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建设研究*
2023-09-28荆东星
荆东星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湖南 湘西州 416000)
1 校地“嵌入式”合作内涵
“嵌入式”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在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技术、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1]。“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一种新型校地合作模式,它是在双方协商下,从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出发,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地方政府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入合作[2]。
“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开放、动态、协同、共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从高职院校自身出发,通过主动与地方政府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来调整自身发展战略[3]。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入地方政府共同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通过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校地合作平台等途径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互惠,同时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来调整自身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4]。
1.1 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校地合作平台
“嵌入式”校地合作是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校地合作模式,它要求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同构建校地合作平台,这是实现“嵌入式”校地合作的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融合化、现代化等特点,这对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校地合作平台[6]。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商,及时了解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培养方向,为其提供政策建议和人才需求信息[7];要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入合作。
1.2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布局规划,调整专业设置,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与地方产业的对接,从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8]。要把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既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还应该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立足于高职院校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要把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专业设置上既要立足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规划,又要主动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既要重点培养地方需要的乡村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兼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因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在专业设置上,既要考虑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专业设置,又要考虑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1.3 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调整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校地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互惠,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8]。因此,高职院校在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与地方政府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要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知识。要进一步整合校企合作平台资源,通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企业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互惠的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校地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建立“学校—政府—企业”一体化育人机制、共建实训基地等途径来提高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要在实践中探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机制和制度安排,增强改革创新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2 实施意义
1)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嵌入式”校地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共同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首先,地方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职院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能够将地方政府的资源转化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能够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与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再次,“嵌入式”校地合作可以有效发挥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的各自优势。“嵌入式”校地合作有助于发挥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各自优势,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嵌入式”校地合作培养更多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地方政府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而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通过“嵌入式”校地合作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可以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通过“嵌入式”校地合作可以实现双方共赢。
3)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可以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嵌入式”校地合作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嵌入式”校地合作可以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发挥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同作用,从而保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9]。
4)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与进步,“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校地“嵌入式”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校地“嵌入式”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是指高职院校将乡村振兴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实践基地、教师资源、先进技术等,嵌入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和政策,进行优化配置,打造一种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1)成立校地合作办公室。学校和地方政府合作成立“校地合作办公室”,以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为宗旨,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为目的,对双方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双导师制”是指把企业项目专家、农村基层干部、涉农高职院校教师等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的实施能够实现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联合指导和双向互动。一方面可以使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专家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指导。
3)积极开展专业共建。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或“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将学校的优质资源和地方政府的优势资源相融合,通过深度融合共建共享,实现学校与地方政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建立校地合作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或“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后,负责对地方政府或企业进行具体指导。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技术服务等活动[10]。
5)将乡村振兴相关专业建设成校级专业群。为了确保“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策略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可以将乡村振兴相关专业建设成校级专业群。一方面可以将相关专业资源整合在一起,共建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措施对这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6)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相关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中来,也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和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中来,还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7)优化课程设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社会对乡村振兴相关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设置,适当增加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实践课程,同时适当增加与乡村振兴相关的通识课程和拓展类课程。
8)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了推动“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与实施,应该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效果评价、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等内容。
4 人才培养实施保障措施
4.1 加强政府统筹,完善工作机制
政府是“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政府的统筹可以提高校地合作工作的效率[11]。政府要明确校地合作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定期召开会议,对校地合作工作进行研究,并及时解决校地合作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大对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项目资金、项目支持等方式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经费支持。政府要成立校地合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校地合作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地合作政策法规,对人才培养进行全面规划、管理和监督。
4.2 加强管理,确保政策落地
校企合作是一种长期的合作模式,需要加强管理。
1)完善组织机构。建立领导小组,实行校地联动,建立相关机制,确定工作目标和计划,定期检查实施情况。
2)明确双方责任。学校和企业应明确双方责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3)加强监督管理。政府要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校地合作项目的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建立考核制度。学校应在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以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5)积极宣传推广。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5 结语
“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农村人才需求的矛盾,在为农村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帮助。然而,“嵌入式”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高职院校应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积极探索“嵌入式”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与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