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现代化中的文化继受与新生

2023-09-28管森

世界文化 2023年8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现代化韩国

管森

当谈及现代化、“东亚模式”的时候,不少人都会立刻联想到韩国。时至今日,韩国的现代化仍广受国内外的关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韩国一方面继受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另一方面又培育出了具有影响力的“韩流文化”。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着韩国现代化道路进程,也是其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原因;“韩流文化”的盛行则带动了韩国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并展示了一种发挥国家“软实力”的路径。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韩国实现了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所谓的“汉江奇迹”。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韩国国家社会形態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更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了韩国—一个经济发达、文化自信的现代化国家。但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有些不容忽视的事实。例如,韩国政府为了汉城奥运会期间的市容整洁而驱赶了大量贫困住户和流浪汉;此时的韩国仍处在威权政体转型的过程中,民众依然在为民主化进行着不懈努力。可以说,其政治、文化等方面同高速发展的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尽管历经坎坷,韩国政治还是在1990年代逐渐实现了民主化、制度化的转型。在韩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有各类文化或促进或阻碍着现代化的发展,也有颇具影响力的新兴文化被培育出来。可以说,韩国的现代化是伴随着多元文化而行的。

纵观韩国社会中的各式文化构成,其在朝鲜王朝时代多倾向于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这深刻影响了统治阶层的政治理念及实践模式。对于儒家文化的长期继承与发展,使得儒家文化深深扎根于朝鲜半岛,也使其成为韩国基层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不少研究都认为儒家文化是韩国现代经济起飞的根基,也是“东亚模式”得以成功的一点要因。

身处儒家文化圈内的韩国,其信奉各类宗教的人口不在少数。据韩联社报道,2017年韩国宗教人口占总人口的46.6%,其中基督教为主流,占总人口比例的20.3%;其他人口主要信奉佛教和天主教,此外还有主流宗教外的其他各类教派。而2017年日本信奉基督教的人口约占总信众人数的0.01%。简言之,韩国基督教的人口比例远超于其周边的儒家文化圈国家。这种人数比例证实了西方基督文化占据韩国社会多元文化中的一席之地。韩国基督文化能够盛行,也建立在其现代化所带来的丰富物质基础上。

此外,以美式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也给韩国带来了强调个性、享乐主义等文化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韩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韩国当代的许多流行文化就是建立在美国流行文化的基础上,如美国的嘻哈说唱、街舞等。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发展,文化工业也会选择去迎合不同的群体。韩国的Mnet电视台在2012年就推出了专门选拔嘻哈说唱歌手的节目Show Me The Money(《给我钱》),在韩国年轻人中很受欢迎;在2021年的第十季节目中,制作组承诺冠军将获得包括奖金、商业资源等在内的约3亿韩元奖励。韩国在继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同时,也与现代西方文化进行融合并培育出了新的本土流行文化。

儒学产生后,很早就传入了包括古代朝鲜在内的东方诸国,在当地长期发挥影响的同时也被逐步本土化、民族化。尤其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更是儒家文化本土化的鼎盛时期。李氏王朝期间的儒学由对程朱理学的介绍与应用,转向独立的理论研究,相继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形成朝鲜朱子学、阳明学等独立的理论体系。随着儒学的长足发展,儒学在朝鲜的地位日益巩固并逐渐内化为其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江华条约》(1876)签订以后,朝鲜国门大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包括日本统治时期进行的“皇民教化运动”,但是儒家文化在朝鲜民众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朝鲜人民也一直在进行着抗争复国运动。有学者评价:“朝鲜半岛的现代史,就是朝鲜半岛民众在儒家思想的鼓舞下抗击日本殖民者的反抗史。”“二战”后,随着美军进驻韩国,带来了美式价值观和文化。在韩国经济复苏的过程中,美国也进行了大力扶植,让韩国人看到了显著成效,也切实体会到了红利。因此在学习西方的科技及思想上,韩国并未有太多排斥情绪。但是韩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仍主要继受儒家文化。一方面,儒家文化在朝鲜半岛传承已久,诸多相关书籍、学者、教育机构等不胜枚举,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土壤;另一方面,韩国人早已将儒家文化本土化并视如己出,积极主动地去保护、继承、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在韩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家思想文化发挥了多重作用。一般认为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强调集权,讲究“礼制”“忠”等。当时韩国和其他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对于中央集权的政治观念普遍持接受态度。集权的一项“优势”就是能够统一调度国家力量来进行资源配置。对于原本是落后的农业国家的韩国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改造由政府主导、干预才更为有效,而不是单纯依赖市场的自我升级。各方的步调统一还有利于国家力量的整合,从而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同时,韩国国内劳动力人口密集且廉价,政府大规模建设既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秩序稳定,也利用这一优势积累了大量资本,为之后再度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化奠定了基础。

除了这种国家主导资源配置的“集权”,儒家思想文化在国家的人事、官僚体制中也有所体现。儒家文化国家普遍采用公务员考试制度,考试程序相对公平,也能在竞争中切实提升公务员的水平。有证据显示,朴正熙对不同的官僚机构进行了“警察式巡逻”的日常管理,而不是创立一个独立和中立的官僚体系,包括月度的贸易促进会议、“现场”指导和不定期的人事更换。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忠”的思想更有利于官僚机构的自律。

儒家的文化传统尤为重视教育。自1960年代始,韩国政府便把“教育立国”定为基本国策,为韩国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韩国政府采取的整顿大学、调整高校层次科类结构等措施,对解决高等教育同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儒家文化的教育传承方面,韩国强调“仁”“义”“尊师重长”等观念。韩国的“祭孔”大典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举办可谓声势浩大。从这一点也能看出韩国上下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但对于儒家文化的继受,也给韩国现代社会带来了一些弊病。比如,过于强调家庭和社会等级秩序,导致韩国家庭、校园及职场中暴力事件频发,以及韩国人在成长中的性格压抑。此外,在现代化前中期的集权统治,尤其是全斗焕政府时期,过分的集权而忽视人民的声音,导致了光州事件等流血事件的发生。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思想中固然也强调民本思想,但在韩国威权政府时代,仍然遵从于“君”存在的社会秩序。

2019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韩国,在青瓦台招待晚宴上,韩国总统文在寅送给特朗普及其女儿伊万卡两张韩国男子组合EXO的签名专辑。赠送他国政要的礼物选择了韩国流行音乐专辑,正说明了韩国上下对“韩流文化”的自信。

“韩流”,在韩国NAVER辞典上释义为:“我国大众文化元素在国外流行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末起源于中国、日本、东南亚。”韩国的影视剧、歌曲、偶像等流行文化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尤其是近些年来不断致力于扩展海外市场。根据韩国文体观光部的统计,2021年韩国娱乐文化总市值为161.57亿美元,仅音乐及影像知识产权贸易收支就达到30.076亿美元顺差。

韩国不少电影作品如《恐怖直播》《辩护人》《熔炉》等,都涉及敏感的、“大尺度”的韩国政治和社会问题,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犯罪等等。而这正是吸引观众的因素之一,这一点与韩国的政治转向民主化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电影《熔炉》就改编自韩国光州仁和学校教师性侵学生的案件,自2011年上映便受到韩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影片上映不久,光州警方就组建了特别调查组,重启事件调查。最终韩国国会通过了《关于性暴力犯罪处罚等的特例法修正案》,又名《熔炉法》。

韩流文化的崛起不仅在于经济、政治的现代化所提供的大环境,还在于政府主导以及各类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的支持。韩国在遭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便开始思考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并将创新型的文化产业作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1999年,颁布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还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金大中之后的卢武铉、李明博政府时期也依然坚持“文化立国”的战略,并不断进行着相关战略调整。

在政府主导的背景下,韩国凭借“韩流文化”大力开展对外文化活动。活动合作对象不仅包括周边国家,还指向了欧美市场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2022年,韩国女子演唱组合aespa出席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HLPE),并发表了主题为“Next Generation to the Next Level”(“新一代,新阶段”)的演讲。诸如此类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国民众对韩国的文化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韩国的国家形象。

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韩国的企业和文化市场也在不断创新、制定新的促进发展的行业标准。自1999年以来,韩国CJE&M公司开始主办“Mnet 亚洲音乐大奖”,评选亚洲地区的优质音乐,已发展成为当下亚洲地区最大的音乐颁奖盛典。韩国影视、音乐等文化产业的成功输出,还带动了韩国旅游业、服装外贸等行业的发展。对于本土新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正视,使得韩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更加灵活、有效。

当然,在不少韩流文化产品中,也能看到韩国现代化进程带给普通民众心灵上的震荡。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寄生虫》(2019)的主题正是伴随经济高速增长而来的贫富差距加剧的一个写照,也是对社会制度和社会现状的讽刺与批判。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快速实现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使得韩国民众难免萌生出一定的怀疑和矛盾心理。尤其是老一代人,他们出生并成长于农业主导的韩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是他们思考和行为的准则,因而可能会产生诸如“被时代所抛弃”的想法,甚至会排斥新的流行文化。而这些都是实现现代化社会转型所难以避免的代价,最终成为见证社会实现现代化过程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从韩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经验和启示。首先,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可以增进国民的身份认同感、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精华可以与现代社会的优秀文化有机融合,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新内涵。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源自儒家的“天下大同”思想,它不仅有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理念。

再者,注重文化产权的保护。韩国对于本国的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也有一套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中国不仅要完善文化产权相关制度,还要树立国民的文化产权保护意识。对文化产权的重视,是对市场秩序的管理和对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也是与世界市场接轨的客观要求。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本土内有大量的盗版影片,盗录外国影片的情况较为常见;与此同时,《花木兰》《末代皇帝》等许多中国故事题材的作品都由外国先搬上荧幕并创造了大量票房。在此类问题上的文化产权界定很难,但它涉及一个叙述方式和表达主体的问题——谁来作为这个表达主体是比较重要的。韩国对于文化遗产的申遗非常重视,如2005年申请“江陵端午祭”非遗成功;4年后中国的传统端午节才申遗成功。当然,我们不提倡在申遗上过分功利,传统习俗和节日等的文化内涵真正扎根于人民心中才是关键。

最后,文化也需要创新能力。“韩流文化”得以成功就在于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创新和新兴市场的培育。中国也不乏优秀的作品,如科幻小说《三体》风靡国内及西方世界,让不少读者惊叹于中国的科幻创作实力。总之,政府应支持文化创新,可以把文化创新纳入教育体系,进而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于2010年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这背后也应关注到一个问题,就是现代化社会的文化沉淀与文化自信。近几年,中国明确提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许多彰显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新作品受到了国民的好评,如《流浪地球》《人世间》《山海情》等。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政府和文艺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以培育出更为健康也更有创造力的文化市场。除此之外,还要辩证地看待现代化过程中传入的西方异质文化;要关注老一代人对于现代化的适应能力,多一些人文关怀。

在實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除了关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外,也要重视并发挥文化的巨大作用。一方面,传统的儒家文化能够给新时代的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的探索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对于文化的创新和文化环境的培育也至关重要。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活用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注重教育,弘扬“天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促进全人类共建一个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现代化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边疆治理现代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在韩国走马观花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