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永远无法替代爱
2023-09-28涂思敏
文/方圆记者 涂思敏
章永志(化名)参与聚众斗殴案的小树林。(摄影:方圆记者 涂思敏)
我对嗑药上瘾的想象曾经仅仅停留在一些影视剧里:青少年醉生梦死,偷窃、逃学、埋葬在酒精和毒品里。直到采访一起青少年群体性嗑药事件时,我才发现,在成瘾世界里,没有“绝对”二字,它背后的故事远比我想象的更复杂。
成瘾是一种“慢性神经生理疾病”,它的核心是对有害物质的强大依赖。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对生活中能宽慰到他们的东西上瘾,比如购物、整容、权力。在这起案件中,青少年们依赖上的是一种当时能在网络上随意买到的名为右美沙芬的止咳药,其中嗑药最狠的是一位名叫章永志(化名)的少年。办案检察官曾给我看过章永志的一个街拍视频,视频里的他穿着一身黑色衣服,一说话“就是个小孩样”,让人很难把他跟几个月后那个面容枯槁、在医院里嗑药发疯到几个人都按不住的人联系起来。
章永志是在没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只要感到痛苦,章永志就会想服用右美沙芬。它帮章永志忘掉父母的争吵,给他被家庭撕裂的心里注入平静。他曾经无数次想要变好,打工、自己租房、去奶茶店学习技术,药效过了他会给自己伤害过的人道歉,努力回应检察官和社工们对他的帮助,可这一切都抵不过父母对他的伤害。他一次次在考察期内犯事,每一次都发生在他过量服药后的躁狂期,而他每一次服药都是因为受不了父母对彼此的恨。章永志把成瘾当成爱的不良替代品,可成瘾永远无法替代爱。
每位接受采访的检察官都跟我表达过同样的观点:药物上瘾就是生生看着一个小孩被渐渐毁掉。哪怕检察官们已经尽全力去关怀那个小孩,哪怕他们努力地推进让右美沙芬由非处方药转为处方药管理,不能随意买到,这还是远远不够。因为我们对药物成瘾的认识是匮乏的,在防止药物成瘾的社会支持体系上也是缺乏的。在检察官开展公益诉讼调查时,他们发现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药物滥用到严重损伤身体机能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将他们送往医院治疗。
疗愈并不仅仅意味着从一种疾病中康复过来,而是意味着成瘾者能够开始创造新的内外部资源,学习用一种健康的方式来回应并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达成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干预、强制的戒断措施,需要有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社工、家人与朋友的共同协力。可在国内,专门收治药物滥用者的门诊与机构并不多见,很多病人可能辗转多家医院才能得到治疗。而医疗手段上的干预仅仅是第一步,因为药物成瘾不仅是一种生理疾病,更是一种心理问题,如何给予成瘾者真正的爱与关怀才是救赎的关键所在。
在章永志的案子里,我曾看到过几次他的转变——在和检察官与社工们长达一年的交往中,他从原先那种抵触与不信任周围任何成年人的状态,变得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每次分享的内容虽然不多,但也在渐渐打开自己的内心。
成瘾对不同人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生活中有些人似乎有着更强的免疫力,可对章永志这样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心灵是脆弱而敏感的,在遭遇痛苦时更容易倒向像右美沙芬这样的替代品。但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要理解每个人对痛苦有不同的承受力,我们要学会相信成瘾者转变的可能性,少对他们进行道德批判,多鼓励并支持他们,并记住,只有爱,才能疗愈一颗空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