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赋能的创新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非遗保护与传承为例

2023-09-28刘颖山西传媒学院太原030002

名作欣赏 2023年14期
关键词:山西动画数字化

⊙刘颖[山西传媒学院,太原 030002]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对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价值。我国一直致力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坚持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科技进步和新媒体发展下探索新的非遗影视化、数字化手段,促进非遗的持续利用。

当前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传播方式基本围绕非遗展演、非遗研学、非遗工坊、非遗旅游等方面展开,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传承方面主要还是以师徒“传帮带”的方式为主,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因此,山西省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急需转型,依赖科技重塑非遗文化的虚实空间,加强非遗与文旅的深度交融,重点进行非遗数字化采集和内容创新,促进非遗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农村地区占有很大比重。截至目前,山西省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有130 项,省级含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982 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技艺等门类,其中左权开花调、五台山佛乐、太原晋剧、山西老陈醋、平遥推光漆器等远近闻名。山西在挖掘非遗项目内涵、讲好非遗背后故事、传承非遗项目基因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通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经验、感知和创造性活动,将抽象的非遗文化符号进行具象传播,同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非遗的融入提升了旅游品质,有利于从单一景点建设和介绍功能向综合性服务转变。但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仍处在萌芽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化保护模式和机制,数字化保护的路径较为单调,主要集中在非遗数字藏品的开发。例如,2023 年山西新春数字非遗文创品发布会上首批推出孝义皮影戏代表作《收五毒》、中阳剪纸代表作《猴献桃娃娃》、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代表作《和乐仕女图》三款数字文创藏品,在技艺、风格上独树一帜,这是山西非遗人对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的一次实践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具有珍贵的历史认知价值和民族文化肌理。近年来,数字化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国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之中。数字技术推动了非遗活态化,使得人们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发生了巨大转变,即从对非遗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令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百姓生活,有效保护了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非遗的数字化赋能是未来山西省非遗保护的重点布局,也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发展趋势。

二、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赋能的创新策略

当前,以VR、AR、MR、3D 建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重塑非遗传播的生态格局,沉浸式的数字场景丰富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场域和表现空间,先进的数字技术为非遗传承的传播形式和媒介渠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并为非遗的文化产品和项目注入现代化元素,更加贴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在未来,山西省有关部门应出台措施鼓励非遗和数字化融合,推动山西非遗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赋能的方式解决山西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数字场景的应用、数字非遗基因图谱的建设、数字交互等方式形成数字产业空间和数据的增值增量。

(一)非遗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多维度实现智能化传承

在智能媒体时代,数字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非遗文化传承渠道的数字化趋势日趋明显,基于“沉浸—交互—加密—去中心化”的保护视角构建“非遗”数字孪生框架,最终形成非遗文化的智能传承路径,人们往往会基于客观事实和整理后的有效数据做出行为反馈。因此,依托数字采集、分类、存储、编辑和展示技术,建立非遗数字化信息平台和非遗数字馆,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和形式进行解读、保存和利用,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可以帮助非遗文化实现有效传播;针对难以保护和呈现的非遗项目,可以基于数字技术进行形态保护和呈现,将非遗转化为图形、图像、文字等信息,再通过极具创意的创作方式赋予非遗勃勃生机,优化非遗文化的传承渠道,实现传统资源和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通过数据资源整理,全面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和经济转化动能,从而推测非遗项目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决策者保护非遗文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运用大数据捕捉更全面的非遗文化信息,克服信息壁垒所导致的文化碎片和认知局限,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内涵的深度,努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的效度。

学习已有的、成功的“全国非遗知识库”的建设思路和模式,整合山西省政府、企业、学校以及传承人等各方资源共同建设山西非遗数字馆,通过电子化非遗调查登记、多媒体非遗记录方式、电子化档案机制等建立全新的资源搜集和存储模式,搭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非遗公共数字平台,加快非遗文化数字化进程。整合和优化各方资源,让山西与其他地域的非遗数据库互融互通,实现各地非遗数据共享、共用,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查询和了解非遗文化。

(二)非遗的数字化场景呈现,全方位打造沉浸式体验

以山西优秀非遗项目绛州鼓乐、晋南唢呐、面塑、剪纸、黎侯虎等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展示,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让数字化技术为沉浸式展览和传承体验提供发展空间,更好地服务非物质文化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非遗通过数字沉浸式场景的搭建及应用,能够提供传播的多元化媒介渠道,并使非遗文化在虚拟与现实的双向场景中获得全新演绎。它不仅缓解了非遗传承濒临断代、失传的窘境,而且对非遗产品、消费、产业、文化等进行多方位价值重构,有效提升了非遗文化的传播竞争力,为非遗传承创造了更多机遇。例如,山西在非遗的可视化技术数字呈现中,尤其是展现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等艺术形态,可以借鉴对昆曲数字化场景呈现的成功案例。创作者利用VR 对昆曲表演搭建三维的虚拟情境,其中演员、道具、乐器、服饰等都是虚拟的逼真还原与创造;通过再现昆曲大家的表演场景,激发受传者的观看兴趣,并让受传者通过手势、体态等多种方式与传承人进行互动。此外,传承人可以借助虚拟场景与虚拟人物对唱等方式进行唱腔和技艺练习;观众可以在虚拟舞台幕后进行数字化的脸谱勾画和动作学习等,充分感受昆曲的魅力。交互昆剧《牡丹亭》“游园惊梦”项目展示中,运用投影、kinect 肢体识别、数字交互等技术实现了虚实时空的穿越和演出的实时互动。观众可在舞台周围的层叠纱幕中穿梭走动,从各个不同的视角观看表演,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与此同时,虚拟数字人在非遗传播的拟态环境里扮演着重要角色。所谓虚拟数字人,是指具有数字化外形的虚拟人物,与具备实体的机器人不同,需要依赖手机、电脑或者智慧大屏等显示设备才能存在。②一般情况下虚拟数字人由人物形象、语音生成、动画生成、音视频合成显示和交互等5 个模块组成,拥有人的外观、思想和行为,具备形象能力、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娱乐互动能力。例如由凡拓数创打造的佛山市非遗守护数字人“凡菲菲”扎着双髻丸子头,身着岭南传统服饰,着装花纹元素取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永才大师的作品《狮舞岭南》,活泼可爱的形象为非遗守护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注入了活力。新华网推出的超写实数字人“筱竹”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介官,也是众多著名品牌的代言人。这些案例为山西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设计具有山西非遗文化元素和项目特点的虚拟数字人形象,利用虚拟数字人与山西省文旅政务、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将会为山西非遗更广泛的传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虚拟数字人在虚拟非遗数字展馆中可以与用户进行多模态互动,带领观众参观打卡、智慧导览、虚拟讲解等,打造具有趣味性、人文温度的人机交互,开启非遗场景沉浸式互动新体验,推进传统文化传播;还可以通过直播带货、品牌代言、周边衍生品等变现方式,借助“两微一抖”等多媒体渠道,为非遗在文旅中的变现途径提供新思路。

(三)非遗的数字化内容交互,向影游动画多领域延伸

非遗文化的最佳传承方式是能够使其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数字影视、数字游戏、数字动画等与非遗内容的交互体验方式成为将非遗成果数字活化和创新传播的重要手段。

第一,“非遗+影视”的内容生产。非遗在影视作品中的展示屡见不鲜,从爆款综艺节目《非遗公开课》《非遗里的中国》《艺览吾“遗》到热播剧《梦华录》《斛珠夫人》《鬓边不是海棠红》,以及纪录片《本草中国》《了不起的匠人》等,都从不同方面充分挖掘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蕴,展现了非遗项目的魅力及其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再加上短视频、直播等影像传播方式的助力,使得非遗有了形象化、立体化和趣味性展示,同时根据大数据算法推荐,精准描绘用户画像,满足了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山西省非遗项目可以与省级优秀节目制作联动,在《国乐大典》《歌从黄河来》《人说山西好风光》等节目中进行内涵建设,也可以借助文旅公众号、抖音账号等设置非遗系列作品,发布自制非遗短视频和图文。

第二,“非遗+数字游戏”的内容交互。数字游戏在年轻人群体中,不仅是时下最普遍和最受欢迎的休闲娱乐方式,也对年轻人了解世界、树立价值观有着深远影响。作为一种传播载体,“非遗+数字游戏”交互体验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游戏情感与非遗故事的深度交流。通过发挥数字游戏的参与属性,将非遗题材融入游戏产品的功能中,为传统非遗对象设计可交互的形象,增加非遗展示的多样性和文化体验的娱乐性,丰富的表现和体验形式可以帮助非遗达到生动活化和互动传播的目的。自2019 年起,很多博物馆、非遗项目研究团队与游戏厂商合作推出了一批以非遗为主题的功能游戏,游戏作品《折扇》通过简单的交互和关卡设计,让用户参与到“制扇”的学习步骤中,进而了解折扇的历史和知识,寓教于乐。山西的非遗项目要想扩大受众群,也可以主动谋求跨界合作,寻找游戏厂商合作,在年轻人群体中增加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三,“非遗+数字动画”的内容创新。面对丰富多样的非遗内容,数字动画能够结合各自的风格特点,将非遗转换成形象生动的符号,通过画面、声音等展现非遗文化内容的多样性。数字动画与非遗结合,能实现文化内涵的多样性。数字交互动画在观众的参与下自主交互,观众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某个剧情,整个剧情发展脉络跟随观众选择变化,不同选择会使作品呈现不同效果,给观众带来不同感受。观众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还体现出对非遗知识的需求,促使非遗在传播过程中做到真正的知识输入。比如《狮头彩扎工艺》这部交互动画将狮头彩扎工艺的每一个步骤通过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观众可以通过点击、拖动等交互方式参与其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制作环节。观众在交互体验中获得乐趣的同时也吸收了相应的文化知识,不仅受到了非遗的熏陶,还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发展。此外,VR 头戴式混合现实设备的产生使数字动画有了新的交互方式——VR 交互动画。在VR 交互动画中,超脱真实世界的行为逻辑和审美体验迫使观众遵循创作者的意愿参与互动,跨时空的艺术美感更能够吸引观众,给他们带来深刻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增强观众对非遗文化的感知力和共情力。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出现了不符合现实世界逻辑思维的审美期待,在虚拟场景中获得了自由行为交互的审美体验。

三、结语

创新是维持非遗生命力的活水源泉,要利用数字媒体的艺术与技术特征重新解构非遗文化,丰富非遗文化精神,并且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播能进一步彰显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义,这是数字非遗建设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数字化创作也为非遗项目提供了新的传承方式和发展空间,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形式,赋予了我国非遗文化的当代审美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①《山西非遗数字文创品公益发布》,《太原日报》2023年1月17日。

②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2020年虚拟数字人发展白皮书》,2020.12:6.http://www.100ec.cn/index/detail——6583594.html.

猜你喜欢

山西动画数字化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做个动画给你看
山西叹五更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