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09-28张细幺陈颖丽
燕 婉 ,张细幺 ,陈颖丽 ,陆 靖
(无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5)
1 文化发展背景
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精神食粮。根据发展实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城乡发展条件,针对不同的农村提出与之配套的乡村振兴策略,而精神复兴是农村复兴的核心所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要求也逐渐提高,要求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再加上逆城镇化现象突出,城市居民更加愿意追求乡村自然无污染的优良文化环境,因此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连通作用。党和政府对乡村文化一直十分重视,中国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农村开始生根发芽。在此背景下,课题组认为应合理利用乡村的自然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和人文特色资源,通过开发农村的文化旅游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而乡村文化复兴规划的制定也要着眼于农村文化站的建设情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文化理论也需要与实际发展结合,与经济基础相辅相成。
2 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经过峥嵘岁月的洗礼,我国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共融共生[1],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农村地区的精神财富,为乡村振兴提供社会支撑与文化源泉,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地区的特色产业就是这个地区的文化产业,源远流长的风土人情和村风村俗就是乡村名牌,例如陕西赤牛坬村的村博物馆、广西大寨村的龙脊梯田、四川兰沟村的竹编工艺等,一个村镇里的每户人家都有四五份收入,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有助于实现乡村的共同富裕[2]。
一个民族的振兴不仅是物质上的丰盈,更多的是精神面貌的改变。乡村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农村特色文化作为本地文化,是乡村闻名于全国的重要产业资源,而一批批体现地方优势、彰显乡村特色、传递乡村希望、符合乡村要求的乡村特色文化也日益蓬勃发展,在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3 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020 年以前,中国农村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一批特点突出的地方文化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并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总体来看,农村特色产业的建设依然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供给尚需完善、组织建设脆弱、相关资源缺失等问题[3]。
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地域性较强、附加值和产品辨识度较高的优点,所以特色文化产业能够反映不同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等特点,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产品已经陆续涌现在大众的视野范围内。例如,2022 年11 月12 日,徐娇穿着马面裙走上了金鸡奖闭幕式红毯;电视剧《当家主母》将人们的目光聚集到中国刺绣文化,让人们认识了苏绣、双面绣、蜀绣、双面三异绣等刺绣文化。总体来说,农村文化发展已经取得了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4]。
3.1 文化需求与实际差距较大
为了了解民情民意、做好此次调查研究,课题组在江苏省无锡市某乡村开展了面向基层群众、自愿参与的调查问卷研究,从收回的有效样本看,年龄在18~30 岁之间的参与者有105 人,占比12%;31~50 岁之间的有700 人,占比80%;51~70 岁之间的有70 人,占比8%;在一定层面上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根据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在“会不会去所在地的文化活动场所(单选)”这个问题上,会去的占比44.98%,没有去过的占比55.02%。
2)锡剧、跳广场舞是当地农村群众主要的放松方式,在“去文化场所参加哪些活动(多选)”这个问题上,日常锡剧占比78.65%,广场舞活动占比64.28%,织毛衣、十字绣活动占比33.33%,棋牌类活动占比29.33%,其他占比7.25%。
数据表明,所在地文化场所是群众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但是没有去过的占比较大,多数群众的所在地文化活动场所设施不够完善。日常锡剧和广场舞活动占比较高,织毛衣、十字绣次之,群众参与度较高,受众面广。
这些资料证明,有完备的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但目前的建设情况仍不能较好地适应各地特色产业建设的需要。有些地方的道路建设脆弱,劳务生产的开发水平不够,设施不健全,影响着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有关单位也未能统筹规划布局,使得各种公共资源无法被合理利用。个别乡村的公益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内容要求不严格、开展时段少、社会文化管理员受教育程度不高、服务不完善、举办的项目很少、活动面较小等问题造成了闲置情况的发生,无法适应大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5]。
3.2 创新型人才缺口大
在农村的扶贫干部中,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稀缺,且农村的扶贫对象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很难学习并掌握新技能,这些情况都大大增加了扶贫难度。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河南统计年鉴》中有关人口构成的数据,16 周岁以上的劳动者为可就业的劳动者,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初、高中,16~65 岁的劳动者多数接受了初中教育,而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相对较少。整个村的文化水平低下,吸引力小,大学生的返乡意愿不强,导致农村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师徒传承逐步消失,人们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淡薄,所以需要专业人才参与到“互联网+”与农村特色产业扶贫结合的工作中去。特色产业发展必须有专门的人才队伍进行产品的发展规划、组织管理、资本运作等,由于农村存在引才政策薄弱且单一、福利待遇低下、引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短板,村民普遍往城市聚集,抑制了人才流动、人员返乡,导致农村无法留住更多的人才[6]。
3.3 乡村特色文化的创新开发力度不够
尽管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兴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丰富其文化生活,但是实际上用来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的基础费用却很低。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部门工作的也并非全是农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是让少数人受益,这不仅打击了村民对特色文化产业开发的积极性,令其参与感不强、产生消极怠慢的思想,而且还会导致大量的村民向大城市流动,从而寻求更有利的发展[7]。
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也缺少创新观念,缺乏专门的人员和技术。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训能力都不足,很多农户的经济文化水平都很低,不懂得管理和协调大局,也缺少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很多农村文化产业都没有进行开拓创新,也没有很好地与新时期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相结合,导致农村许多产业都没有生机和活力,仅有的优秀人才也逐渐流失[8]。
农村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于县城而言居于劣势,大量的信息相对闭塞,甚至存在着进不来、出不去的现象。这和农村特色文化的传播方法以及推广力度相关,很多人仅能借助网络等渠道略知一二,没有充分掌握农村旅游的各种资讯,逐渐造成了信息闭塞、特色文化无法宣传等问题。如何有效进行本地特色文化的开发和宣传,增加乡村特色文化的宣传途径,扩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该文化,成为乡村特色文化开发宣传面临的首要难题。
3.4 生态文化问题突出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城市工业在反哺农村,乡村经济也在继续支撑着城市化的发展。现在农村已不仅仅是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后花园,更是城市居民大量日常生活必需品原料的主要供应地。在食品生产供应的过程中,粗放的生产方式、经营利润的驱使导致农业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爱护,农作物、牲畜产品、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却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越来越丰富,这一连串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农户为增加耕地产出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通常都会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施用的比例通常都不大标准,但由于化肥的长期应用,很多栽培农作物的土壤土质都逐渐板结化,还造成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浓度的严重超标[9]。
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态文化意识较为薄弱,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乡村的生活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尽管有许多老百姓改变了自身的住房条件,但“屋内干净整洁,室外脏乱差”的现象在农村还是普遍存在。随处可见的垃圾堆不但影响乡村的整洁外观,更是会导致乡村土地滋生细菌,出现土壤污染问题,影响农村农作物生产。“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农意识仍占主导地位。许多农民仍停留在对过去生态环境的错误认知中,对农村生态建设环保方面的立法、政策认识还不够深入,组织能力还不够强大,村民打造生态宜居美好农村的使命感和社会主人翁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对农村居民的日常废弃物、生产活动废弃物、旱厕粪水等处理不当,也成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10]。
4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措施
以乡村文化发展来促进乡村振兴不是空口而谈的,不仅要对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与论述,还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乡村才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4.1 重视乡村文化队伍培养,实现“以文化培育人才”
培养乡村文化人才,打造乡村文化之星。提升人才投入,对他们实施帮扶措施,尽量发挥乡村政策的支持作用,努力完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争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振兴乡村文化的队伍中来。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优秀文化人才返乡创业的人数与日俱增,不仅反映出优秀人才对家乡的热爱,更呈现出了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帮扶的结果。想要借乡村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有优秀的文化人才返乡,村镇的基层人员也要充分落实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对各自管理的乡村文化建设情况如实反映,向青年人才作深入的介绍[11]。
4.2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避免同质化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各色文化齐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尤其在乡村。农耕文明与乡土文化的发源地在乡村,即使近年来工业文明发展迅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对乡村文化的破坏较大。如果乡村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就可以开发文化产业渠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减少对乡村的破坏。虽然拥有各异的特色文化,但总有一些乡村的特色文化产业同质化发展。因此,不同村镇应依靠自己独有的优秀文化资源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要因地制宜、凸显优势、循序渐进,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在政策的号召下坚持保护与开发并起的原则,努力打破乡村同质化发展的现状,避免选用“复制粘贴”式的发展模式,打造特有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12]。
位于无锡市的历史文化名村——玉祁镇礼社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的水乡古镇风貌是玉祁镇的历史特色,这里名人辈出,各种优秀的文化资源不断流出。它利用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化,吸引游客在节假日聚集于此,人们可以拥有愉悦的心情欣赏这里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礼社村不仅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还有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有中国经济学泰斗薛暮桥故居、孙冶方纪念馆以及清代建筑“九十九间半”等特色建筑,即使岁月侵蚀,这里的文化资源依然保存得很好。总而言之,礼社村景色宜人,风土人情醇厚,聚集着上百位来自各地的优秀文化艺术家,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非遗村。礼社村通过自身文化特色和建筑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经济实力在国家的号召和自身的发展下不断壮大,古镇风貌保存完好,绿水青山、人文人美,处处透露着优雅和纯净,成为人们向往的度假胜地。
4.3 推动文化与科技结合,双轮驱动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信息时代发展迅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正在给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路径支持,以文化引领乡村发展,用科技推动文化产业振兴,给乡村文化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13]。网络化、数字化手段更能推动农村人文历史领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利用网络建设乡村美术馆,把中国古文物以及农村历史、非遗艺术领域的重要作品集中收藏在美术馆中;也可以通过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构建乡村文化产业网络,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发展农村旅游、住宿、文创、生态等行业,或以直播带货、电子商务等线上平台为农村文化旅游规划线路、推广农村土特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利用其特点能够对乡村发展做出高效的管理,如目前兴起的乡村文化数字小屋,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乡村文化产业做系统化管理。乡村还可以利用引进的人才进行技术研究,用科技的力量指引乡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系统化管理,系统化发展,形成乡村文化产业链[14-15]。
4.4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发展的热议话题之一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将农村的环境卫生、园林绿化作为美好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总结优秀成功案例的经验,开展乡村环境治理工作要理论实践两手抓,紧紧围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和建立废弃物终端处置设备的方法,进行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改变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16-17]。基层人员也要落实好村庄健康状况,设立专门的工作组按时检查,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此才能维护好生态文明建设资源,使农村获得良好的发展。可以推动生态文化村建设,开展生态文化村评比,村户划组分配任务,改善环境卫生,做得最好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并作为榜样推广。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不仅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的治理,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出相应规划,要爱护自然环境,围林造地是不可取的,要系统保护好生态文化环境,使其助力乡村振兴。
5 结语
乡村文化贯穿整个乡村振兴的始终,已成为政府农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战略部分,如何让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也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主要论点。而乡村振兴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注重乡村文化的发展。因此,开展文化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查文化发展现状,提出相关措施并落实到点,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