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探究*
——以贵州省凤冈县“乡村掌墨师”为例
2023-09-28罗啊飞郑风云
罗啊飞 ,郑风云
(中共凤冈县委党校,贵州 遵义 564200)
0 引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1]显然,这为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乡村建设,乡村人才队伍都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根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还面临着乡村人才资源匮乏、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失衡等现实困境,这些问题的出现无形中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凤冈县经济总量小、二产基础弱的发展现状素有“轻飘飘,小蛮腰”的诙谐比喻,“锌硒茶、有机米、生态牛”等特色产业发展一直是凤冈县人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柱。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动员令,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凤冈县结合县情实际,突破困境、奋力赶超的新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 号)又指出,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2]。贵州面对当前这样的大环境、新机遇、新征程,不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迫切需要。基于此,为建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打破人才匮乏的窘境,凤冈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部署,结合县人才队伍“数据库”建设实际,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实施“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 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现实困境及根源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提出重要论述和政策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目前,我国乡村人才振兴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矛盾和问题。只有对当前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才能为乡村人才振兴探究出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更好地发挥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1.1 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现实困境
1.1.1 乡村人才资源较为匮乏
1.1.2 乡村人才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乡村人才整体上受教育程度较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乡村,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人口(3 岁及以上)约6 721.3 万人,约占乡村3岁及以上总人口(49 449.7 万人)的13.6%,说明农村绝大部分人口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作为乡村振兴主要力量的45~59 岁年龄段人口约13 036.5 万人,其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人口(993.3 万人)占比仅为7.6%。以上数据表明,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乡村人才整体素质偏低。“乡村人才素质不高导致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缺乏有力支撑。”[4]
1.1.3 乡村人才结构相对失衡
从乡村人才结构分布来看,乡村人才在养殖、种植等产业较为集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较少,由于就业机会的原因,即使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大部分也是离开乡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在乡村的人集中在第一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也存在部分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类人才,但大部分分布在城市,导致乡村人才结构普遍在较低层次。城市由于具有吸引力,吸引了大量人才,但有研究显示“城市科技人员技能发挥率仅为65.6%”[5],可见城市在人才资源上存在一定的“富足”,甚至存在“浪费”的情况,而农村地区乡村人才资源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这从分布上充分体现了“乡村人才结构失衡”[6]。
1.2 乡村人才振兴存在困境的根源
1.2.1 城乡发展不协调
目前“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发展不协调问题”[7]。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不管是在基础设施还是在生活条件、医疗服务、教育资源等方面都要优于农村,农村在基本的基础设施、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均与城市有很大差距,在面对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时,农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相应的吸引力。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相应就业机会增多,导致大部分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涌向城市,更多的年轻人跑到城市求学、工作,享受城市较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或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人口迁移推拉理论来讲,这部分年轻人进入城市后,在城市安家、生活,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创业、务农,加之农村信息化、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与农业经营环境等方面相对滞后,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发展机会,最终导致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流向城市,造成乡村人才匮乏,这直接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发展。
1.2.2 乡村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
“乡村人才振兴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制度。”[8]农村相对于城市在教育方面明显要弱一些,不管是在教育资源、教学环境还是在师资配备上,农村都明显不如城市。而且农村相对于城市经济生活水平明显更低,成为如今乡村振兴主要力量的这一批“70 后”,他们连基本的生存都是个问题,何谈进行教育,他们的父辈更是完全没有这种送孩子受教育的意识,或者即使有这种意识,也迫于生存压力,没能够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导致乡村人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之迎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普遍不愿意回到农村,必将导致乡村人才的断层现象。尽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加大了对乡村人才教育培训的力度,但由于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存在培训知识点与乡村发展关联性较小、乡村人才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等问题,致使培训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培训效果。加之各地用于乡村人才培训的经费紧缺,乡村人才能接受到的培训较少,种种原因导致了乡村人才整体素质不高。
经过预习之后,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对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的检测也使师生在讲课中教和学的方向都更加明确清晰,教师能更加注重对学生感觉有难度的问题的解决,而不再进行“满堂灌”式授课。“学案导学”明确了有关课时的学习任务和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情况的要求,学生只需参照学案内容进行部分书写和记录即可,教师在课堂上不必花费大量时间来板书,学生也不必用太多的时间来抄写课堂笔记,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记忆和消化吸收上,如此一来,课堂教学效率便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1.2.3 乡村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乡村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9]。尽管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政策吸引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为乡村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大部分毕业生都只是以此为过渡性就业,或者想凭借这个经历在未来考研、就业上获得一定的优势机会,加之乡村人才待遇较低,这部分人才只要满了服务期限,立马就会离开乡村,最终不会留在乡村。部分农业专业毕业的人才,宁可在城市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者在家待业,也不愿意来到乡村工作;一些农业专家大部分时间用在发文章、做课题上,成果转化率偏低,发挥作用不明显。
2 凤冈县实施“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
“掌墨师”即掌控墨线的师傅,指在中国民间传统修房造屋时,手持墨斗、心有全局,从选址、设计、预算规划、材料组织、施工管理与监督等全程主持建设的“总工程师”。可以说“掌墨师”就是修房造屋这一领域的拔尖人才。正是在此基础上,凤冈县进一步挖掘和延伸,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掌墨师”,泛指在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乡土文化等各领域有技能、有方法、能传承、有贡献、有声望,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能够影响带动群众一起增收致富的乡土人才。凤冈县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实施“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助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2.1 强化组织领导,优化人才工作机制
1)建立全面领导机制。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作责任制,成立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构建起县委政府主导、县委各部门主推、县直各职能部门主扶、各镇(街道)主抓的上下联动、分级推进工作体系,形成推动工作落地的良好氛围。
2)建立协调调度机制。严格实行工作报告制度,成员单位要定期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对重点任务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进行研讨,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完成重要任务。并在每年召开的工作推进会上,研究部署“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经费支撑、定级授牌、职称评定、工作室创建等重要事项,有效推动了工作落地落实。
3)建立分级推进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形成工作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时限,各责任单位对各自领域的重点任务,结合具体实际进行再细化、再分解,切实提高工作推进的精准性。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工作台账,及时跟踪目标任务推进情况,把握关键环节和时间进度,并将“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党建考核内容,全力压实工作责任。
2.2 着力引才聚才,扩大人才队伍总量
1)通过调查摸排,把“乡村掌墨师”人才数据库“建起来”。对村组干部、种养殖能手、农产品加工能手、家庭农场主、民间传统文化艺人、能工巧匠、农村经营管理者等群体进行调查摸排。采取镇级核实推荐、县级审核认定的方式,按照技术技能、经营管理、乡土文化、产业引领、社会治理等类型实行了调查摸排,做好身份识别和认定,贴上“乡村掌墨师”“标签”,建立了“乡村掌墨师”人才数据库,发挥全县乡村人才智力、专业、技能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2 年底,凤冈县入库“乡村掌墨师”人才有11 590余人,纳入重点培育对象有840余人。
2)通过广泛动员,把“乡村掌墨师”人才“引回来”。以乡情为桥梁、以政策为纽带、以激励为导向,建立凤冈籍在外优秀人才台账,充分掌握本县在外优秀企业家、优秀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数据信息,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寄发慰问信、招商推介等方式,积极动员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建设美丽家乡,并在项目申报、创业贷款、场租补贴、税率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2021 年以来,共动员多名优秀企业家返乡创业,正式加入了“乡村掌墨师”人才队伍,真正做到了把人才“引回来”。
3)按照定向委培,把“乡村掌墨师”人才“留下来”。以凤冈县中等职业学校为载体,在职校常规班次中选拔一部分优秀人才作为村级后备力量进行定向委培,通过开办农机实操、基层事务处理演练、经营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课程,不断提升村级后备人才在带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处理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的能力,并将到村开展工作的村级后备人才纳入社会治理型“乡村掌墨师”人才范围进行一并管理,真正达到培养一个、成熟一个、使用一个、留住一个的目的。
2.3 注重教育培养,提升人才整体素质
1)抓培训体系“系统化”。为提升乡村人才整体素质,凤冈县以“乡村掌墨师”人才为主体,以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为抓手,构建起政府牵头抓总、部门单位负责具体实施的联动培训工作体系。制定“乡村掌墨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方案,明确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培训工作清单,镇(街道)根据培训清单,细化培训方案,明确培训对象,确保分批次、分层次培训全覆盖村(社区),定期做好培训的跟踪管理,确保培训成效。
2)抓培训内容“丰富化”。根据乡土人才特点和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设置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重点突出党性与政治理论教育培训内容的比重,不断引导“乡村掌墨师”人才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热情。由县委组织部门牵头,每年从全县纳入重点培养的“乡村掌墨师”中挑选多名学员作为每期培训对象,并由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轮流亲临授课,鼓励“乡村掌墨师”为乡村振兴事业建功立业,各牵头单位结合自身实际优化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在产业发展、乡土文化、乡村治理、乡村教育、乡村医疗等方面的优秀“乡村掌墨师”人才队伍。
3)抓培训方式“多样化”。坚持线上与线下、课堂与现场相结合的多样化方式培养。一方面,根据市场供求和乡土人才需求,加入现场教学、实地考察等形式,并依照培训效果精心改进、优化,突出针对性,调整培训方案,确保做到因材施教,达到培训成效,杜绝一切流水式培训,重点进行技术提高和实操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分批次组织“乡村掌墨师”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取长补短、拓宽视野,打造一支能“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乡”的人才队伍。
2.4 畅通发展渠道,建立人才管理机制
1)畅通发展渠道,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乡村掌墨师”工作机制,将优秀“乡村掌墨师”培养成为党员,推荐其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提高其政治待遇,突出其自豪感和荣誉感。截至2022 年底,已有30 余名“乡村掌墨师”入选“两代表一委员”。建立健全“乡村掌墨师”评价机制,制定职称评定办法,鼓励支持乡土人才积极开展职称评定,优先享受教育培训、项目支持等政策,截至2022年底,已认定一级、二级、三级“乡村掌墨师”共计400余人。
2)明晰工作职责,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各镇(街道)根据各村(社区)村民小组户籍人口、区域面积、产业结构等情况,立足本地“乡村掌墨师”人才结构和人才数量,按照便于组织、便于管理及便于服务的原则,科学划分“乡村掌墨师”服务半径,明确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乡村掌墨师”要定期到所帮扶的村民小组、农户家中开展帮扶指导。按照类别和等级,建立县、镇、村三级管理体系。县级负责定期了解“乡村掌墨师”工作动态,有针对性地优化工作举措;镇级负责建立“乡村掌墨师”人才管理台账,定期了解和掌握本行政辖区内“乡村掌墨师”工作、学习与生活情况,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对职责履行不到位的“乡村掌墨师”予以调整。要注重对“乡村掌墨师”平时表现、作用发挥、实际业绩等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集体经济分红、职称申报等的重要依据。
3 凤冈县乡村人才振兴的经验启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10]凤冈县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创新地实施了“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具有一定的经验启示。
3.1 重视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通过建立全面领导机制、协调调度机制、分级推进机制,凤冈县实现了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乡村人才领导小组,以构建由县委政府主导、县委各部门主推、县直各职能部门主扶、各镇(街道)主抓的上下联动、分级推进工作体系,推动了工作落地落实。定期召开乡村人才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重要任务和问题,实现了实时掌握乡村人才工作推进情况。并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形成工作台账,明确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及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切实提高了工作推进的精准性,同时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党建考核内容,全力压实工作责任。积极推进乡村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在乡村人才要素配置、人才培养上,还是在乡村人才项目资金投入上均优先保障,切实激活乡村人才政策、资本、技术等结构性要素,助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3.2 重视全面培养与分类施策相结合方式
着眼乡村振兴长远和全局的战略考量,重视对乡村人才的全面培养。乡村振兴涉及了农村、农业、农民的各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全面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成为迫切的需要。凤冈县依据当前实际,通过调查摸排,建立起了技术技能、产业引领、社会治理、乡土文化、经营管理等类型“乡村掌墨师”人才数据库,并对各类型乡村人才进行全面的培养和储备,以应对各种风险,推动发展。通过以乡情为桥梁、以政策为纽带,广泛动员和激励,把“乡村掌墨师”人才“引回来”,实现乡村人才数量上的充实,激发乡村振兴的动能。分类施策就是要考虑需要和实际,当前发展虽进入高质量阶段,但各地区由于资源分布情况不同,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发展方向的不同,这就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进行人才培养,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发展需要,以县中等职业学校为载体,定向培养一批村级后备力量,并根据市场供求和乡土人才需求专门培养一批信息化技能人才,以满足当前乡村发展需要。
3.3 重视多元主体与分工配合相统一原则
在党委领导下,通过构建由县委政府主导、县委各部门主推、县直各职能部门主扶、各镇(街道)主抓的上下联动、分级推进工作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发挥了政府、培训机构等相关主体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实现了自上而下相互配合、共同发力不断推进乡村振兴[11-13]。
3.4 重视建立健全乡村人才保障机制
通过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和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实现乡村人才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保证了乡村人才“留下来”。通过建立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乡村掌墨师”工作机制,积极把部分优秀“乡村掌墨师”培养成为党员,提高其政治待遇,让其树立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建立健全“乡村掌墨师”评价机制,制定职称评定办法,鼓励支持乡土人才积极开展职称评定,优先享受教育培训、项目支持等政策。立足本地“乡村掌墨师”人才结构和人才数量,按照便于组织、便于管理及便于服务的原则,科学划分“乡村掌墨师”服务半径,明确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按照类别和等级,建立县、镇、村三级管理体系。同时,注重对“乡村掌墨师”平时表现、作用发挥、实际业绩等情况的考核。实现了在人才培养上形成培养体系机制,在人才引进上形成政策激励机制,在人才管理上形成分级管理机制,切实实现了把乡村人才“引进来”“留下来”“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