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尔王与高老头父爱形象对比

2023-09-28刘书婷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1

名作欣赏 2023年17期
关键词:高老头李尔王莎士比亚

⊙刘书婷[湖南师范大学,长沙 410081]

莎士比亚塑造了两个典型的父亲形象——李尔王和高老头。《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奠基之作。通过对比两部不朽的著作可以看出,巴尔扎克从某种程度上受到莎士比亚的影响,延续了莎士比亚的创作精神。两位文学大师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对社会生活给予深刻的反映。李尔王处于16 世纪资本主义积累时期,高老头生活在19 世纪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他们在各自的时代无比崇拜金钱,将自己的全部财产赠予女儿,以求将来能够在她们那里颐养天年。不幸的是,事与愿违,他们最终都走向了悲剧的命运。通过对父爱悲剧的描写,《李尔王》和《高老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特别是金钱对人性的腐蚀作用。

一、父爱形象的对比

(一)父亲的地位与身份

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最高的地位,享受无上的荣光,听惯了溢美之词,不能接受任何质疑性的言论,只有无条件顺从他的人才是好臣民,女儿也是一样。所以,当听到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满口海誓山盟的爱时,李尔王兴奋得溢于言表,赏赐给她们至高无上的恩惠;而小女儿考狄利娅的无话所说带来的反差,令他震惊、愤怒不已,于是他毅然决定断绝父女关系。甚至,当两位国王来提亲时,他试图剥夺小女儿的幸福,称她为“天地所不容的贱人”①。李尔王被无上的地位和身份蒙蔽了双眼,无法清楚地判断真实与虚伪,就连忠实的肯特的劝言也无济于事。

高老头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原只是一名普通的面粉铺工人,后来在战乱时期成了暴发户。没有像李尔王那样高贵的身份和地位,高老头拥有着属于底层人民的美好品质。在粮食生意中,他有才智,有耐心,勤劳干练,料事如神,“有外交家的战略眼光和军人们一往直前的能耐”②;在家庭中,他无限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妻子死后也绝不变心,甘愿做鳏夫;请最好的家庭教师让女儿接受良好的教育,满足女儿的一切需求。与李尔王相比,高老头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爱女儿胜过爱自己。但与一个平常的父亲相比,高老头又是不合格的,他过度的宠爱让爱在女儿那里变得廉价,高老头也在爱中渐渐迷失了自我,甚至在死亡之时,两个女儿没来看他一眼,但他还在找各种理由为她们辩解。

(二)父爱的心理

两位父亲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向女儿表达爱意时的心理品质截然不同。李尔王拥有最高的地位,他自负,总是让女儿服从他;高老头处于社会底层,他自卑,总是服从女儿。

站在不列颠王国最高的位置几十年,李尔王最怕的就是任何违抗王命、徇私忤逆的人扰乱天下,害怕社稷在一夜之间倒成烂泥,怕失去所有。只有听见不断的恭维和奉承,他才能安心,因为这证明他的大臣和子民始终如一地服从他。渐渐地,李尔王不仅乐在其中,也迷失在其中。他自觉不可一世,逐渐养成了自负自大的心理,“更加沉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要求别人绝对地爱与服从”,“甚至将对臣下绝对服从的要求逐渐转移到子女身上”③。判断女儿是否绝对服从他的标准就是她们会不会像臣民们一样说一些花言巧语。然而,小女儿考狄利娅没有两个姐姐迷惑人心的口才,因此在李尔王看来,小女儿没有表达出对他深沉的爱,就是不服从、不忠不孝的表现。

与李尔王相反,高老头的心理品质处于另一个极端——自卑。高老头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尽管后来成为暴发户,但依旧没有改变社会地位。处于社会底层,从事的又是微不足道的行业,高老头不免要受到许多人的冷眼与歧视,这对一个希望跻身于上流社会的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出身即是卑微,后天即使依靠金钱也无法改变出身,高老头默认自己是一个低贱的人,自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在与女儿的相处过程中,高老头也难逃自卑的苦恼。他无比深爱着两个女儿,同时又担忧女儿瞧不起自己的社会地位,又自责没能为女儿带来因社会地位而享有的快乐和幸福。所以,高老头为女儿们准备80 万法郎嫁妆,不仅是爱女儿的表现,更是希望女儿能够以此不被上流社会歧视。然而,当女儿成功跻身于上流社会后,高老头的自卑感变得更加强烈。对他来说,女儿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为使女儿能多看他一眼,他甘愿做一条百依百顺的“哈巴狗”。

(三)父亲的觉醒

在父亲失去价值后,女儿们的步调出奇地一致,她们都选择将年迈的父亲赶出去,拒绝接待他。

李尔王在看清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真面目时,心中规划的幻想就地瓦解,伤心欲绝的同时夹杂着愤怒,说道:“你们这两个不孝的妖妇,我要向你们复仇,我要做出一些使全世界惊怖的事情来……”④愤怒在胸腔里愈积成仇恨,下一秒他便开始诅咒女儿,在荒野中向神灵苦苦哀求。

与李尔王相比,高老头并不果断。尽管被两个女儿嫌弃,驱赶出门,高老头还是愿意理解女儿,把全部责任推到女婿身上。在高老头眼里,女婿是始作俑者,他们过于强势,限制了女儿的一举一动。女儿的冷漠是他们指使的结果,当大女儿阿纳斯塔西第一次向他瞪眼时,他虽然感到了穿心的痛苦但并不生气,相反变得更加卑躬屈膝。为了得到女儿的欢心,他一次又一次地榨干自己的财产,一次又一次地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直到山穷水尽。⑤高老头在死前才看清了两个女儿的真实品性,不得不接受“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女儿”⑥的残酷现实。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对女儿抱有希望,相信她们会来看他,也乞求拉斯蒂涅克去爱她们。

(四)父爱的尊严

李尔王在冲动之下发誓和考狄利娅断绝父女关系,肯特试图劝说他悔改成命,但为了维护王命尊严的需要,李尔王终究不肯。入住大女儿的城堡后,李尔王首次大发雷霆,因为自己带过来的侍从数量减少了一半。侍从是王权和尊严的一种象征,所以他无法忍受女儿一再裁撤卫士数量的做法。如果李尔王能像高老头一样卑微的话,或许还可以拥有居身之所。但曾经身为一国之君的他,绝不愿意牺牲尊严而卑躬屈膝,也正是因为他的高傲,他要比高老头清醒得多,看清女儿不孝的事实后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而高老头在这段父女之情中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尊严。为了让女儿跻身上流社会,他给她们每人80万法郎做陪嫁,变成异家姓的女儿们的剥削由此开始,她们就像无底洞一样不停地吞噬着父亲的财产。最终,高老头从每年付一千二百法郎的套房,搬进了伏盖公寓第四层最简陋的房间里,从最初令人尊敬的高里奥先生变成众人嘲弄的对象。没有金钱做物质保障,精神上的尊严便荡然无存了。大女儿阿纳斯塔西无法为情人脱拉意先生还十万债款,再次向高老头发出求救信号,而此时的高老头早已囊中羞涩,却对女儿承诺可以去偷。为了讨得女儿的欢心,高老头愿意做有伤道德的事,将一切尊严抛之脑后。他只要听到别人夸赞女儿的好,就会高兴得合不拢嘴,并且心甘情愿地做她们“拉车的马”“膝上的小狗”⑦。如此丢掉尊严、失去理智的父爱注定要走向凄惨的结局。

二、父爱悲剧的成因

(一)地位和金钱

在李尔王还是一国之君的时候,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有着说不尽的爱意,因花言巧语,把她们的父亲忽悠得团团转。而当李尔王不再拥有崇高的身份和令人倾羡的财产时,两个女儿立马转变了舵向,未经父亲允许裁撤卫士,逼迫父亲无处可去。最终,李尔王不得不寄身于荒郊野岭中。

高老头的命运同样也是如此。在19 世纪的巴黎,人们普遍受拜金主义的影响。金钱是万能的,可以改变社会地位和命运。当高老头起初积金至斗时,伏盖公寓的人们尊敬地称他为“高里奥先生”,尤其是伏盖太太日夜渴望嫁给他,梦想着改换门庭。女儿和女婿也加倍宠爱他,愿意与他同桌共餐,为他提供下榻之处。但当高老头的财产被榨干后,所有人对他的态度立马改变,好比一条曲线从高峰跌到谷底。不再腰缠万贯的高老头,被伏盖太太唾弃,被女婿当成最下流不过的东西,更被女儿弃之不理。他在死前痛苦地悲叹:“假如我有钱,假如我能守住我的产业,假如我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俩就会在这,甚至会用亲吻来舔我的脸!”⑧在金钱至上的时代,人性发生了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了形,亲情也不例外。亲情不再需要爱来维系,而是靠金钱来支撑。

(二)教育方式

作为一个父亲,如何教育女儿是至关重要的事。高老头和李尔王显然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只知道满足孩子的要求以为这样就算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而没有认识到父亲在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正如斯宾塞所说:“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面世界的引路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无论是智力训练,还是道德、品质培养,还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父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同样巨大。”⑨

作为一个父亲,李尔王没有履行应尽的教育义务,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他始终是一个缺席者。事实上,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亲是一个引导者,他总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孩子通往外面的世界。⑩在教育过程中,父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作为不列颠王国的君主,李尔王常为国事奔波劳累,忽视了对女儿的关心和照顾,与女儿之间缺乏互动,以至于彼此不了解。对于女儿的不孝行为,他认为是女儿的天性使然,而作为父亲的自己本身没有错。殊不知,正是自己的缺席对两个女儿的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对两个女儿来说,李尔王在朝堂上是万人敬仰的君主,身上有着令人敬而远之的气质;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没有给予她们过多关心和爱护,没能让人产生亲近的感觉。久而久之,她们对父亲除了尊敬还有畏惧,开始不自觉地与父亲保持距离。李尔王自己还说过,考狄利娅是他最宠爱的女儿,显然,对三个女儿来说,父爱是不平等的。与小女儿相比,大女儿和二女儿从小缺乏父爱,长期处于缺爱的状态,久而久之,其心理也产生了病变。两个姐姐结成了小团体,排挤年龄最小的妹妹,姐妹关系愈加恶劣,为最后互相残杀埋下了隐患。固然,大女儿和二女儿的天性是导致李尔王父爱悲剧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李尔王没有处理好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找到父爱的正确打开方式。

而高老头恰恰相反,他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过分的参与者。高老头自己说:“我曾经把她俩当情妇那样爱过。总之,她们是我的一切!”⑪在妻子死后,高老头把全部的爱转移到女儿身上。女儿在他的意识里不仅仅是女儿,在某一心理层面,女儿们还是他幻想的妻子、情人。⑫在这种心理作用下,高老头的爱渐渐扭曲变形,逐渐发展成病态畸形。如果将俄狄浦斯过度依恋母亲称之为“恋母情结”,那么过度依恋女儿的高老头可以用“恋女情结”来形容。他的恋女情结使他对两个女儿过分宠溺,超出了正常范围,毫无原则和底线。这种父爱本身就是可怕的,毫无理性和节制,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令人瞠目结舌。同行说二女儿苔尔费纳被马车撞翻了,高老头顿时吓得脸色煞白,尽管是虚惊一场,他也仍旧卧床几天不起;他请最好的家庭教师给两个女儿上课,又让两个人身边都有一名伴读小姐;如果两个女儿对他发脾气,高老头就会苦苦央求她们,完全丢掉了父亲的威严……俗话说:“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从女儿小时候起,不管她们有什么愿望,高老头作为父亲都会轻易地去满足她们。他越是爱女儿,女儿就越是认为理所应当,习以为常。高老头对女儿的教育失之过宽,“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⑬。过度的溺爱使女儿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倾向,她们想问题办事情不仅不征求父母的意见,还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仅仅从个人立场出发,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终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高老头的溺爱使女儿踏上了道德败坏的不归途。

三、父亲所处的时代背景

李尔王和高老头的悲剧命运之所以有高度的相似性,正是因为二人处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中。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两位文学大师皆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对社会中的人、事、物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准确把握住时代脉搏,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对社会生活给予深刻的反映。

《李尔王》反映的是16 世纪末17 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现实,此时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由于伊丽莎白没有子嗣,王位无人继承,这时各种势力竞相涌入,蠢蠢欲动,权欲之心日益膨胀。在这一时期,资本原始积累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⑭就像《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在海外殖民扩张中的种种恶行一样,资产阶级为了既定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资产阶级为了追求资本,逐渐变成了社会上一个新型的群体——极端利己主义者,为了财富不择手段,钱欲之心日益膨胀。在权欲和钱欲的双重影响下,种种罪恶浮现,社会混乱不已,人文主义所追求的现世幸福不再可能实现。莎士比亚本就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看到这些社会现象,看到社会上的种种罪恶,不免痛感自己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复杂社会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他将这种痛感写进悲剧里,倾注在主人公身上,李尔王被两个贪恋权力与金钱的女儿赶出家门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反映。权欲与钱欲腐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关系也难逃被腐化的结局。

《高老头》的故事发生在1819 年末至1820 年初的巴黎,此时正值封建贵族阶级势力日渐衰微和资产阶级地位渐渐上升的新旧历史交替时期。资产阶级的致富发家史使人们看到了改变社会地位的希望。金钱是万能的,没有贵族身份的人,凭借数不尽的金钱仍然可以和贵族一样拥有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如同伏脱冷所说:巴黎是“一个古怪的泥潭”,“但如果您偷上一百万,您在贵人的客厅里却可以被人歌功颂德”⑮。在19 世纪的巴黎,金钱使社会价值观变得扭曲,人性在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发生异化。拜金主义大行其道,人与人之间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整个社会都对金钱顶礼膜拜,在金钱面前人们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巴尔扎克在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后,将笔下的人物塑造成了一个个“金钱奴”,借讽刺这些人物达到批判整个社会风气的目的。伏盖公寓囊括了社会上大大小小的人物:大学生拉斯蒂涅,不愿学习读书,为了踏入上流社会,为了享受到挥金如土的生活,坐上攀附贵妇人的“人生快车”;公寓老板娘伏盖太太,即使在高老头死后,也绝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心安理得地拿走高老头常带在身边的镶着金边的圆章;老小姐米肖诺和老头布瓦雷为了得到三千法郎的赏金,当了警察的密探,并非是为了正义。这些现象都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

四、结语

正如马克思所说:文学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希勒化”。莎士比亚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多种角度出发反映社会现实,塑造人物形象。到了19 世纪,司汤达在其重要的文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中发出“反对古典主义,推崇浪漫主义”的呼声,实际上是在为现实主义开路,将莎士比亚的创作精神延续下来,逐渐发展成19 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巴尔扎克作为与司汤达同时代的作家,响应司汤达的号召,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并给予讽刺和批判。莎士比亚在16 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塑造了“李尔王”式的父亲形象,巴尔扎克在19 世纪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塑造了相似的“高老头”式的父亲形象。李尔王和高老头都是两个不合格的父亲,尽管他们的地位、身份、父爱心理等方面不同,但二人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共通的。一方面,他们的悲剧是时代所迫,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欲使亲情关系发生了异化,女儿红眼于金钱,把父亲当作获得财富的工具人。另一方面,他们的悲剧也是自身不可避免的结果,他们只追求在物质上满足女儿,却忽略了精神上的陪伴。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注重对女儿德行的教育,没有承担起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最终被女儿舍弃,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①④ 〔英〕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朱生豪译,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219页,第257页。

②⑥⑧⑪⑮ 〔法〕巴尔扎克:《高老头》,韩沪麟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91页,第273页,第273页,第275页,第49页。

③⑫ 方鸣宇:《李尔王与高老头形象比较》,《文学教育(上)》2021年第9期。

⑤⑦ 朴燕淑:《〈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研究》,《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⑨⑩ 〔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周舒予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0页,第300页。

⑬ 陶行知:《评陈著之〈家庭教育〉——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陈鹤琴:《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⑭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29页。

猜你喜欢

高老头李尔王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哦,高老头
大寒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浅析《高老头》父爱悲剧原因