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陪”在故宫“身边”的那两条河

2023-09-28端木东舸

北京纪事 2023年10期
关键词:角楼护城河紫禁城

端木东舸

北京公园的水系几乎都来自玉泉山,也称为玉泉山水系,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万泉河。而玉泉山水主要是地下水,其主要供水来自古永定河水的渗漏补充。因此,自官厅水库建成之后,永定河中下游的水流日漸减少,甚至断流,自然也无法再经向斜构造补给西山诸多泉流了。1975年连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居然也销声匿迹了……

文津街、北长街和景山前街交汇的那个路口,总能看见很多人围在东南角的便道上,架着设备拍摄故宫。

人们大多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精美的角楼上,却很少将目光投给角楼下的筒子河。其实在故宫内外,由筒子河也就是护城河,同内金水河组成的故宫水系,也是颇有观赏性而且很值得拿出来说说的。

两条河的水源都来自玉泉山。

明朝,玉泉山水经过德胜门的水关流进了什刹海,人们在什刹海南岸开挖了新渠,水流由此分成两支,其中一支专门供应宫廷的用水,就顺着新渠流进了太液池和在南边挖出的南海。

从“太液池水端”就是今天的北海东岸继续开凿沟渠引水。于是一路淌来的玉泉山水经过景山西墙外,终于流入了紫禁城西北角的筒子河。而后再经过城墙下面的地沟,形成了一条蜿蜒穿越紫禁城内部的河,就是内金水河。

之所以名字里面有个“金”字,那是因为玉泉山在北京西郊,在中国传统的五行风水里,“金”代表西方,所以这河就叫了金水河。

当然了,和《千字文》当中“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这句话多少也有点关系。而并不是说,河是属于皇上家的,就非要加个“金”字,这跟咱们老百姓把太和殿叫成“金銮殿”完全是两回事。

那既然有了金水河这个名字,而且护城河与它还是同一源头,为什么护城河不叫金水河,却成了传到今天的“筒子河”呢?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给护城河起个正式名字的朝代,好像没几个,那样做不庄重。

明成祖修这条护城河的时候也没太随心所欲,还是按照老规矩,管它叫了护城河。至于筒子河这名号,只不过是因为它围绕在故宫,也就是当年的紫禁城围墙外面,跟个铁筒似的,所以才这么俗传了下来。

既然是护城河,那就一定是为了保护城池才有的这么一条河。筒子河作为紫禁城的护城河,保护的当然是这座皇家禁城的安全。紫禁城外围主要防御系统是由护城河、城垣、角楼、城门和守卫值房构成的,其中护城河是城池的第一道防线。

区区一道围着城墙的河,能对城池起到多大的保护作用呢?咱首先需要明白一下,挖护城河作为军事防线的年代,还没出现飞机大炮和导弹这样的热武器,纯属冷兵器作战年代,靠的就是人和刀箭,在城外不远的地方挖一条宽宽的深深的大河出来,对于防守能力绝对有莫大的提升。

就说故宫外面的这圈筒子河,52米宽,5米深,对于任何想攻破这座禁城的人来讲,都可以说是一道天堑。敌人划着船来渡河了,还没到河中间,城墙、城门垛口那里的守军早就万箭齐发,把船上的攻城兵卒们射得人仰马翻。所以,这么一道屏障,还是值得拥有的。

但是,从明朝永乐十八年筒子河随着紫禁城一起建成之后,基本也没听说它真用在战事上过,李自成、多尔衮、八国联军好像都是从城门进的紫禁城。

筒子河不仅没有杀戮,反倒是鸟语花香了好一阵子。

明朝天启年间起,筒子河水面开始栽种荷花,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的嘉庆时期。有诗为证:“河流细绕禁墙边,疏凿清流胜昔年,好是南风吹薄暮,藉花香拂白鸥眠。”

到了康熙当皇帝的时候,事情有点不一样了。根据《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奉宸苑》记载:“康熙十六年奏准:紫禁城护城河栽种莲藕,每年除进用,余剩者鬻卖,所得银两存奉宸苑,作为办买零星物件之项。”

筒子河开始具备创收的作用了。护城河里栽莲藕,每年除了供给宫里做饭炒菜,剩下的拿出去卖,卖回来的钱交给专门管理园林河道的机构,用来买个工具补个缺漏什么的。这算盘打得也是精细。

乾隆朝开始,把筒子河租了出去,嘉庆效仿自己的皇阿玛,也来了这么一手。有记载,嘉庆十九年奏准:紫禁城护城河荷花地二顷八十八亩七分,每年征租银一百二十九两九钱一分五厘。这和自己的太爷爷比起来,计算得可是更仔细了,收租的银子算到了几钱几厘。

到了清朝末年,筒子河彻底干了,整天露出个河床子,还别说用兵打仗,花鸟和收成都见不到了。多少也是预示着,这个末代王朝正在走向终结吧。

再看看内金水河。

如果去拍故宫的西北角楼,仔细观察角楼东边不远的筒子河两岸,能看到在河的北岸和南岸各有一个圆形的墙洞,北面的那个就是引水进筒子河的洞,南面那个是把筒子河水引进故宫的洞。

护城河都有了,再引流一条河进入皇宫,在外人看来难免会感觉有些多余。可是从金水河的作用来讲,这么做不仅不多余,而且非常有必要。

民国时候出了本书,叫《古今事物考》,里面记载了这样一条信息:“帝王阙内置金水河,表天河银汉之义也,自周有之。”由此看来,在皇宫里开凿一条金水河,是从周朝的老祖宗那时候传下来的礼制,明成祖这么讲究的人,肯定不能违背,所以也弄了条从西边来的金水河流进自家院子。

再看一下对于“故宫”这个名字的解释: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宫廷古建筑群。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这座当年的皇宫,是“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作为木质结构的建筑,最怕的是火。不管是人为还是天灾,只要遇到了火情,如果不及时扑灭,那对于建筑群整体而言,将是灭顶之灾。

而火最怕的就是水。在消防设施没那么发达的古代,用水救火是最佳途径。

从地图上看内金水河,曲里拐弯在故宫里面迂回前进。自西北角的孔洞进入宫墙以后,经过西河沿、武英殿,穿过熙和门、太和门广场,过协和门后经文渊阁,绕过三座门,流过东华门,最后拐着弯从东南角楼附近的南墙流出。

之所以把河道修成这样,不是没道理的,不然皇上何必不让工匠直来直去开凿一条笔直的内金水河,那样省工省料还省钱。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内金水河流经尽量多的区域,一旦发生火灾,可以随时就近从河中取水。

今天咱们逛故宫的时候,看到很多铜缸,里面都是空着的,在明清年间可不是这样,每一口缸里面都是满满的清水,那是很重要的防火物资,水的来源都是内金水河。

按照《明宫史》记载:“是河也,非谓鱼泳在藻,以姿游赏;又非为曲折,以耗物料,盖恐有意外火灾,则此水赖焉。天启四年六科廊灾,六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灾,皆得此水之济。”

当年的紫禁城发生过不少次火灾,太和殿、太和门、各个宫室,有很多都被大火光顾过,多亏了这条内金水河,不然咱们今天还能不能见到这么完整的皇宫遗存,实在就有些不好说了。

还有就是盖房铺路种菜浇花用的那些水,也都是内金水河提供的。

当然,这么重要的一条河,怎么也得具备一些美化造景的用途。

河道本来就蜿蜒,再者它又一直悄悄流淌着,所以每到日光照在河面上的時候,那种微波粼粼金光满河的景象,给本来冷峻的紫禁城,多少增添了一些阴柔之美。而且日光照射河水生成的水汽,也给花木少见的皇宫带来了湿润的空气,有利于环境改善和人们的生活。

如今我们夏天去逛故宫的时候,如果赶上下雨,不管这雨能下到多滂沱,这么大一座院子,没有任何一个犄角旮旯会出现积水现象。人们大多会感慨古人在排水系统上的造诣,确实出神入化。但最该感谢的,还是这条内金水河。

当年的紫禁城里面,大小院子八十多座,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排水用的地洞和暗沟,雨水经过庞杂的地下排水系统,全都流进了这条内金水河里,然后波涛滚滚地一路东行,最终排进了筒子河。如果没了这条内金水河,谁知道赶上一场特大暴雨,皇上和家眷们会不会被“水漫金山”呢。

在网上看见有人说这条内金水河的形状像条巨蛇,也有说像是巨蟒的。我老觉着,这说法怎么也有些解释不通的地方。

对于清朝的统治者还好说,毕竟他们来自白山黑水之间,受萨满教的洗礼时间久了,而且也把东北关于“红黄白柳黑”的认知固化了,所以认为蛇是保家仙,可以任凭一条“巨蛇”游走在皇宫内院,为自己保家护宅。

可是这事情放到明朝人身上就多少牵强了。在汉文化的传统观念里,蛇是五毒之一,自古就不是吉祥瑞兽,皇宫里弄条巨蛇,随时活动在皇上身边,不太说得通。

可是,仔细观察过内金水河走向和南城墙那个排水口以后,再有那河道的弯曲程度、河床岸墙的垒砌角度,整体流程还钻墙破洞的,又会感觉这河还真是像条活灵活现的蛇一样。

谁又知道明成祖当年开凿它时候的用意呢。兴许人家是想摆一条巨龙在家里,只不过被我们理解成为蛇了吧。

筒子河也好,龙蛇般的内金水河也罢,随着紫禁城变作故宫,早已成了景色符号。不管它们最初是什么身份,放眼那湛碧水面上的春风吹皱、夏雨涟漪、秋阳金波、冬雪坚冰,只要今天能给我们带来舒服的视觉体验就好。

六百多年了,希望这两条河还能一直陪伴这座曾经高高在上的宫殿,永远。

猜你喜欢

角楼护城河紫禁城
看不见的护城河
中轴线上的护城河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紫禁城之旅
紫禁城365
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先锋
紫禁城600年
紫禁城角楼在600年前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风雪望角楼
《长江奉节夔门》《北京故宫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