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折患者长途转诊中应用颈部固定器的效果评价
2023-09-28丛生金
丛生金
( 营口市卫生健康事务中心急救中心急救科, 辽宁 营口 115000 )
颈椎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疾病,发病原因与坠落、交通事故等外力损伤相关,随近年来我国工业、交通业迅速发展,颈椎骨折发生率逐年升高[1]。 颈椎为人体头颅、躯干重要连接部位,骨折后若未能妥善固定,可能会引发骨折移位,诱发或加重脊髓损伤,出现部分脊髓连接节段活动功能障碍、神经感觉丧失等症状,影响患者康复能力,因此在患者转诊期间,需加强其颈椎固定,避免增加患者转运创伤[2]。常规颈椎骨折固定方案为应用食盐沙袋妥善固定颈椎后,将其转移至救护车中,但此种固定办法透气性较差,影响患者舒适性,同时固定质量相对有限,可能会引发骨折移位,增加患者治疗难度,影响预后。颈部固定器,为通过将患者颈部套上气囊后,通过两侧气囊支撑固定,增加患者转运途中不同情况下颈椎缓冲能力,以强化颈椎固定质量、减少颈椎损伤,改善预后。 为此,本次研究选我院2017 年5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60 例颈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颈部固定器在其长途转运中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2017 年5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60 例颈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以我院长途转诊中应用颈部固定器时间点(2019 年2 月)分为对照组(28 例)、观察组(32 例)。 对照组男性17 例、女性11 例;年龄21 ~76 岁, 平均年龄为(43.68 ±3.47)岁;单纯脊椎骨折21 例、合并多发伤7 例;其中合并脊髓损伤10 例。 观察组男性19 例、女性13 例;年龄20 ~78 岁, 平均年龄为(44.01 ±4.28)岁;单纯脊椎骨折22 例、合并多发伤10 例;其中合并脊髓损伤14 例;组间资料相近(P>0.05)。(1)纳入标准:①经病史、临床表现等检查确诊为颈椎骨折;②需要接受长途转运;③患者神志状态正常,可有效沟通反馈。 (2)排除标准:①存在休克,或转运期间死亡者;②合并精神性疾病;③合并脑神经功能病变,存在癫痫等影响肢体制动疾病;④合并其它颈椎创伤,难以实施颈椎固定治疗。
1.2 方法
基础护理:检查患者物品准备情况,包括氧气枕、简易呼吸器、气管切开包等,随身携带抢救药物;对患者讲解转诊必要性,并加强患者家属沟通,使其保持良好护理依从性,配合完成转诊工作,同时告知家属转诊途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如患者呼吸困难、骨折移位、脊髓损伤风险等,提升患者家属护理配合能力;患者搬运时,专人承托固定患者头颈部,避免出现颈部扭转或前驱,避免发生继发性损伤;将患者平移至担架车上后,调整患者体位,保证患者体位舒适、安全;同时加强2 组患者生命体征监护、管路护理等常规护理内容。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颈椎固定干预,观察组应用颈椎固定器干预。 (1)对照组(常规颈椎固定干预):将患者以仰卧位摆放,颈部两侧放置食盐沙袋(12 cm ×17 cm),使其与患者颈部紧密贴合,避免出现颈部晃动引发脊髓损伤或骨折移位;患者翻身拍背时,2 名护士合作,辅助患者完成头颈部与躯干在一个轴线上水平移动,共同完成患者翻身动作后,1 名承托固定患者颈椎,1 名完成患者拍背动作,避免造成颈椎骨折移位;翻身拍背动作完成后,患者体位还原,并重新妥善固定食盐沙袋;(2)观察组(颈椎固定器干预):患者转移过程中,将固定器平铺开,吹气两侧气囊,将患者颈椎置于固定器正中,结合患者颈部横径,通过吹气、放气调整两侧气囊压力;将其放置在患者颈部后方,并缓慢移动患者,将其颈部与颈椎固定器垂直摆放,并以魔术贴调整两侧气囊支撑力;固定完成后,确保颈椎固定器内面与患者颈椎完全接触,且不影响患者颈部正中气管、食道功能,避免影响患者正常呼吸状态。 患者翻身拍背时,释放一侧气囊内气体,使其满足患者翻身时颈部支撑状态,保证翻身时侧面仍可保持颈椎固定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如下:(1)比较2 组患者舒适度。 以我院自制舒适度量表评价,包括透气性、松紧度、稳定性、皮肤疼痛,每项评分满分为10 分,分数高表示舒适度好;该量表Cronbach’s α 为0.81,信度良好;(2)比较2 组固定优良率。 护士依据患者颈椎固定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总分为10 分,0 ~5 分、6 ~8 分、9 ~10 分分别为差、良、优,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2 组颈椎移位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 组舒适度比较
舒适度比较中,观察组透气性评分与对照组相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松紧度、稳定性、皮肤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舒适度比较(,分)
表1 2 组舒适度比较(,分)
组别例数 透气性松紧度稳定性皮肤疼痛对照组28 8.45 ±0.68 7.87 ±1.02 7.95 ±1.00 7.42 ±1.44观察组32 8.66 ±0.71 8.96 ±0.75 8.52 ±0.95 9.15 ±0.49 t 1.1664.7542.2626.393 P 0.249<0.0010.027<0.001
2.2 2 组固定质量比较
观察组固定优良率为96.88%,较对照组的78.57%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固定质量比较(n,%)
2.3 2 组骨折移位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骨折移位发生率为3.13%(1/32),与对照组的10.71% (3/28)相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382,P=0.240 >0.05)。
3 讨论
3.1 颈椎固定器对颈椎骨折患者长途转诊中舒适度影响
颈椎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发病原因与跌落、暴力损伤、交通事故等引发的颈椎外力作用相关。 而颈椎结构复杂,涉及颈椎骨关节、脊髓神经损伤,且颈部正中存在气管、食道组织在发生颈椎骨折后,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障碍、颈肌痉挛、局部发胀发麻等症状,并脊髓损伤后会伴不同程度瘫痪体征,颈4 平面骨折脱位会引发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易并发坠积性肺炎[3]。 同时骨折移位或水肿情况严重,可能会影响患者呼吸功能。 对颈椎骨折患者治疗中,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但若患者病情复杂,当地医疗机构无法满足患者诊疗需求,患者需要向上级医院转诊,以接受更专业治疗。 但在转诊期间,患者需要接受转内转运、长时间车辆运输等过程,其中院内转运期间医护人员数量较多,通过多护士合作及医生知道,可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需求,避免发生骨折移位、脊髓损伤等情况,但患者进入转诊车辆后,随诊人员减少,且车辆行驶过程中易因躲避车辆、急刹车、路面不平整等情况出现车辆颠簸情况,增加患者颈部晃动、扭转发生风险,因此对患者转运期间颈部固定质量要求较高,需在不影响患者呼吸能力同时,满足颈椎有效制动需求。 而对于长途转诊颈椎骨折患者而言,长时间转运会增加患者疲劳感,且在颈部固定下会增加其不适感,可能会增加患者应激情绪,影响其制动依从性,增加患者骨折移位发生风险。 同时长时间转运期间,若患者长时间肢体制动,在增加其不舒适感同时,可能会增加患者压疮发生风险[4-5]。因此在患者长途转移期间,除需要妥善固定颈椎外,还需保证患者在翻身拍背时固定质量,保证患者呼吸通畅性,以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性,避免加重患者颈椎损伤。 常规颈椎骨折长途转运中,颈椎固定办法以颈部两侧食盐沙袋固定,主要固定优势为操作简单,食盐沙袋具流动性,拥有一定塑形性,满足患者颈椎固定质量[6];同时此种固定方式成本较低,患者对其接受程度较高。 但其缺点为与患者颈椎两侧贴合性较差,在患者颈椎移动、车辆颠簸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两侧食盐沙袋位置移动及形态变化,需重新进行食盐沙袋位置及形状调整,影响患者颈椎持续性工作质量;而为了保证食盐沙袋固定质量,需将其与患者颈椎稍挤压性贴合,而食盐沙袋柔软度较差,缺少缓冲力,可能会增加患者硬性加压相关不适感受;同时食盐沙袋透气性差,受压固定可能会增加患者不适感。 在长途转运期间,为降低患者压疮发生风险,需翻身拍背以减少患者局部皮肤受压状态,在翻身拍背时需护士协助固定患者颈椎,并完成翻身拍背动作后,重新固定,而在操作期间,颈部固定支持质量下降,可能会影响其颈部固定质量,增加骨折移位发生风险。 颈部固定器为临床常用医疗器械,目前临床颈部固定器种类较多。 本次研究中所用颈部固定器为双侧气囊固定器,主要特征为颈部两侧气囊,颈部后侧以宽尼龙袋连接,用于患者颈部后侧固定,颈部前方以魔术粘扣连接固定,患者佩戴颈部固定器时,气囊宽度长于患者颈部横径,在应用模式粘扣固定后不会影响患者气道、食管功能,但可增加患者双侧颈椎固定质量。 在应用颈部固定器时,将双侧气囊吹起,并在患者搬运前进行佩戴,使患者在搬运期间及转运全程均佩戴颈部固定器,以满足患者长时间颈部固定需求。 此种固定器主要优势可结合患者颈椎状态、支撑需求等完成多角度支撑,与常规固定方案相比,此种固定办法由气囊固定,可减少气囊与颈部之间挤压力度,提升患者固定舒适度;气囊具备压力缓冲能力,在转诊期间出现车辆颠簸、刹车等情况时,可通过气囊缓冲能力避免患者出现颈部明显移动、扭转情况;同时在患者翻身时可提供侧卧位水平支撑,满足患者多角度颈部支撑需求,提升固定质量[7]。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应用颈部固定器干预,结果显示,舒适度评价中,2 组患者透气性评分相近,考虑原因为,在应用食盐沙袋固定中,与患者皮肤接触材料一般为棉布,尽管布料透气性良好,但为保证患者颈椎固定质量,食盐沙袋多与患者颈椎紧密贴合,颈部皮肤透气性减弱;而在实施颈部固定器中,气囊材料同样存在透气性稍差问题,影响患者皮肤透气性,因此在2 组患者透气性比较中,评分相近未见统计学差异。 在对2 组患者舒适度比较中的松紧度、稳定性、皮肤疼痛评分比较中,分数均较对照组高,考虑原因为,在松紧度比较中,食盐沙袋固定多与患者颈部紧密贴合固定,为提升固定质量,需通过食盐沙袋向患者颈椎提供一定机械压力以保证固定质量,因此在松紧度中患者主要感受以存在硬性压迫感固定感受为主,因此松紧度评分相对较低;而在使用颈部固定器中,双侧气囊壁存在一定弹力,能够为患者双侧颈椎提供良好缓冲力及压力支持,因此对气囊向颈椎内侧压力水平要求相对较低,且在佩戴颈部固定器时,可结合患者颈椎横径完成个性化固定,满足患者颈椎固定需求,因此可保证颈椎固定松紧度质量;在稳定性比较中,对照组患者应用食盐沙袋固定中,尽管通过护士固定、塑形,可保证食盐沙袋在短时间内与患者颈部制动需求相匹配,但随车辆颠簸、患者颈椎移动,食盐沙袋塑形结果会随之改变,出现食盐沙袋与患者颈椎内缝隙增加情况,甚至会出现食盐沙袋掉落情况,影响颈部固定稳定性;而在应用颈部固定器中,双侧气囊在尼龙带固定下,会始终与患者颈部双侧紧密贴合,患者颈部移动、车辆转弯、刹车等情况下,颈部固定器均会随患者颈部移动而移动,保证颈部固定稳定性;在皮肤疼痛性比较中,为保证患者颈部固定质量,使用食盐沙袋固定中,会增加患者颈部压力,而在长途转运长时间加压固定下,会增加患者固定位置皮肤疼痛感受;在实施颈部固定器后,气囊壁弹性理想,在固定患者颈椎保持颈椎制动质量同时,气囊壁与患者颈部皮肤之间存在一定缓冲力,与患者颈椎动态贴合固定,并不会增加患者颈椎同一位置长时间固定压力性疼痛,因此在皮肤疼痛评分中,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高。 尽管在舒适度评价中,2 组患者透气性未存在显著差异,就整体评分比较而言,观察组仍具显著优势,说明在2 组患者颈部固定舒适度比较中,观察组优势显著。
3.2 颈椎固定器对颈椎骨折患者长途转诊中固定质量影响
颈部骨折患者长途转诊中,若出现颈部明显位移、扭转等情况,会增加患者脊髓损伤发生风险,出现受累神经区域感觉及运动情况异常,高位颈髓损伤时,会引发胸壁肌肉瘫痪,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8-9]。 因此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及治疗质量,保证颈椎固定质量尤为关键。 本次研究中,由护士客观评价2 组患者颈椎固定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固定优良率为96.88%,较对照组的78.57%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原因为,在对照组患者颈椎固定中,尽管食盐沙袋拥有较好的塑形能力,在固定后可最大程度上满足于患者颈部贴合能力,保证固定质量,但因食盐沙袋具流动性,且缺乏与患者颈部移动而形态变化特征,在患者颈部移动、车辆行驶过程中,均会出现食盐沙袋形态变化,出现与患者颈部贴合能力下降、向与患者颈部反方向流动等情况,影响患者颈部固定质量[10];而在应用颈部固定器后,气囊会增加对患者颈部各个方向支持能力,提升颈部固定质量,不会在患者颈部移动、车辆转弯等情况下出现与患者颈部分离情况,满足患者颈椎长时间固定需求,因此固定优良率显著提升。
3.3 颈椎固定器对颈椎骨折患者长途转诊中骨折移位影响
在对颈椎骨折患者颈部固定中,食盐沙袋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患者颈部制动需求,避免发生颈椎移动,减少患者骨折移位损伤。 但随转诊车辆行驶、患者车内移动等情况时,食盐沙袋对颈部固定质量随之下降,增加患者颈部移动幅度,增加患者颈椎移位发生风险;若出现急刹车等大幅度体位变化时,甚至会增加食盐沙袋掉落、患者颈部扭转等发生风险;同时患者长时间肢体制动下,会增加其受压部位压疮发生风险,需翻身拍背以改善局部皮肤血运状态,在翻身拍背时,需两名护士合作,共同完成患者翻身动作后,1 名承托固定患者颈椎,1 名完成患者拍背动作,此动作需要护士有效配合,若出现承托不稳、翻身不同步、拍背力量较大等情况时,可能会增加患者颈椎损伤,增加其骨折移位发生风险。 在此基础上,在对颈椎骨折患者颈部固定中,其颈部固定质量与护士工作质量及工作量密切相关,因患者病情较严重,在转运期间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情况,需护士立即抢救护理,而应用食盐沙袋固定中,患者接受抢救时可能会出现明显颈部移位情况,而食盐沙袋难以结合患者颈部移位完成妥善固定,需另1 名护士协助患者颈部固定,若护理内容较多,护士数量不足时,可能会影响患者颈部固定质量,增加颈椎移位发生风险。 在应用颈部固定器干预中,双侧气囊随患者颈部移动而移动,始终保持良好贴合质量,因此可满足临床固定需求。 同时在出现紧急刹车、车辆转弯或碰撞时,双侧气囊会为患者提供不同方向缓冲力,可避免患者颈椎出现过度弯曲、移动等情况,减少患者骨折移位发生风险。 应用此种固定器干预时,无需专门护士负责患者颈部固定,因此患者出现危急情况需积极抢救时,患者在抢救操作下颈椎双侧仍保持良好支撑固定能力。 患者翻身拍背时,操作方案为,释放一侧气囊内气体,使其满足患者翻身时颈部支撑状态,使患者在翻身时保证颈椎、腰椎始终保持在统一水平面上,且在拍背时,护士仅需进行患者头部前后双向固定,无需承托,对护士要求较低,同时在气囊支撑下,可保证患者翻身状态下仍维持颈椎有效固定质量,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长途转运期间骨折移位发生风险。 在此基础上,因颈部固定器相对舒适,可减少患者因疼痛、压迫等不适感出现躁动、体动等行为,可进一步提升患者颈部固定质量,满足转运期间颈部固定需求。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移位发生率为3.13%(1/32),与对照组的10.71%(3/28)相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患者在长途转运期间骨折移位发生率并未表现出显著优势,考虑原因为,患者转运期间骨折移位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路面质量、车辆行驶时间、路面突发状况、患者病情特征等,不确定因素较多,会影响患者骨折移位发生率;同时本次研究患者数量较少,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次研究结果中骨折移位发生率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对颈椎骨折长途转运患者颈椎固定中,与常规颈部固定方法相比,应用颈部固定器干预,可提升患者固定舒适度,并提升固定质量,尽管并未显著降低骨折移位发生率,但整体仍具显著优势,具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