都很诧异,因为我是一个心智非常不成熟的人,用旁人的观点就是“贪玩,自我”,是典型的晚婚选手。现在回想过去,那时候的自己完全不清楚什么是婚姻,以及自己为什么要结婚,仿佛是被推着就懵懂地点了头。

曾经的我,以为婚姻就像谈恋爱一样简单。

中国社会有高达40%的离婚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连年攀升。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以及我妈用她一辈子的“婚姻经验”反复告诉我,要选一个“老实、喜欢你的、你不讨厌的”的男人,所以我结婚了。

婚后我很快就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并不理解这种毫无心理层面交流的同居生活是否有存在的价值,也不确定口头上的喜欢是否可以撑起一个家庭的稳定,更不懂自己为什么要牺牲自己只为了满足母亲对“幸福美满”的想象。

那时我才发现,我和我母亲在婚姻观点上有着本质的差异。我可能要再过5年才能勉强体会到我母亲的“良苦用心”,而可能要再过20年,才能让自己适应上一个世代的理想婚姻并乐在其中。很明显,我在30岁的今天选择了后悔。

在我母亲那一代人看来,婚姻的本质就是“找个人搭伙”。不需要多喜欢,也不需要有什么共同话题。但对于在现代社会长大的我来说,低质量的陪伴不如独处,我更希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快乐,在我追求个人目标和成长的时候,从另一半那里获得鼓励和支持。但现实是,我和我的另一半就好像两条相交线,只在结婚的那一天相交了,然后就渐行渐远。

在社会争论着现代离婚率过高时,大家似乎忘记了,正是社会的进步才赋予了女性离婚自由的权利,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更改过去的错误选择。或许试错的成本还是很高,但及时止损远好过将就。

低质量的陪伴不如独处,我更希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快乐。

2023年5月20日,成都,一对新人在婚姻登记处外拍照

过去社会婚姻稳定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婚姻美满,也有可能是别无选择。朋友们在聚会的时候偶尔会说起小时候父母的故事,那些年轻时半夜哭着给朋友打电话说“要不是因为孩子我就离婚了”的母亲,和“从小就每天晚上在家唱《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的母亲,现在都还做着白头偕老的“恩爱”夫妻。

不同于父母那代人熬到相濡以沫,"90后"的家庭有更多种不同的形态。身边的同学有生娃后离异的,有连生2个宝宝相恋多年不领证的,有家庭幸福美满的,当然也有虽然不美满但是也凑合着过的。

现代社会早就对不同习以为常,但大家还是对不同充满了好奇和揣测:离婚就离婚,又为什么要去读书呢?难道真的像网传的那样—男生生活不顺了就想创业,女生生活不顺了就想留学?

30岁了,为什么还要留学?

30岁,或许是个人的分水岭,一些人已步入婚姻的殿堂,或者考虑着为人父母,而我却与同龄人的生活节奏格格不入,一直怀揣着远方的向往。

当我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与亲朋好友告别时,最常听到的问题就是:“你都30岁了,为什么还想要走出去?”

我只是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当然,年少时的我并不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有多么困难,但随着年纪的增加,的确会有来自周遭社会无形的压力,就好像一个隐形的计时器,每隔一段时间就在耳边嗡嗡作响。我这时候才发现,原来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离婚没有对我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我们彼此都很平静。对于我,留学才是真正走出舒适圈的艰难决定。这个决定所要经历的阵痛期和决心,远比外人想象中要沉重得多。

离婚没有对我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留学才是真正走出舒适圈的艰难决定。

2023年5月19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毕业生们

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剧照

经济,就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关卡。有些人依靠之前积攒下来的薪水,有些则凭借家庭的资助,还有一部分人则选择助学贷款,更有一些人其实靠着科技的红利,边上学边远程办公。而我靠的,就是之前工作时的储蓄。

在周围人逐渐安定下来,购房生子的阶段,我却毅然决然选择离开,彻底脱离之前的人际网络和工作机会,踏上完全陌生的国度,重新开始。然而,这一切并非轻松的决定,我需要面对巨大的投入—50万-150万元人民币的费用,以及1-2.5年的时间成本。

我之所以会下定决心,是因为身边很多优秀的同事一个接一个地离开。每次有人离开,我心中那暗藏多年的悸动就会再次跳出来。

我有一位朋友,在美国就读排名前七的MBA,并成功成为一名产品经理。他与我分享着自己的喜悦:“我来硅谷只是想看看,感受世界科技中心的风采。如今,我感觉很好,我的工作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离开的原因,也不过是因为想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感受工作和生活带给他的最基本的尊严和幸福。

另一个去新加坡读MBA的前同事则在电话中平静地和我说着他的心路历程。“有一天拜访完客户,我回到公司准备交报告。我在公司楼下抽烟,一抬头看到了不远处的夕阳。那时候我在想,我这一辈子,难道就这样了吗?就那一刻,我决定裸辞。”

是的,很多时候,选择都是冲动,成年人埋在心底里的种子往往不是慢慢发芽长大的,而是在一瞬间,它就破土而出,或者长成参天大树,或者就此凋零。

2023年6月29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学生们正在交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个人选择远方的原因都是独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之间的故事也都变得更加丰富饱满起来。

不同于在中国读书的时候身边背景相似的同学,美国的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我身边有清华刚毕业自己炒股赚了30万学费自己来上学的同学,有年纪轻轻就发了好多篇论文的同学,有考过CFA在国内读过一个硕士孩子已经5岁了的同学,也有挺着6个月的大肚子在你旁边专心上课记笔记的同学。

这些都让我忍不住感慨,不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有所选择。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像我们不知道今天认为正确的选择在未来是否会变成错误。

例如2019年是疫情暴发的第一年,那一年来美国读书的研究生几乎都在线上完成学业。虽然没有完整体验校园生活,又因为疫情而担心和恐惧,但那一年美国的经济和求职市场却异常繁荣,许多人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而2021年入学的学生,以为疫情已经过去,但在他们毕业的时候,2023年美国科技行业的大厂纷纷裁员。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决定是正確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跟随内心。

有一天和ABC朋友一起攀岩,在他尽力尝试却失败后,我笑着对他说“Nice Try”。他一边回应我,一边用蹩脚的中文问我“Nice try的中文怎么说?”我竟一时语塞,原来汉语中没有直接的对应。

在我们的文化中,似乎只有成败才是重要的,只有成王败寇,而没有“不错的尝试”。但人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没有对错之分。我只想在30岁时,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自己向往的风景。

特约编辑姜雯 jw@nfcmag.com

猜你喜欢

婚姻母亲同学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给母亲的信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