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推进共同富裕
——以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为例
2023-09-28文丨牟春虹
文丨牟春虹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法治文化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依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基层联系点、“四种人”(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首提地等政治优势,推动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文明乡风,努力提升下姜村及周边地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着力打响“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知名度,成为浙江省杭州市乃至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和代表。“下姜精神”不断弘扬,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2017年,下姜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2019年又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村”。为了让法治文化在乡村扎根,针对农民大多法治思维薄弱的现状,下姜村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将培育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党建文化相结合,加强本村法治文化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一、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统筹,扩大法治文化影响力
红色文化作为下姜村的文化名片,是下姜村文化的独特优势,对于下姜村乃至“大下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统筹发展,借红色文化之力,扩大了法治文化的影响力。
一是法治文化与红色资源统筹开发。持续推进“四种人”首提地建设,充分挖掘下姜村新时代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大下姜”新时代红色教育培训品牌,充分利用党员干部、退役军人等群体,将法治文化融入初心课堂、廊桥课堂、板凳课堂、农户课堂等“四类课堂”;开设讲好初心故事、身边故事、理论故事“三个故事”;弘扬好心怀感恩,励志奋进的“下姜精神”;积极开展“11.9下姜感恩日”主题活动,利用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村内建有“思源亭”“连心桥”、党员驿站、退役军人之家等,处处弘扬正能量。通过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广大村民、村干部、外来游客进行教育。
二是法治文化与红色培训统筹优化。借助目前党的群众观“三同教育”“一村一课”的培训体系和持续开发现场教学点的时机,培育了一批现场教学点、干部访谈点、集体劳动点和专题调研点以及当地讲解员,利用培训产业服务回访制度和服务质量投诉渠道来保证服务效果,极大地提升村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2018年,枫树岭镇列入杭州市委党校红色教育基地,吸引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村干部、基层党员到下姜村及周边地区开展党性锻炼、群众观教育等活动。随着自身红色培训层次的提升,也吸引了知名高校(培训机构)在此设立分支机构,建立高校院所、中职院校实训基地。如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建立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建立浙江农林大学“大下姜”专家工作站及“千岛湖·大下姜”乡村振兴学堂等。
三是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统筹宣传。借助红色文化宣传传播力度和现有的“五个一”文化营销工程,将法治文化融入下姜红色文化营销中,提高了法治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近年来,下姜村积极引进影视摄影业态,中央电视台大型脱贫攻坚政论纪录片《再启新程》、电视连续剧《梦开始的地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动画项目《下姜村的绿水青山梦》和徐峥导演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等一批影视作品,更好地宣传和推动了“大下姜”的发展。同时,将“下姜精神”以期刊、著作、影视、电视作品推向市场,提高了下姜村的知名度。此外,汇编了《习近平联系淳安》《习近平与下姜村》《下姜村志》《逐梦路上的枫树岭老区》等书籍;2018年,原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社长王慧敏编写的《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被中宣部评为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二、法治文化与乡土文化相联动,加强法治文化感染力
在法治乡村的建设中,很多乡村都面临村规民约流于形式的问题,但在下姜村却恰恰相反,下姜村民对于本村的各项规定都会自觉遵守,甚至提起来都会颇为骄傲。“祖训代代相传,成为人人遵守的村规民约,每一句都提醒大家时刻做好人、做好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生活,造就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下姜村前党总支书记杨红马说。下姜村在挖掘乡土文化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是注重体现乡土味道。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乡村的法治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下姜村法治文化建设就是依托乡村文化资源,主打“乡”的文化内涵,利用“乡亲、乡愁、乡情”把从乡村中走出的大批城市人连在一起,让从乡村中走出的城市人对其不再完全是“他者”,从心底里有一种“在场感”,真正形成内心深处的“乡村”情结。在下姜村乡村振兴展示馆,第一个板块上就展示着“传家至宝”“下姜精神”以及《姜氏家训》。在2011年,下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很多村民却沾染了一些陋习,村委随即挖掘相关资料,发现了下姜村自古以来都有优良的家风家训,宋朝著名诗人朱熹曾给姜氏家训题词“传家至宝”,下姜村的《姜氏宗谱》中赫然写着这条传了800多年的48字祖训:“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教子孙,睦家族……”《姜氏宗谱》中的十六条《姜氏家训》先由在村里的党员带头示范学习,很快在全村普及,这些有认同基础的法治思维快速的入眼、入脑、入心。
二是吸引村民自觉参与。下姜村在此基础上,启动新版村规民约的制定,通过前期征集村民意见、中期村两委梳理、后期30多位村民代表表决三个阶段,制定了《老年人生活保障村约》《残疾人生活保障村约》《党员守则十二条》《下姜村规民约十条》等新时代具有当地特色的村规民约,并在杭州滴水公益的帮助下,最终形成了十幅村规民约漫画。每个季度“五好家庭”“好婆媳”的评选,获得了村民的支持,法治思想很快在村民心中扎根。
三是强化基层法治建设。乡村法治文化不仅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乡村地区落地生根,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还提升了农民文化素质,培育法治思维,促进乡村全面发展。近年来,下姜村试点开展“最多跑一次”信访代办工作,强化“三治融合”,发挥村综治中心平台作用,夯实网格员、民兵、民安救援队等基层巡防力量,不断提高网格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确保“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三、法治文化与党建文化相结合,提升法治文化号召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有效途径。下姜村作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一直坚持党建引领工作,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也不例外。
一是抓队伍建设。“党建引领下的绿水青山”一直是下姜村党总支的工作宗旨,作为“四种人”的首提地,下姜村首创了“四种人”先锋指数测评的方法激励党员干部。利用村内党员驿站、“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等窗口,充分发挥村内党员、退伍军人的作用。
二是抓基层民主。创新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五票制”,即通过“户主意见票、两委论证票、党员审议票、村民代表表决票、群众评议票”五张票,凝聚全村百姓参与到村两委的决策体系中来。特别是在城乡统筹推进中,全部项目均以“五票制”形式进行票决形成,且在年终群众评议中,满意票达99.3%。
三是抓日常氛围。党总支每月定时开展“党员义务投工投劳日”活动,持续开展党员“亮家风、晒承诺”活动,成立“老姜调解室”,严格落实网格员巡查制度,将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在日常生活中。村里还有法治小广场,展示契合下姜村的十二个基本民生问题,科普法治小知识。在党建引领下,村内法治氛围浓厚,2017年,下姜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四、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法治文化引领力
党的领导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总体上体现在党对国家和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面领导的法治化,具体到乡村层面则意味着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优势。
下姜村党员带头学习、遵守《姜氏家训》,带头“亮家风、晒承诺”。强化党建引领,念好支部“堡垒经”和党员“先锋经”不仅体现在文明乡风的营造上,更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党员责任区、党员包干户、党员整治日、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土地流转、纠纷调解等,时时刻刻体现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当他们收获丰厚回报后,更是主动把经验传授给周边乡村的乡亲乡邻,使其他21个村的民宿、农家乐迅速发展起来,用实际行动引领村民自觉参与下姜共治共享。
下姜村作为七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政治站位,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相比于物质生活而言,大部分农民对于精神文化需求更为迫切。下姜村以姜氏家规为基本载体,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对村民进行全方位的道德礼仪风俗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循序渐进的提升村民的法治思维,进而在村中形成遵法守法的良好风尚。保持高度政治站位,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一是可以避免不良风气的侵蚀。下姜村在建成文化礼堂后,又陆续建好了农家书屋、篮球场、文化长廊,现在也有了24小时书吧和图书馆,为村民的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载体。针对村里留守妇女多、闲暇时缺乏文化活动的情况,2012年,村里首先成立舞蹈队,只要有意愿的村民都可参与进来。在此基础上,村里又排演了首台大型水上舞台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村里时刻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健康氛围。二是可以避免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唯利是趋的现象。曾经的下姜村烧木炭换钱之风盛行,2003年4月,习近平同志来到下姜村提出“要给青山留个帽”,从此下姜村时刻牢记嘱托,在发展的道路上不盲目、不盲从,杜绝“等靠要”的心态,一步一步破除陈规陋习,扎扎实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着“不迁走原居民、不破坏原生态、不改变原风貌”的“三不”原则,始终能够坚持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留住人们心中质朴和谐、简单亲善的乡村,独特的“文化味道”是下姜村与很多千篇一律的商业化乡村的重要区别。
五、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形成法治文化持久力
下姜村的法治文化建设,虽然重视宣传载体,但核心还是以人为本。以培育村民的法治思维,提高村民的法治素养,弘扬村中的法治氛围为重点;以提升生活品质,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一是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下姜村在法治文化建设中不仅充分利用宣传栏、文化礼堂、展览馆、博物馆、农民学堂等场馆,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科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在新时代村规民约制定时,体现村民们的意见,让村民参与、评价、修改,最终获得村民认可。二是关注人的实际需要和水平,下姜村在法治文化的建设中时刻关注村民的切实需求和接受能力,聚焦村民的目光,从《姜氏家训》的“小家”到“四种人”理论的“大家”,循序渐进、不断引导,提高村民的思想境界和法治思维。
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下姜村在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之初就注重积累,从村民熟悉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切入,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使法治文化建设成为常态。一是村两委要主动作为。下姜村法治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村两委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不同时期村内发展暴露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路径。二是要搭建平台。下姜村搭建乡风评议、村民议事、村综治中心等法治平台,并进行试点开展“最多跑一次”信访代办工作,强化基层法治建设。三是调动村民参与。搭建好法治平台后,从村民最关心的小事入手,调动村民踊跃参与,并能够表达所思所想,在交流中将法治思维根植于村民心中,切实提高了村民法治素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